第12章 一石
- 红楼:我是宁府石狮子
- 精灵福将
- 2668字
- 2025-03-26 18:00:13
通政司,核堪局。
九品检校坐在椅子上,“新到送审的文稿,各人来领了去。”
一核查吏目上前拱手道:“大人,听说梅翰林的青藤山诗集也在这一批次内,可否让小的来审。”
众吏目听了,都停下来。
“青藤山诗集在这批次内?”
检校似笑非笑道:“你想做什么?”
“梅翰林可说是当朝诗词第一人了,这诗集又是他呕心沥血之作,谁人不想一睹为快呢。”
“你想看?
我还想看呢!
那诗集才刚送来,就被主事大人拿去了,等着吧!”
众核查吏目这才各自抱着文稿回去。
“如今这些文稿报纸,简直一窍不通。”
“多数都是有钱老爷们的自娱自乐。
恶心自己就算了,他们还要印出书来。
卖是卖不掉的,肯定要送亲友。
只是不知哪个倒霉亲友会收到了。”
“你看这句,什么‘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简直狗屁不通!”
“如今也只有梅翰林的诗词称得上赏心悦目了。
主事那边怕是还要品鉴一会,咱们要看,还得苦挨许久。”
这吏目抱怨几句,又翻开一份文稿。
《静安居士诗集》
没听过的名字,只怕又是哪个有钱老爷的自娱自乐。
他摇摇头,翻开文稿。
一看之下,却是吃惊不小,片刻便陷了进去。
等看到最后一篇,又是一惊。
这……
他擦了擦头上的汗,不知该不该通过,便赶紧拿给前面的检校。
那检校见了,也如同他一样的反应。
“看这首词,怕不是哪位老大人的词作,何况这里面还有许多敏感字眼……”
检校犹豫不决,便将文稿呈给核堪局主事。
那主事见了,也自为难起来。
“词作确实绝美,只这是最后一首……
你们可知这静安居士、玉清先生是何人?”
旁边一人道:“先前《雅音汇编》上收录了一首静安居士的词作,至于是何人,却是不知。”
又有一人道:“《雅音汇编》是翰林院主编,不如去问问他们?”
“不用麻烦,翰林院李学士正在咱们左参议那里,大人何不去请教他。”
主事拿着文稿去了。
见礼之后,他呈上文稿。
翰林院学士李征见了,先是诧异道:“是那位静安居士的?
我读了他的卜算子,实是上品佳作,这么快又有好的了?”
他翻开看了一眼,立即忍不住赞叹道:“好!好啊!
想不到天下还有如此好的词作!
这等作品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应该速速核准才是。”
主事赔笑道:“大人所言极是,只是这最后两首……”
李征疑惑地翻到最后,只一眼,便皱起眉头。
“按理说,这一首是绝不能通过的,只是……
如此好的词作,未免太过可惜。”
他又看了看那个名字。
“玉清先生……”
他望向一旁的通政司左参议,“朝中故老大臣有此人吗?”
“从未听说过。”
李征摇头道:“正值多事之秋,此事就算了……”
话未说完,一太监匆匆而至。
“李大人,皇上召你弘德殿议事。”
李征赶紧应下,正要走,又回过头拿起那文稿,对左参议等笑道:“我实不忍明珠蒙尘,不如请皇上定夺吧。”
弘德殿。
李征进来,见礼后,看天佑帝正在案上习字,便道:“皇上的字又有进益了。”
天佑帝道:“除了写字,也无别的事可做。”
李征不敢接话。
天佑帝道:“通政司那边,各省的建言到了吗?”
“除云贵外,其余各省的建言已到,臣整理了一下,请皇上过目。”
说着,李征躬身呈上。
太监正要去接,天佑帝道:“你直接说吧。”
李征道:“已收到的建言中,除西北九省外,其余各省都赞成皇上给太子请科学老师的事情,还提了不少建议。”
天佑帝的笔停了下来,“知道了,你去吧。”
李征道:“皇上,除此事外,核堪局那边有一文稿,极不寻常。
他们不敢核勘,臣拿了过来,想请皇上裁夺。”
“哦?”
天佑帝终于抬起头,摆摆手,太监赶紧去接李征手中的文稿。
“静安居士?
贾珍拿出来的那首词的作者不就是此人吗?”
李征心中暗惊。
皇上竟连此都知道。
天佑帝翻了翻,看到最后一首,忽地一愣,许久也未说话。
他看着署名。
“玉清先生……”
太监小声道:“皇上,奴婢这就让人去查。”
天佑帝先是点点头,随即又道:“等等。”
他来回踱着步子,好一会才停下,看着李征道:
“你以为如何?”
李征道:“皇上,人言一动不如一静。
但如今朝廷积弊难返,有才之仕虽多,碍于阶层固化,无法一展胸中抱负。
不如把水搅浑,或可破除此局。”
天佑帝双目闪过一丝亮光。
李征道:“皇上,当断则断啊。”
天佑帝深吸一口气,“好,让核堪局把这诗集放出去吧。”
李征跪地叩头,“皇上英明!”
等他退出去后,天佑帝道:“朕三十五岁登基,如今三年过去,一事无成……
朕又何曾不想一展抱负,只是……
算了,去查查这静安居士和玉清先生……”
荣国府,迎春闺房。
“仙君,不是这里,再往下一点。
啊,不对,那里不可以的。”
赵珏疑惑写道:“我看你那黑子不就这样下的吗?”
迎春笑道:“围棋千变万化,这次不同的。”
赵珏正待再说,门外入画道:“姑娘,宝姑娘来了。”
说完,宝钗走了进来,笑道:“二姐姐真真是个甩手掌柜。
诗集马上开售了,你却问都不问一声。”
迎春道:“有妹妹坐镇,哪里还用得上我。
再说,我对此一窍不通,不添乱就不错了。”
宝钗道:“话虽如此说,但有些事情还是提前说清楚,免得出了误会,薄了亲戚间的情分。”
赵珏知道她大概是要谈刻板费和分成的事情,便让迎春道:“妹妹尽管说就是。”
宝钗笑道:“五柳居的张掌柜告诉我哥哥的,说是这刻板出书,分两种合作。
一是作者承担刻板成本,书坊负责印刷与销售,双方按约定比例分成。
一般是作者六成,书坊四成。
第二种是书坊承担全部成本,如此作者便拿三成,书坊七成。”
迎春点点头,没有得赵珏提示,她也未说话。
宝钗见了,继续道:“我想二姐姐不是外人,也知二姐姐的难处。
所以让书坊承担全部成本,姐姐仍拿六成。
不知姐姐意下如何?”
赵珏虽不了解这里面的门道。
但有一点他是知道的。
不管后世对宝钗如何评价,她的确在物质上帮助了黛玉、邢岫烟。
而且,以这诗词的质量。
她薛家只会赚,绝不可能亏。
于是便让迎春答应下来。
五柳居的张掌柜得知此事,不由摇头道:“如此行事,这家业如何能不败落!”
然而书还未印好,书坊前忽然来了两人,问道:“请问《静安居士诗集》可是在这里刻印吗?”
他愣了一下,才反应道:“是在这里,只是还未印好。”
两人对视一眼,又道:“那我们就在这等着好了。”
说完,竟寻了个长凳,自顾自坐了下来。
张掌柜目瞪口呆,还要再问,又有人过来,同样也是问这诗集的。
见有人等在这里,后来者也都跟着等待。
天快黑时,陆陆续续,竟来了不下百人,将这小小的书房围得水泄不通。
他冷眼旁观,这些人当中虽有许多读书人打扮,但更有很多豪门大家的仆人。
隐约之间,他甚至看到一人腰间挂着“北静王府”的腰牌。
张掌柜越来越惊,不过见这些人只安安静静等着,便也不多问,只赶紧让匠人把诗集刻印出来。
半个时辰后,诗集出来,所有人一拥而上。
也不问价格,只扔下一块银子便把诗集抢到手里。
其中一人迫不及待翻到最后。
借着书坊灯光,只见那纸上赫然写着:
《破阵子·为林如海赋壮词以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