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读书
- 手握拼夕夕,打天下,做女帝
- 谪仙七七
- 2010字
- 2025-03-07 12:04:34
这本秘籍是一套掌法,名字取得简单又霸气,叫《夺命十三掌》。
沈安不知道自己练得标不标准,干脆在系统商城里买了个穿衣镜,对着镜子一招一式慢慢练。
她的镜子靠着窗户旁的墙,杜氏从窗户外头经过,没看到镜子,只看到她对着一个地方专心练习,以为是沈良在教她练功,也没有打扰,继续回房绣着自己的手帕。
帕子快攒够了,这两天就得拿到镇上去卖,到时候还得把那二钱的碎银换成铜板。
下午,沈老头和沈旺背着粮食到家,沈安去看了一下粮食,光是看着都觉得剌嗓子。
那就是没有脱壳的稻谷直接砸碎,吃的时候也是连碎壳跟野菜一起煮成糊糊。
吃晚饭的时候,这老头说起如今的粮价,长长叹了口气。
粮价又涨了两成,如若不是沈安有了沈良这份机缘,家里说不定真得饿死人。
……
……
过了没几天,杜氏准备去镇上卖帕子,自然也带上了沈安。
沈安把自己后头买的那两的银元宝都给了杜氏铰成碎银。
她身子骨不好,走不了那么多路,窦氏特意给了杜氏铜板,让她带着沈安去前头桃花村坐牛车。
这年头,舍得坐牛车的人其实不多,但沈安从记忆里得知,她每次去镇上,窦氏都让她坐的牛车,足以可见这一家人对她的爱护。
牛车比走路要快上不少,沈安算了算时间,从桃花村到镇上只花费了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左右。
安宁镇还挺大,呈“Y”字型,很是热闹。
杜氏先带着沈安去了绣坊,把她这段时间绣的帕子都卖了出去,共收入1600文。
之后又去了钱庄,换了四钱银子的铜板。
到了无人的地方,沈安抬手一碰就把铜板收进了系统仓库,免得她娘带那么多铜板被压得走不动路。
在绣坊的时候沈安实验过,杜氏绣的帕子系统给的回收价是120元一张,算下来要比绣坊开的200文要划算得多,她打算回家后跟杜氏提一提,以后就把绣好的帕子交给她,她回收进拼夕夕,再买银元宝出来。
换好铜板,母子俩开始在街上闲逛起来。
窦氏给了200文的额度,也就是说,今天沈安可以在镇上花200文,这绝对是大手笔了,要知道村里其他孩子这么大的时候来镇上顶多能花2文钱买根糖葫芦。
沈安没有买糖葫芦,也没有买糕点,而是去了那些书生摆摊的地方。
是的,她想在这些摊子上“淘金。”
点开【回收】,她一个摊子一个摊子看过去,感兴趣的就装成不经意般触碰一下,要是系统给的回收价高,她就会跟摆摊的书生唇枪舌战,买下系统开了高价的作品。
她就仅着这200文,一共买了5幅画。
这些书生比不上杜夫子,她全部逛完,价格最高的一副也不过堪堪30000元,但5幅画还是让她的夕夕钱包收入90000元。
她二话不说在系统商城里买了5锭银元宝,在去坐牛车前,怂恿杜氏又进钱庄换了3钱碎银的铜板。
等牛车的间隙,沈安在系统商城里买了2斤绿豆糕,充作是那花掉的200文。
杜氏很不理解为什么沈良要“搜集”书画,不过她也表示尊重,付铜板的时候还算比较爽快。
快到家门口,沈安从系统仓库拿出了牛皮纸包裹的绿豆糕,快步进了院子。
杜氏上交了卖帕子的1400文,多的她一分也没交,主要解释起来麻烦不说,她也不想在银钱上这么毫无保留。
沈安以后是要参加科考的,她手里必须得攒些银子。
……
……
之后杜氏绣的帕子果然就都给了沈安,沈安也很守信用,全部用的银元宝结算。
在杜氏的银元宝攒到10锭的时候,母子俩再一次去了镇上。
这一次不止是要换铜板,还要去给沈安找夫子。
杜夫子死了,自然要找其他夫子。
可惜结果并不尽人意,另外两名夫子也知道沈安身体极差,并不愿意收下她。
云溪村离镇上要两个时辰,沈安读书只能住在夫子家里,她这么差的身体,要是出点什么事怎么办?
那两个夫子如实说了难处,任凭杜氏百般祈求也没答应,只说如果真想读书,就在镇上赁一处房子,每天走读。
杜氏很纠结,沈安也同样纠结。
两人就这么纠结着回了家。
杜氏把沈安的情况一说,全家都犯了难。
在镇上赁房子是一笔大开销,杜氏已经打听过,那种很差的院子每月也要4000文左右。
沈安其实读不读也无所谓,毕竟要不了多久就要逃荒,她根本读不了多久。
可杜氏希望她读,家里其他人也希望她读。
最后沈旺拍了板,“读!就在镇上赁个房子,弟妹去照顾平安!”
江氏也赞成,“平安脑子聪明,天生就该是读书人!”
沈安:……
这一大家子对原主是真的对原主没有话说,也不怪原主在云溪村所有人被杀后黑化。
换成是她,她也会黑化。
就这样,沈安去镇上读书的事就定了下来。
堂屋里一灯如豆,窦氏从屋里抱出了一个陶罐。
里头的铜板和碎银被倒出来,全家齐上阵数了数,算下来一共1两3钱。
沈老头对杜氏抬了抬下巴,“老二家的,这些你都拿去,不够我们又再想办法。”
杜氏应了一声,拿出一块包袱皮,把铜板和碎银都包了起来。
沈安看得很不是滋味,这是真正的全家砸锅卖铁都要送她上学。
沈芙注意到沈安的表情,轻轻拉了拉她的袖子,小声道:“平安,家里你不用太担心,专心跟着夫子读书就是。”
沈安点了点头,“知道了大姐,我会好好读书的。”
杜氏给沈安找的新夫子姓邓,年约三十,长了一张稳重端方的脸,共收了13名学生,沈安是最小的一个。
邓夫子考校了沈安一番,对她还算满意。
沈安继承了原主的所有记忆,自然也就继承了原主的所有学识,过邓夫子这一关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