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阴阳怪气:《三国志》教你怎样阴搓搓地损人

当我在《三国志》里面翻来翻去,试图寻找到一个很有深度的话题的时候,突然发现,陈寿这个人,是有点阴阳怪气的幽默在身上的,他的笔墨里透着一股损劲儿。

时间在官渡之战后。

官渡硝烟散尽,曹孟德一番苦战,终于把袁绍强势击退,基本上开启了统一北方的格局。这时,陈寿悠悠然来了一手“回忆杀”,扯出了两人青春年少时的一段“灵魂拷问”。

袁绍当年意气风发,问曹操:“你说咱打天下,靠的是什么?”

曹操反将一军,问道:“袁兄,你的高见是?”

袁绍当然相当自信,说道:“我要南守黄河,北靠燕代,利用杂胡兵,南向夺天下!”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

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

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听完,琢磨了半晌,心里估摸着袁绍这套霸权思路不行,得另辟蹊径,于是发表了他的“正道宣言”,说:“我要任用天下贤才智士,用道统名教驾驭天下,到时候绝对百战百胜。”

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不过,你以为陈寿在这里是说曹操和袁绍关于打天下的路线之争吗?不是的,他这是在嘲笑——

袁绍当初不是雄心勃勃,要占据河北,南向夺天下吗?

你的河北呢?怎么就被曹操给夺走了呢?

反过来,曹操那边也没放过:“曹老板”早年间不是说,要以道御天下,要用正道的光吗?

在陈寿看来,你哪有什么正道的光啊?屠徐州、雍丘、彭城、邺城、乌丸的,难道不是你?

初,曹操攻屠邺城。

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后汉书》

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

十二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

九月,公东征布。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

——《三国志》

另外,在《三国志》的编纂过程中,陈寿先生似乎对孙权特别关照,几乎每有机会就要“吐槽”一番,最典型的就是在描述魏蜀吴统治者时的差异。

首先,对三者的出场,陈寿的落笔可谓颇为微妙。

提到曹魏的奠基者曹操,鉴于陈寿撰书之时已经身处晋朝,而晋以曹魏为正统,所以他对曹操的称呼总是充满尊敬,或是用“太祖”以示其帝王之尊,或是用“公”来彰显其霸业之威,敬意满满,态度不言而喻。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到了蜀汉的建立者刘备,陈寿的称呼始终是“先主”,蜀汉共有二主,刘备在先,故称“先主”,刘禅居后,故称“后主”,也不能说有什么问题。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然而,轮到孙权的时候,那简直是文风突变。陈寿丝毫不加掩饰,没有任何铺垫,上来就叫他的大名,“孙权,字仲谋”,这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是很“冒犯”了。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也。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更冒犯的是,提到曹操与刘备,陈寿用了“讳”字,即“姓曹讳操”和“姓刘讳备”。

至于孙权嘛,就没那么幸运了,陈寿似乎在暗示:“孙家大兄弟,你随意啦,反正‘讳’这顶帽子你戴不上。”这番处理,既显出了史家的直接,又平添了几分对孙权打趣。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三位英雄谢幕的那一刻。

曹操去世的时候,《三国志》称之为“崩”,所谓“天子死曰崩”,这是帝王专享的词语,比较符合魏武帝的身份。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刘备去世的时候,陈寿用了另外一个词,看起来似乎轻描淡写,称之为“殂”。然而“殂”这个词源自《尚书》,古人用来描述帝尧殒落,“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

“殂”其实也是表述帝王去世,陈寿此笔,无疑悄悄给刘备的帝王生涯盖了个认可的印章。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然而,等到孙权去世的时候,陈寿再度展现了他的“别样关怀”,只给了一个“薨”字。

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诸侯死曰薨。”也就是说,在陈寿心里,孙权似乎最高也就配得上诸侯这个级别。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礼记·曲礼》

虽说江东那边给孙权上的谥号是“大皇帝”,但在魏晋正统眼里,这不过是小孩过家家——往大了说,孙权只是魏朝的一个异姓王,大魏吴王;往小了说,东吴只是割据政权,早晚要被消灭。陈寿似乎在隔空喊话:“碧眼孙郎,你幸亏走得早啊,不然迟早给你抓到洛阳来!”

最后,是陈寿对这三个人的评价。

陈寿对他们的态度算是各有千秋。整体来看,对曹操,他实话实说、公正不阿;对刘备,他笔下多是惋惜与敬佩;而到了孙权,陈寿就开启了“先甜后酸”模式,先是看似天花乱坠的赞美,然后转过头来,又是劈头盖脸的批判。

《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简单来说:魏太祖天生英明神武,是运筹帷幄、总揽全局、一手缔造伟业的高手。

至于怎么做到的,陈寿总结了曹操的两大绝招:一是坚持法家集权,即所谓申商之法[1],第二是军事胜利,也就是韩白之策,韩信、白起都是秦汉帝国最杰出的一批军事将领。

换句话说,曹操的胜利,是由军事胜利领导下的胜利,魏武的成功,是秦汉帝国军功式的成功,是军功爵和法术势的成功。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对刘备的评价,陈寿笔下满是钦佩与惋惜。

比如,称刘备有“高祖之风”是赞叹,有“英雄之器”是赞叹,“心神无二”也是赞叹。

话音刚落,他又话锋一转,带上了点调侃意味说:“可惜啊,先主你那过分的‘仁慈’,玩起权谋机变来直接被曹操甩出好几条街,因此地盘自然就比人家小得多了。而且,无论怎么说,那位曹阿瞒,心眼儿小得跟针尖似的,怎么可能容得下你这位‘仁义大哥’呢?”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等到评价孙权,陈寿又开始特别关照,一上来就给了个“屈身忍辱”的标签。这说法,妙啊,想想历史上的明君圣主,哪个爱自讨委屈?除非算上勾践卧薪尝胆那档子事儿。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然而,拿孙权和勾践做比,其实是陈寿玩了个恶趣味的双关:一方面,孙权、勾践都擅长“低调做人”,打不过就认怂——勾践跑去给夫差养马,孙权呢,身为地方割据首领,却乐呵呵接了魏朝的册封,这“外交手腕”也是够柔软的。

另一方面,这两人都有点“记仇又凉薄”,勾践发达了就把功臣文种给办了,留下“兔死狗烹”的千古名言;孙权这边,像陆逊这等肱股之臣,鞠躬尽瘁,最后不还是被孙权逼得郁郁而终?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再到孙权晚年,陈寿更是辣手批判,说孙权好像突然开启了暴走模式,在国内四处抓人、杀人,二宫相争的政治大乱斗闹得东吴举国中分、沸沸扬扬。他这么一搞,好像给吴国后来的统治者们立了个坏榜样,个个都有点“不太正常”。换句话说,吴国最后的衰败,孙权晚年荒唐的行为多少得背点锅,吴国被灭的账,孙权也逃脱不掉,必须担一份责。

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孙权与陆逊可谓“相爱相杀”的典范。尽管陆逊一生鞠躬尽瘁,最后还是死在了孙权的指责之下,然而陆逊也不是省油的灯,早年间也没少夹枪带棒地揶揄过孙权。

有一回,陆逊给孙权上书说:“你看你哥孙策多厉害,当年创业的时候,兵不足一旅,愣是把江东基业打下七七八八了;再看看您,坐拥现成江山,和你哥孙策一比,那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昔桓王创基,兵不一旅,而开大业。陛下承运,拓定江表。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又过了一段时间,孙权想要攻打公孙渊。公孙渊远在辽北,离得十万八千里不说,中间还隔着一个魏朝。因此,一想到皇帝的异想天开,陆逊必须上书“劝谏”孙权,说:

“陛下您多英明啊。”

“当初赤壁之战是您指挥的,曹操都被烧得灰头土脸返回北方了。可谁又记得,那会儿您还在反复犹豫呢,是周瑜力挽狂澜,亲率大军,不畏箭矢将曹操击退。”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再说夷陵大战,刘备军队百里连营,又是您运筹帷幄,击退了来犯之敌。但实情是您向蜀汉求和不成后,一面朝曹魏低头请求援兵,一面让我临危受命迎击刘备,这才免了一场危局。”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最后还有那关羽,响当当的英雄,水淹七军,打得曹魏差点儿迁都避祸,但背后给关羽‘温柔一刀’人,谁不知道是您?”

“关羽父子被您背刺之后,一并成了阶下囚,本来押回东吴就完事,但偏偏有人要杀害此二人,除了您,前线将士谁敢做这个决定?要知道,关羽那级别,没您的令牌,前线将士可不敢动他一根汗毛。”

臣松之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又云“权欲活羽以敌刘、曹”,此之不然,可以绝智者之口。

——裴松之

“您看,您都已经让曹操、刘备、关羽这等豪杰都黯然失色,怎么还跟那偏远之地的公孙渊较上真了呢?”

陛下以神武之姿,诞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要我是孙权,只怕没到晚年,就得让这些“阴阳人”气成精神病了。

提起阴阳怪气,又不得不说下那个政治水平堪忧、军事技能也不及格的袁术,他一张嘴,就把刘备说得灰头土脸。

袁术盯上了户口百万、物产富饶的徐州,可惜,彼时的徐州已被刘备占有,刘备走马上任徐州牧。袁术不甘心,修书一封给吕布,说:“我袁术长这么大,就没听说过有什么刘备!”

术生年已来,不闻天下有刘备,备乃举兵与术对战。

——《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

袁术这潜台词是:“我可是四世三公的后代,贵族血统,那刘备算啥,路边摆摊儿卖鞋的小贩,一个大耳贼而已!”

既然本篇的主题是“满朝文武,谁没被我阴阳过”,那咱们就以陈寿对魏文帝曹丕的“特别夸奖”作为压轴大戏吧。

陈寿这样写道:“魏文帝曹丕,天赋异禀,文采飞扬,挥笔即成章,知识广博,才艺双全。”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听起来,陈寿好像是在夸曹丕聪明绝顶,文笔了得。但这夸法,怎么看都像是在说一个文学社团的文艺青年,而非一国之君。

皇帝应该有的那些品质呢?

胸怀大度、公平公众、追求远大的报负、心存弘伟的道义,但是不好意思,在文帝您身上,目前一个都没发现(若能加上这些,那就完美了)。

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呵呵。

注释

[1]指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申不害是法家术派的代表,商鞅是法家法派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