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土地开发到城市GDP:传导机理与实证检验
- 范宪伟
- 1233字
- 2025-02-22 04:25:53
一 中国土地开发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土地属性的扩展,开发并且经营土地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业务”,2000年以来,中国土地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22439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52102平方公里,16年建成区面积扩张了1.32倍,年均增长5.41%,远高于城镇人口年均增长速度(3.30%),其中285个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从2001年的17901平方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39478平方公里,年均增长5.81%。具体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建成区面积扩张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
1.建成区面积增速不断降低
“十五”期间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速为8.99%,而“十一五”增速却骤降为3.80%,比“十一五”期间增速降低5.19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建成区面积继续下降,2011—2013年平均增速仅为3.54%,低于“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增速(见图1-1)。

图1-1 2000—2015年中国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6)。
2.不同区域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不同
从四大区域来看,2001—2013年,东部地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最快,其次是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增速最低。但分时间来看,2006年后与其他区域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减少不同,西部地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持续增加,从2006—2010年的4.95%增加到2011—2013年的5.17%。按主体功能区分类来看,2001—2013年,重点开发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快于优化开发区和其他地区。但不同时间段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不同。2005年之前,优化开发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快于重点开发区和其他地区,而2006年之后重点开发区和其他地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快于优化开发区(见附录2)。
3.建成区面积增量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和城市等级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
从建成区面积增量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量越大。从附录1可以看出,2001—2013年,人均GDP大于10万元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量显著高于人均GDP在6万—9万元、3万—6万元以及小于3万元的城市,人均GDP大于10万元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量分别是人均GDP在6万—9万元、3万—6万元以及小于3万元的1.4倍、3.3倍、6.8倍、9.5倍;同样,城市规模越大,建成区面积增量越大。城市等级越高,建成区面积增量也越大。不同时期建成区面积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和城市等级关系不同。2005年前,建成区面积增速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和城市等级呈现正向关系。2005年之前,建成区面积增速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和城市等级表现出正相关关系。2006年后,人均GDP 3万—6万元和3万元以下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逐渐快于人均GDP 6万—10万元及10万元以上城市,2011—2013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反向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快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2006年后城市规模与建成区面积增速逐渐呈现反向关系,大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快于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2011年后,中等和小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快于大城市、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2006年后,城市等级与建成区面积增速也逐渐呈现反向关系,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建成区面积增速逐渐快于副省级城市和直辖市,2011年后,地级市建成区面积快于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