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庙算决胜千里外

在春秋战国那战火纷飞、局势瞬息万变的时代,一场战争的胜负往往关乎一个诸侯国的生死存亡与兴衰荣辱。孙子提出的“庙算”,犹如在战争的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与谋士们提供了一种高瞻远瞩、决胜千里之外的战略谋划方法。而在庙算过程中,对“主孰有道?将孰有能?”等七计的推演,更是重中之重,它宛如精密仪器的核心齿轮,精准地影响着战争决策的走向。在当时,竹简作为主要的书写载体,承载着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略推演。

想象一下,在一座庄严肃穆的庙堂之中,昏黄的烛火摇曳闪烁,映照着满室的竹简与一群神色凝重、眉头紧锁的谋士。他们正围绕着一场即将到来的战争,在竹简上展开对七计的推演。

首先来看“主孰有道”这一计的竹简推演。在那个时代,不同诸侯国的君主秉持着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与政治主张。谋士们会在竹简上详细罗列各个诸侯国君主的为政举措。例如,对于秦国,他们会记录下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在政治上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国家政令能够迅速传达至各个角落;经济上奖励耕织,极大地激发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士兵们为了获取爵位与财富,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这些举措使得秦国百姓对君主的认可度极高,国家凝聚力空前强大,这便是秦国君主“有道”的体现。而在记录齐国时,竹简上则会呈现出齐国后期统治阶层内部争权夺利、贵族势力膨胀的乱象,国家政策朝令夕改,百姓对君主的信任度不断下降,这无疑表明齐国君主在“道”这一方面存在严重缺失。通过在竹简上如此细致地对比各个诸侯国君主的为政之道,谋士们能够清晰地判断出在“主孰有道”这一关键因素上,哪些诸侯国占据优势,哪些处于劣势。这一判断对于战争决策至关重要,因为一个深得民心、政治清明的君主,能够在战争时期凝聚全国之力,为战争的胜利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

接下来是“将孰有能”的竹简推演。春秋战国时期,名将辈出,他们的军事才能与指挥智慧直接决定着军队的战斗力与战争的胜负。在竹简上,谋士们会详细记载各个诸侯国将领的过往战绩、指挥风格以及军事谋略。以白起为例,竹简上会记录下他在伊阙之战中,面对韩、魏联军,敏锐地洞察到联军内部貌合神离、指挥不统一的弱点,进而采取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术,一举歼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取得辉煌胜利。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又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成功将赵军围困并歼灭四十余万人。这些辉煌战绩充分彰显了白起卓越的军事才能,也被详细地记录在竹简之上。再看赵国的廉颇,竹简上会呈现出他在面对秦国多次进攻时,根据赵国实际情况,制定稳扎稳打、坚壁清野的防御策略,有效地抵御了秦军的攻势。他在长平之战前期,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与出色的指挥能力,成功阻挡秦军长时间的进攻。通过对这些将领在竹简上的详细记录与对比分析,谋士们能够准确地评估出各个诸侯国将领的能力高低。这对于战争决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一位优秀的将领能够在战场上灵活应变,制定出最为恰当的作战方案,带领军队赢得胜利。

除了“主孰有道”和“将孰有能”“天地孰得”也是竹简推演的重要内容。这里的“天”涵盖天文气象、季节时令以及时代大势等因素,“地”则包括诸侯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地形地貌和资源分布等。在竹简上,谋士们会针对天文气象与季节时令对各国的影响进行分析。例如,赵国地处北方,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这使得赵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一定限制,农作物生长周期长,产量相对较低。而楚国地域辽阔,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粮食产量丰富。这些自然因素对两国经济实力的影响被清晰地记录在竹简上。在时代大势方面,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技术逐渐普及,魏国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历史潮流,在魏文侯时期任用李悝进行变法,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同时推行“平籴法”稳定粮食价格,保护农民利益,魏国因此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竹简上会详细记载这些顺应时代大势的变革举措及其产生的效果。在“地”的因素上,韩国地处中原腹地,四周被强国环绕,战略位置重要但也面临巨大压力,时常受到周边强国的军事威胁与政治压迫,其国土还经常成为各国争夺的战场,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破坏。而秦国据有函谷关天险,进可攻,退可守,向西、向北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通过兼并周边少数民族部落扩大领土与资源。竹简上对各国地理位置、领土面积、地形地貌和资源分布等方面的详细记录与对比,让谋士们能够全面了解各国在“天地孰得”方面的状况,从而在战争决策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战略。

“法令孰行”的竹简推演同样至关重要。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否健全、执行是否严格,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秩序与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实力与战争潜力。在竹简上,谋士们会记录下各国的法律法规以及执行情况。以秦国为例,商鞅变法后,秦国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涵盖农业生产、商业活动、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并且严格执行。百姓们在法律的规范下,积极从事生产活动,国家经济有序发展,社会秩序稳定。而齐国在后期,法律制度逐渐松弛,贵族势力肆意横行,违法乱纪现象屡禁不止,社会局面混乱,经济发展受阻。通过竹简上对各国法律法规及执行情况的记录与对比,谋士们能够判断出各国在“法令孰行”方面的优劣,这对于评估各国在战争中的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以及军队的纪律性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兵众孰强”的竹简推演聚焦于各国军队的实际战斗力。在竹简上,谋士们会记录各国军队的数量、装备情况、士兵的训练水平以及军队的组织编制等信息。例如,魏国在魏文侯时期,吴起对魏军进行改革,建立了武卒制。武卒制对士兵的选拔、训练、装备以及待遇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士兵经过严格选拔与训练后,被编入武卒部队,享受优厚待遇,武卒部队在作战时采用独特的编制与战术,战斗力极强。竹简上会详细记载魏军武卒制的相关信息以及其在战场上的表现。而燕国由于地处北方,经济相对落后,在军队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军队数量有限,装备也相对简陋,士兵训练水平不高。通过对各国军队情况在竹简上的详细记录与对比分析,谋士们能够准确评估各国军队的强弱,为战争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士卒孰练”的竹简推演着重考察各国士兵的训练程度。训练有素的士兵在战场上能够更好地执行命令,发挥出军队的战斗力。在竹简上,谋士们会记录各国士兵的训练内容、训练强度以及训练效果。例如,秦国在军事训练方面极为严格,士兵们要进行长时间的体能训练、兵器使用训练以及战术配合训练等,秦军士兵的战斗素养极高。而一些诸侯国,由于对士兵训练不够重视,士兵们缺乏系统的训练,在战场上往往表现出战斗力低下的情况。竹简上对各国士兵训练情况的记录与对比,让谋士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各国在“士卒孰练”方面的差异,这对于制定作战计划、预测战争胜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是“赏罚孰明”的竹简推演。明确而合理的赏罚制度能够极大地激励士兵奋勇作战,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竹简上,谋士们会记录各国的赏罚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建立了严格的军功爵制,士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可以获得相应的爵位、田宅与财富,同时对于违反军纪的行为也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这种明确而优厚的奖励制度与严格的惩罚措施,使得秦军士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不畏生死。而一些诸侯国,赏罚制度不明确,执行也不严格,士兵们缺乏战斗积极性,军队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通过竹简上对各国赏罚制度及执行情况的记录与对比,谋士们能够判断出各国在“赏罚孰明”方面的情况,这对于战争决策中如何激励己方军队、打击敌方士气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这一长串繁琐而细致的竹简推演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战争的胜负与国家的命运。谋士们在竹简上仔细地记录、对比、分析着七计的各项内容,犹如在编织一张紧密的战略之网。他们的每一次思考、每一个判断,都基于对各国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与精准把握。当所有关于七计的信息都被记录在竹简上,并经过反复的权衡与考量后,一幅清晰的战争态势图便逐渐呈现在众人面前。根据竹简上推演的结果,诸侯国的统治者们能够做出最为明智的战争决策。如果在七计的对比中,己方在多个方面占据优势,那么统治者可能会果断地选择主动出击,抓住战机,争取在战争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如果己方在某些方面存在劣势,统治者则会采取相应的策略,如加强外交联盟、提升军队训练水平、完善法律法规等,以弥补不足,在战争中争取有利地位。

孙子所倡导的在竹简上对“主孰有道?将孰有能?”等七计进行推演的庙算方法,是一种全面、系统且极具前瞻性的战略谋划手段。它让各诸侯国在战争爆发之前,能够通过对各方因素的深入分析与对比,做到知己知彼,从而在战争中占据主动,实现决胜千里之外的目标。这种庙算方法不仅在春秋战国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各国的战争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对于后世研究古代战争、战略谋划以及国家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