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觉悟:长大成人的力量
- 杜骏飞
- 1236字
- 2025-05-21 12:04:29
坏消息
黄牧宇:近日,一连串的坏消息让人不安。
除了滴滴顺风车案,微博平台近日重点关注的社会新闻还有昆山宝马车男子砍人被反杀案、德阳泳池冲突女医生不堪网络暴力自杀案、贵州毕节围观村民驾车冲撞拆违人员致3人死亡事件,等等。一系列恶劣案件所反映的社会戾气,着实压抑得让人窒息。在其中一则新闻下,有微博网友评论道:“我这两天真是看不懂这个社会了。”
近期频繁曝光的负面社会新闻是社会病症的展现吗?还是议程设置或舆论引导的结果呢?暴戾之下,我们如何独善其身,又该如何治愈社会戾气?
杜骏飞:关于社会戾气的问题,舍勒(Max Scheler)的“怨恨理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他认为,“怨恨是一种有明确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这种自我毒害有一种持久的心态,它是因强抑某种情感波动和情绪激动,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情态;这种强抑的‘隐忍’力通过系统训练而形成”。
怨恨的出发点是报复感,而报复感有两个本质特点:一是抑制隐忍,二是无能体验。报复感是怎样转化成报复的呢?转化的契机在于受伤害者将自己受伤害的感受作为命运,感到自己的无能和无望。这时,他们会在缺乏目标的生活中,对任一经过的目标发泄怨气。这就是怨恨的原理。
从这个理论出发,社会的种种戾气大概都应该从根本上去回溯,例如:贫穷、伤害、不公正、不平等、缺乏信念和希望;而化解之道也必须回到社会治理的根本要义,例如:法治、社会公平、社会权利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协商政治、文化教育。
关于坏消息的问题,我想说,除了理性思考,无须感到抑郁。坏消息存在的意义是,它衬托出好消息的珍奇。
譬如我们在一片戾气中,往往希望遇见善意。人不是为了生活在坏消息里而活着的。人要知道坏消息,也要知道好消息,毕竟这个世界有黑夜也有白天。你要知道,比坏消息更糟的是,我们被坏消息击垮。如果是那样,我们就遭遇了双重损害:坏消息,还有坏心理。
愿你的黑夜只在眼中,而不在心灵里。
此外,你发现了吗?我们比从前更灵敏地知晓坏消息了——这其实是一个好消息。要知道,以前没有人肯把坏消息透露给我们。还有,人人都看得懂坏消息,但只有少数人能洞察坏消息的原因。
我想起了波斯信使综合征:古代波斯人会把信使杀掉,因为他们把真实的坏消息(比如战败)带回家。对于信使来说,逃跑并躲起来比完成使命安全得多。但是,不能完成使命的信使还是信使吗?春秋时期,吴王也曾杀死信使。那时,越王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吴国节节败退,当探子来报都城姑苏沦陷时,吴王怕动摇军心,马上诛杀探子。可惜,杀死信使的国君并不能杀死坏消息。
顺便提一下,如何辨别真正的学者?学者不会为了报告好消息而人云亦云,也不会只挑选坏消息来耸动人心。学者会谈论一切消息——所有真实发生的、即将发生的、永不发生的重要消息。学者愿意洞察坏消息里的好消息,也不怕揭露好消息里的坏消息,即使激怒了所有人也在所不惜。
第欧根尼(Diogenes)说过:“从来不得罪人的哲学家有什么用呢?”同理,不敢异于众人、说出真话的学者,算什么学者呢?
我们要让自己成为人世间的好消息。
2018年9月5日问答,杜课6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