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匿名学生

杭城的七月,像一口被架在烈日下翻烤的大铁锅,连西湖吹来的风都带着一股子滚烫的焦灼。

知了在梧桐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仿佛要把整个夏天的不耐烦都倾泻出来。然而,比这天气更让人燥热难安的,是杭城一年一度的高考放榜日。

往年的这个时候,各大高中门口早已是鞭炮齐鸣,红幅招展,电视台的长枪短炮对准了新鲜出炉的状元、榜眼、探花,恨不得把他们祖上三代都扒拉出来,写成一部励志传奇。

可今年,情况有点诡异。

成绩是出来了,各大高中喜报也贴了,但那最顶尖、最耀眼的位置,却出了幺蛾子。

市教育考试院的官方公告上,第二名、第三名的信息清晰明了,照片、姓名、分数、毕业学校,一应俱全。

唯独那个象征着最高荣誉的第一名,姓名一栏赫然写着两个字——匿名。

匿名?!

整个杭城都炸了锅。

这算什么操作?保密工作做到这份上了?

一时间,各种猜测甚嚣尘上。

“我靠,什么情况?第一名是外星人吗?需要身份保密?”

“听说了吗?据说是某位超级大佬的子弟,背景通天,所以不能公布!”

“瞎扯,我同学的舅舅在考试院工作,说那份卷子简直不是人写的,每一科都是满分!是真真正正的满分!可能国家觉得太吓人了,要保护起来!”

“满分?你当是小学考试呢?七百五啊大哥!吹牛也要有点谱!”

“真的!据说阅卷组看到那几份卷子都懵了,尤其是数学和理综,那解题思路,天马行空,闻所未闻,但偏偏逻辑严谨,结果完美!据说还有几道题的解法,直接能推动现有理论!上面直接下了封口令!”

杭城各大著名高中的贴吧、论坛、家长群,瞬间被“寻找匿名第一名”的话题淹没。杭高、学军、镇海……

当然,还有近几年势头凶猛的杭大附中,都成了重点怀疑对象。好事者甚至开始逐个排查各校尖子生的预估分数,试图找出那个隐藏的“神”。

杭城电视台的记者们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第一时间冲向了几个最有可能诞生这“匿名状元”的学校。

杭大附中,校长办公室。

赵振国校长正襟危坐,脸上挂着标准而略显僵硬的微笑,对面是市电视台当家花旦主持人和一台锃亮的摄像机。

“赵校长,贵校今年高考成绩斐然,我们注意到,在官方公布的前三名中,并未出现贵校学生的名字。

但根据我们了解到的信息,以及社会上的广泛猜测,很多人都认为,这位选择匿名的状元,很可能就出自人才辈出的杭大附中。对此,您有什么可以透露的吗?”

女主播声音甜美,问题却直指核心。

赵振国端起桌上的保温杯,轻轻呷了一口枸杞红枣茶,试图用这个动作掩饰自己嘴角那快要压不住的笑意。

天可怜见,他比谁都想说!

他想告诉全杭城,不,是全省、全国!那个把阅卷组惊得下巴脱臼、让省考试院连夜开会、最终决定破例进行“匿名保护”的妖孽,就是他们杭大附中的学生!那个叫苏凡的孩子!

想起那份近乎神迹的成绩单,想起省里专家看到那份数学卷后,激动得如同范进中举般的失态,特别是那对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世界级难题表现出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的评价,赵振国就觉得自己的心脏像是揣了只兔子,激动得快要蹦出来了。

这哪里是高考状元?这分明是未来的科学巨擘!保护!必须最高规格保护!

这是上面下来的死命令。在没有绝对把握确保这孩子能在一个相对安静、不被过度干扰的环境下成长之前,必须低调,低调,再低调!

赵振国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的表情看起来严肃而诚恳:“首先,感谢媒体朋友对我校的关注。

我们杭大附中始终秉持‘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校训,致力于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今年,我校学子在高考中确实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整体表现优异,这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他顿了顿,避开了“状元”这个敏感词:“至于大家关心的那位选择匿名的同学,我只能说,尊重个人选择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

无论这位优秀的学子来自哪里,我们都应该为他喝彩,并给予他足够的空间。过度的好奇和探究,可能会给这位同学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女主播显然不满意这个官方辞令,追问道:“也就是说,赵校长您默认了这位匿名状元确实存在,并且有可能是贵校学生?”

赵振国感觉自己的腮帮子肌肉都在抽搐,他在用尽全身力气抑制住自己想要狂笑或者至少是得意地扬起嘴角的冲动。

他甚至能想象到苏凡那小子知道全城都在找他时,那一脸淡定、仿佛事不关己的模样。

“呵呵,”赵振国发出一阵干巴巴的笑声,听起来自己都觉得假,“这位记者同志,你的解读很有趣。

但我还是那句话,我们更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每一位为梦想拼搏过的杭附学子,都是我们的骄傲。”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达了学校的态度,又巧妙地回避了核心问题。

主持人显然不甘心,还想追问,但钱校长已经端起了茶杯,做出一个“送客”的姿态,脸上的笑容依旧温和,但眼神里的意味却不容置疑。

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下赵振国校长那张“充满了教育者的责任感与对学生隐私尊重的关切”的脸,只有离得最近的女主播,似乎捕捉到校长眼中一闪而过的、某种类似于“憋笑憋得快内伤”的奇异光芒。

采访结束,送走记者,赵振国关上办公室的门,终于忍不住,发出一阵压抑许久的、近似于怪笑的声音。

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操场上三三两两、讨论着放榜结果的学生,目光最终投向了高三教学楼的方向。

那个叫苏凡的少年,此刻大概正混在人群里,或者独自待在某个角落,安静得像是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