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老陈,你快看看谁来了!”
这几日陈正都在培育青霉,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
今天刚起床,便看到李景隆背着包裹兴奋向他跑来,在他身旁还跟着一位青年男子。
噗通……
一见面来人就跪在陈正面前,深深拜下:“何某谢过陈公子救命之恩。”
陈正被他的举动吓得不知所措,李景隆却快步上前,一脚踹在何昌祖的屁股上。
他指着何昌祖骂咧咧:“老陈是我兄弟,你也是我兄弟,你给他磕头,这他娘的叫什么事?”
陈正也反应过来,连忙道:“战神兄说得对,大家都是兄弟,何兄太见外了。”
何昌祖拍着屁股站起来:“是我矫情了,当初听到陈兄遇难,我还难受了许久,得知你无恙,你不知道我有多开心。
我何昌祖是粗人不会说话,今后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只要陈兄开口,刀山火海,何某绝不皱下眉头。”
“你还有完没完,我还有好东西给老陈看。”
李景隆看何昌祖还在墨迹,满脸不耐烦。
“什么好东西?”陈正也被勾起了兴趣。
李景隆把包裹打开,兴奋道:“你看这是什么,这是咱们前些时间卖水泥的利润,五万贯,咱们发财了!”
陈正看着崭新的宝钞,脸上没有露出一丝波动。
因为他清楚,宝钞很快就会贬值。
“老陈,你倒是给点反应,这可是五万贯宝钞啊!”李景隆抓着陈正肩膀摇晃,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
“知道了,知道了……”
陈正有气无力的道:“战神兄,我们手里一共有多少宝钞。”
李景隆心里盘算片刻,道:“面前的五万贯是朝廷付的,另外沈胖子那边还有三万贯没交付。”
陈正说:“沈胖子的三万贯让他用银钱交付,至于朝廷交付的五万贯,你想办法全部换成银钱。”
李景隆挠了挠头,没明白陈正的意思。
何昌祖疑惑道:“陈兄,这前后加起来八万贯,全部换成铜钱得用多少马车拉。”
李景隆道:“老陈,宝钞多方便,为啥要换成银钱。”
“我当然知道宝钞方便,但是在不久将来,宝钞就不值钱了。”
陈正语气满是无奈,按照他的推算,本以为宝钞贬值没这么快。
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朝廷突然大兴土木,大量发行宝钞。
虽然现在还没有出现贬值,但市场上的宝钞已经开始泛滥。
现在距离宝钞贬值,只差一个契机。
陈正推测,这个契机很可能就是秋税。
等百姓拿着朝廷发行的宝钞去缴税时,发现官府拒绝接收宝钞只收钱粮。
这就抽象了。
朝廷发行的宝钞,朝廷自己却不收。
这使得宝钞的信用度直接降至冰点。
陈正感慨,老朱干的真不叫人事。
何昌祖和李景隆认真地看着陈正:“你说真的?”
陈正点头:“现在兑换还来得及,晚了咱们手里的宝钞恐怕只剩一半的价值。”
这都是保守估计。
“不行,我这就去把宝钞兑换成银钱。”
李景隆很着急,八万贯变成四万贯,瞬间少了一半,比杀了他还难受。
“陈兄,改日再聚,我跟九江先去办事。”何昌祖翻身骑马,跟陈正告辞。
“正事要紧,两位快去。”陈正也急,这钱也有他的一分。
大明皇宫。
何昌祖火急火燎觐见。
朱元璋道:“咱不是让你去陈家庄了吗?”
自从二虎去了水泥厂,朱元璋把何昌祖招入锦衣卫接替二虎位置。
他跟李景隆去陈家庄,一是感谢陈正救命之恩。
二是受命打探消息。
朱元璋日理万机,总不能隔三差五往陈家庄跑。
“臣刚从陈家庄回来,陈正说宝钞将要贬值,臣觉得事关重要,特来向皇上禀报。”
“胡说八道。”
朱元璋黑着脸,从御案上抽出一张奏折,翻开后看了一眼。
“这是近日宝钞的市场行情,宝钞并没有出现贬值的迹象,那小子凭什么说咱的宝钞贬值。”
“臣也不知,陈正让九江拿着宝钞去兑换银钱,看他的神色不像是作假。”
“对了,陈正还说现在离宝钞贬值只差一个契机……”
“这事咱知道了。”
朱元璋挥手打断,对于自己发行的宝钞,他有绝对的信心。
“以后这小子再说关于宝钞贬值的事,你就当他放屁,不用向咱汇报。”
“是,臣告退。”
何昌祖躬身退出殿内。
朱元璋又拿起一张奏折办公,看到折子上面的内容,紧绷的脸上难得露出笑容。
折子是胡惟庸送来的。
胡惟庸出使北元商谈归还北元太子一事,经过一番唇枪舌战,终于与北元达成共识。
北元同意拿出八百万两银子赎回北元太子。
现在胡惟庸押着八百两白银已经在回京的路上,不日就将抵达京城。
“胡惟庸这件事办的漂亮。”
朱元璋拍案叫绝。
宝钞虽然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但是白拿八百万两银子,相当于此时大明一年半的税收。
最主要的是胡惟庸还上奏,他已打探清楚北元现在的政治状况。
如事先预测一样,北元的王公大臣都在忙着争权夺利。
他们都想将北元太子控制在自己手中,行了挟天子令诸侯之事。
朱元璋对此是喜闻乐见,当即就召集重臣商讨。
“诸位,胡惟庸的奏折大家都看到了。”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目光扫向下面群臣:“胡惟庸出使北元立下大功,该什么赏赐,大家说说看。”
李善长出列道:“皇上,胡惟庸此行不仅给朝廷弄来八百万两银子,还成功分化北元残余势力,功不可没,臣建议升胡惟庸为参知政事。”
此话一出,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
现在大明还没有废除宰相制,参知政事地位仅次于左右丞相之下。
在场的淮西勋贵们内心狂喜。
胡惟庸能成为参知政事,淮西一党在朝廷的话语权就更大,直接压过浙东的读书人。
“臣反对。”
刘伯温从行列里站出来。
“启禀皇上,归还北元太子,分化北元势力乃是曹国公之子李九江率先提出,胡惟庸只不过是走走过场。
臣以为,首功应该是曹国公之子李九江。”
李善长道:“刘大人此言差矣,胡惟庸出使北元是冒着性命之险,李九江虽然提出方案,但是具体执行却是由胡惟庸一手操办,胡惟庸当为首功。”
刘伯温向朱元璋拱手:“皇上,若是没有李九江提议,胡惟庸就没有出使北元的机会,臣以为李九江是首功。”
“胡惟庸是首功。”
“李九江!”
“胡惟庸……”
淮西勋贵和浙东读书人为此争的面红耳赤。
朱元璋沉着脸,静静地看着双方争吵,心里不由想起陈正说过让他们互相监督之策。
“够了!”
朱元璋突然大喝:“朝堂之上,成何体统。”
“皇上恕罪。”
大臣们看到朱元璋发怒,连忙跪在地上请罪。
“传咱旨意,胡惟庸出使北元有功,回京之后出任参知政事。”
“李九江提议有功,入东宫担任太子舍人。”
“退朝!”
不等大臣们开口,朱元璋已经起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