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康之败:从太原之战到汴京之围(经纬度丛书)
- 赵大胖
- 8440字
- 2025-04-24 18:14:20
3.白山黑水刮起的旋风
完颜部的兴起
宋辽两国像一对面和心不和,却又不好意思撕破脸皮的兄弟,就这么拉拉扯扯地过了一百年。
这一百年来,两国都在疲于应付另一个对手——西夏。经过旷日持久的战争和谈判,两国都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尽管官方史书《宋史》和《辽史》都对西夏进行了弱化,将它写得像是一个不听话的藩属,但是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西夏和这两个超级大国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三足鼎立之势。
相对辽国来说,北宋在西夏这边吃的亏更大一些,所以西夏更尊重(或者叫畏惧)骑兵力量更强大的辽国。不过,辽国并没有办法在北宋面前偷着乐,因为跟着童贯回到开封鼓动宋徽宗起兵的赵良嗣没有说谎,女真人很快就要给辽国带来巨大的麻烦,并且程度远远超过西夏之于北宋。
女真起源于一个叫“靺鞨氏”的古老部族,他们一直生活在如今的中国东北、朝鲜北部一带。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之后,其中一支居住在今天黑龙江流域的“黑水靺鞨”归附了辽国,便获得了“女真”这样一个称呼。从此以后,生活在偏南的区域,跟辽国联系相对紧密的这一批人就被称为“熟女真”;而生活在偏北的区域,跟辽国联系相对松散的这一批人就被称为“生女真”。
大约在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期间(中原五代十国初期),一个叫函普的靺鞨人在六十多岁的时候从高丽来到生女真的一支名叫“完颜”的部族。因为调和了完颜部和另一个部落的矛盾,函普被完颜部接纳,获准娶了部落中一位年过六旬的“贤女”,从此就改名为“完颜函普”,并开始在完颜部繁衍生息。
这一对老人,就此开启了完颜部落乃至女真人的一段辉煌历史。他们的后人凭借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勇猛的作战能力,一步一步地坐上了部落首领的位置。到辽兴宗时期(北宋仁宗时期),完颜函普的六世后人完颜乌古乃因为战功,被辽国封为“生女真部族节度使”,算是获得了官方的认可,担负起协助辽国控制周边生女真部落的任务。而完颜乌古乃的后人也开始借着这个职位不断地用武力壮大自己的实力,对完颜部的统治力越来越强大。
历史的进程来到了1068年。这一年是北宋熙宁元年,宋神宗赵顼召王安石入对,准备变法;这一年也是辽国咸雍四年,辽道宗耶律洪基跟往年一样,无所事事地挥霍自己的人生。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些事情,比如《宋史》和《辽史》里记录了中原、河朔、燕山地区的多次地震。
对于北宋和辽国来说,他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地震发生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里。这一年的七月初一,完颜乌古乃的孙子完颜阿骨打(以下简称“阿骨打”)出生了,这个孩子会在几十年之后给两大王朝带来灭顶之灾。
作为战斗部落的孩子,阿骨打从小跟着长辈一起打仗。当时他参与的战斗规模都不大,用中原地区的标准来衡量,几乎就是几十人到上百人的村级械斗级别。然而,正是在这种级别的战斗中,他展现出跟年龄不相称的勇猛和智慧,以及在多次械斗中活下来的绝佳运气。在完颜部落“兄终弟及”的继承体系中,他很早就被当成他的哥哥、后来被追封为康宗的完颜乌雅束的接班人。
阿骨打逐渐成熟的同时,完颜部的军队也在不断壮大,到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达到了上千人的规模,虽然跟北宋、辽、西夏这种军队动辄数万人、数十万人的数量级相比依然少得可怜,但是在当地已经算得上一支非常强大的武装力量了。

被逼造反
与完颜部的壮大趋势成反比的是,他们部族受辽国的欺压越来越严重了。辽国对生女真的管理方式并不像对待熟女真那么规范,他们没有专门的行政体系来维持统治,如果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务,一般都是要求生女真一年进贡一次包括珍珠、貂皮、珍禽异兽之类的土特产,然后参加辽国官员定期或者临时组织的会见活动。但是随着辽国底层官员的逐渐腐化,他们对生女真的压榨也越来越狠,频频利用打压贡品质量的方式来索贿。到了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天祚皇帝登基以后,辽国开始大量索要一种名为“海东青”的猛禽。
海东青产于中国东北地区靠近日本海的区域,体型不大,但是飞行速度极快,并且生性凶猛,喜欢捕捉天鹅。辽国索要海东青,说起来还跟北宋有关。河北路都转运使梁子美,也就是《水浒传》中蔡京女婿梁中书的原型,利用职务之便,斥巨资找辽国人购买了一批北珠,也就是北方出产的珍珠,进献给宋徽宗以求升迁。宋徽宗非常喜欢,对梁子美赞赏有加,北宋的官员于是纷纷跟进,辽国的北珠生意突然就火爆了起来。但是生产北珠的河蚌非常难捕捞,辽国人发现天鹅喜欢吃河蚌,未消化的珍珠就储存在天鹅的嗉子里,而海东青正好就是天鹅的天敌。只要有足够的海东青,就能捕捉到足够的天鹅,然后收集到更多的北珠卖给北宋的官员。于是,辽国的官员们对海东青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了。
海东青的数量是有限的,女真人的捕捉能力也是有限的,他们一时之间无法满足突然增加的索取数量。辽国被称为“银牌天使”的底层官员便以此要挟女真人提供其他方面的补偿,甚至要求女真人贡献未出嫁的女子侍寝,最后发展到硬抢美女。(22)女真人的怒火在慢慢积压,他们需要有一个人带领他们改变这种局面,而这个历史的重担很快就会落到在辽国皇帝面前桀骜不驯的阿骨打肩上。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春,也就是赵良嗣向宋徽宗汇报方案的几个月之后,天祚皇帝去混同江钓鱼,驻跸春州,周边的女真节度使按照规矩都得去觐见,阿骨打作为部落的重点培养对象也跟着哥哥完颜乌雅束一起去了。头鱼宴上,天祚皇帝命令各个部落的与会人员挨个起来跳舞,轮到阿骨打的时候,他怎么也不跳。恼怒的天祚皇帝几天之后对枢密使萧奉先说:“这人有点不对劲,你找个由头把他杀了。”但是这个意见被萧奉先否决了,他说:“粗人不懂礼数,因为一点小错就杀了他,恐怕今后会影响女真部落对我们的拥戴,还是留着吧。再说,他们这点人即便是造反,又能造出个什么动静来?”(23)
正是萧奉先的这句话,让阿骨打逃过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劫难。捡回一命的阿骨打加快了兼并周边部落的步伐,其中有一个部落不服,上诉到咸州(治今辽宁开原东北)的辽国衙门。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三月,阿骨打竟然带着五百人冲进咸州城要跟对方当面对质,被州官收押了起来。当天晚上,没有得到预期结果的阿骨打越狱而去,辽国失去了杀死阿骨打的最后机会。
当年十月,完颜乌雅束病逝,阿骨打接任了首领之位。政和四年(1114年)六月,得知消息的辽国朝廷按照惯例派人来确认阿骨打的合法性,阿骨打借这个机会打探到辽国宁江州(治今吉林松原北伯都村古城)的虚实,终于决定起兵造反,要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阿骨打起兵之后,辽国上下的态度跟当初的萧奉先一样,完全没有把这群叫花子一样的乌合之众放在眼里。当年九月,当阿骨打带领着他所有的部队朝着宁江州进发的时候,总数只有二千五百人。这和号称百万雄兵的大辽比起来,简直就是开玩笑。
宁江州驻扎的辽军并不多,只有辽军和渤海军混编的八百人。但即便是这样的杂牌小部队,也没把阿骨打当成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对手。他们觉得,八百人的正规军面对二千五百人的流寇,直接硬冲也能把后者冲散了。然而,辽军没想到的是,阿骨打顶住了他们的第一波攻势之后立刻发起反攻,辽军反而被冲垮了。
取得了第一场胜利之后的阿骨打收获了足够的人心,也有了足够的战利品扩编自己的部队。他非常清楚,一旦正式跟辽国开战,接下来就是持续不断的战斗,所以这一战之后,他将自己的部队扩充到了三千七百多人。
果然,两个月之后,辽国的都统萧糺里、副都统挞不野带着七千多人的军队来到鸭子河(今松花江扶余段)征讨阿骨打的叛军。双方在出河店迎来了正面对垒,七千多对三千七百多,兵力正好成二比一。很遗憾,辽军又遭遇了一场惨败,他们的车马、装甲、兵器、物资全部成了阿骨打的资源,活下来的大部分俘虏也改旗易帜,变成了阿骨打的兵卒。
这一仗是阿骨打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战,当年辽国说到能征善战的女真人时有一句评价:“女真满万不可敌。”此战过后,阿骨打手下的士兵终于有了一万人,到底可敌不可敌,今后的实战会检验他们的。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女真对辽六战全胜,缴获了大批物资,他们的军队越来越强大,土地也越来越广袤,攻占了辽国的宁江州、宾州(治今吉林农安东北红石垒)、咸州。
辽军之所以在对女真的初期战役中频频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以天祚皇帝为首的辽国从上到下的统治系统已经昏聩到了让女真“惊喜”的地步;二是辽国深度汉化之后,军队的战斗力出现“断崖式下跌”,再也不复当年纵横大漠的契丹铁骑的风采;三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辽国的兵力部署存在问题。
辽国执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军事制度,有资料显示,辽国日常维持的常规部队大约是三十万人,并且一旦进入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可以动员的兵力极其庞大,单从数量上来说,是足以对女真形成碾压之势的。但是辽国防守的重点,并不是女真所在的东北方。他们的防守力量,首先主要布置在燕云一线,针对的目标是总感觉面和心不和的北宋王朝;其次放在辽国的西南面,以对付日益强大、与辽宋几成三足鼎立之势的西夏;再次放在西、北沿线,以应对时不时来骚扰一下的乌古、敌烈、鞑靼等游牧民族;最后将少量防守力量屯于东南面,以东京辽阳为中心,而他们防备的主要对象也不是女真,而是盘踞朝鲜半岛的相对更加听话的高丽。
正是这样的兵力布置,给阿骨打活动的东北片区留出了巨大的活动空间和取胜机会。对辽国来说,非常不幸的是,这些机会全被女真人抓住了。
金国的建立
为了尽快聚集人心,将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和饱受辽国压迫的其他民族团结起来,阿骨打接受了兄弟和手下的建议,决定建国。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正月初一,一个名为“大金”的国家在今天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阿城区建立起来了。这个国号完全是为了力压辽国而起的,阿骨打觉得辽国以镔铁为号,是因为铁硬,但是镔铁虽然硬,终究要生锈,而金永不生锈,比镔铁高贵多了。(24)并且,金国的年号——“收国”,也充满了战斗气息,意即要将辽国的一切收归己有。
除了这个年号颇具朴素主义色彩之外,阿骨打的登基仪式也同样朴素。跟中原王朝乃至辽国烦琐而华丽的仪式不同,他们的仪式充满了农耕和渔猎的气息。当天,完颜部下属诸路的官民代表聚集在一起,推举阿骨打称帝。阿骨打的叔叔完颜阿离合懑、阿骨打的堂侄完颜宗翰(即粘罕,史书上有时候误写为完颜宗维)作为宗族的代表,献上九副耕具,寓意辟土养民;然后二人又献上八十一匹骏马,分为九队,装饰为不同的颜色,再辅以甲胄、弓箭、长矛、短剑等,寓意摧城拔寨。(25)
从起兵造反到建国称帝,阿骨打只花了三个月时间,听上去非常仓促。事实上的确很仓促,这个刚刚建立的国家不管是在辽人还是宋人的眼中,都相当寒酸。从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史料来看,说它是一个“有国号的部落”恐怕更为恰当。
阿骨打称帝的地方,后来被改名为“会宁府”,成为金国的“上京”。但是这里作为一个首都,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城池,甚至都没有房屋,只有一个比较大的帐篷,名为“皇帝寨”,也就是阿骨打日常生活、处理政务和举行仪式的地方。
他们的生产方式以渔猎和农耕并行,男人不论年纪大小都擅长骑射,上山下水无所不能,精通追捕各种猎物的技能。他们种植的农作物包括麻、西瓜、豆子、米、一些蔬菜,产量和质量跟中原地区比起来自然不可相提并论。
他们没有楼房,也没有墙壁,房屋基本上都建造在山谷之中,用数尺高的木头并排起来做成栅屋,屋顶上没有瓦片,盖上木板、桦树皮或者干草来遮雨和保暖。房间里没有床,是用土堆砌的火炕。
他们的食物,用中原人的眼光来看极其粗糙。用豆子做酱,春夏喝粥,秋冬吃饭,几乎人人好酒。没有陶瓷器具,也不用筷子,一律用木勺子。喝粥的时候把粥装在一个大木盆里,里面放一个长柄木勺,所有人轮流用勺子喝。吃饭的时候把米做到半熟,然后拌着生狗血、葱、韭菜和其他野菜一起吃。下饭的肉也很简单,生鱼或者生獐子等野味,偶尔烧熟了或者风干了吃,或者将肉和菜放到石臼里捣成酱吃。
他们没有纪年,以“见过几次青草”来计算日子;没有医药,生病之后要么靠巫术要么靠自愈;信佛教,非常虔诚;没有严格的礼仪制度,君臣在一起洗澡,搭着膀子行走;婚姻制度也很不讲礼法,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法律也很简单粗暴……
上面这些记载,是宋朝的官员和女真人接触之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再加上一些前朝历史文献记录下来的,可以想象,里面肯定掺杂了一些“天朝上国”对于“化外之地”的偏见心态,毕竟中原文明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相当繁华的层次了。不过,我们至少也能够达成这样的共识:虽然当时的金国已经建国,但是他们的生产力水平、经济水平、文化水平都还处于刚刚摆脱部落制的程度,别说跟繁荣璀璨的宋王朝比,就是跟逐渐汉化的辽王朝比,金国都差得太远。
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金国在刚建立的时候,依然沿袭着以前部落的政治体制和人事安排,直到半年之后的七月,阿骨打开始和辽国谈判之后,可能意识到需要一个完整的国家形态跟天祚皇帝谈条件,这才开始建立“勃极烈”制度,用来区分手下的职务高低。
勃极烈,即女真语中“治理众人”的意思,阿骨打担任都勃极烈,也就是皇帝。按照完颜部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他的弟弟完颜吴乞买被封为谙班勃极烈,其实就是皇位继承人;从起兵之后就一直担任“国相”的堂兄弟完颜撒改被任命为国论勃极烈,地位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宰相,但是负责军事方面更多一些;其他级别稍微低一些的勃极烈,包括他的叔叔完颜辞不失(也作完颜习不失)为阿买勃极烈,负责政务,弟弟完颜斜也(杲)为昃勃极烈,负责礼法和人事。
在金国建国初期,朝廷的政治、军事、人事等重大事务都掌控在阿骨打、完颜吴乞买、完颜撒改、完颜辞不失、完颜斜也五个同宗的手中。到了当年九月,金国攻下黄龙府之后,阿骨打将完颜阿离合懑作为完颜撒改的助手增补进勃极烈,金国的核心决策层变成了六人。
即便如此,我们从这个名单中不难看出,金国这个国家虽然建立了,但是依然充满了浓厚的家族和部落色彩。
强大的硬军
金国经济实力一般,文明程度一般,甚至在制度上都不太像一个国家的样子。但是这样的国家,却往往战斗力超群。他们的军事制度没有复杂的机构,也没有烦琐的流程,所有的设计都极其符合他们现阶段的作战理念。
从女真初期军队的整个建制来说,他们模仿了辽军的体系,但是模仿得有些似是而非:有辽军体系里的官职,但是这些官职在战斗中很少发挥它们头衔上的作用。指挥作战的是皇帝阿骨打本人,他手下的所谓都统、元帅等“高级将领”,无一例外都要冲到战场的第一线跟敌军作战。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样的军队管理方式更加“扁平化”,没有那么多层层决策、层层命令的等级,从而在规模不大的情况下能有更强的执行力和应变能力。
女真的军队名为“硬军”,最初全是装甲骑兵,后来收编了辽国的不少军队之后,才慢慢有了步兵。装甲骑兵手持长戈,身上挂着刀或者棍棒,背后背着弓箭,一个人要干三个人的活,不像宋军分工那么细,弓箭手甚至都不习练刀剑。为了保证命中率、不浪费武器,女真兵不突进到五十步以内是绝不射箭的。弓的力量也不大,只有七斗,相当于现在的四十五千克左右。根据《宋史·高宗本纪》的记载,宋高宗赵构年轻的时候挽弓能够达到一石五斗,几乎相当于女真弓箭力量的两倍。从这个数据来看,金国弓箭并不以远程攻击为主,而是以精准射击为主。但是女真弓箭的杀伤力很强,箭镞长达六七寸,形状像凿子,有倒钩,插进身体就很难拔出来。
女真兵的编制是:五人一小组,长官为“伍长”;十人一小队,长官为“什长”;百人一中队,长官为“百长”;千人为一大队,长官为“千长”。作战的时候,各级长官层层指挥,如臂使指,非常灵活。
在决定打仗之前,女真统帅会举行一次战术研讨会,所有参与的将领在野外坐成一圈,用草灰当沙盘演示。职位最低的人先发言,然后大家一起针对他的方案进行取舍,一直到主帅确定最终方案为止。
大军出发之前,主帅会举行一次壮行酒会,会上还会征集作战方略,不管是战略方面还是战术方面都行。如果谁的方案获得了主帅的认可,他就会得到临时提拔,所以军队中所有人的积极性都很高。
硬军进攻的时候,以五十人为一队。前面二十人是重甲骑兵,他们全身被铁制的头盔和铠甲严密包裹,连战马都披上了装甲。在野外作战的时候,他们担任的是类似于现代战争中坦克的任务,他们手持长兵器,利用严密的防护和巨大的惯性,冲垮对方的阵形,顺便为身后的队友做屏障。后面三十人是轻甲骑兵,他们的防护远不如重甲骑兵严密,身上穿的多是皮甲,有些甚至连头盔都没有配备。他们手持弓箭,作用就类似于隐藏在坦克身后的射手,重甲骑兵冲击敌阵的时候,他们负责远距离杀伤,敌阵被冲破、两军混战的时候,他们就利用自己的机动性杀伤敌人。在发起攻击之前,一般有一两个骑兵脱离阵营出来观察敌情虚实,确定对方的防守薄弱环节之后,再由骑兵队列发起攻击。进入弓箭射程以后,轻骑兵放箭,先射乱对方的阵形,给重骑兵制造直接冲击的机会。一旦两军接战,不论轻重骑兵,全部与敌军展开肉搏,作战效率非常高。获胜之后,则整支队伍成建制地追击对方的溃兵,避免单打独斗陷入对方的包围圈;战败之后也不会溃散,而是各自逃出战圈以后再重新聚到一起继续作战,“分合出入应变若神人”(26),具有极强的战场纪律性。
硬军的奖惩制度也非常明确。战场上的指挥权归最高指挥官,他通过旗兵的旗语对手下的部队做出指示,战事一开,从主帅到步兵全部投入战斗。如果伍长战死,那么他手下的四人全部砍头;如果什长战死,他手下的两个伍长砍头;如果百长战死,他手下的十个什长砍头。这种“保护强者”的战场策略极其残酷,但是确保了所有参战人员都能投入最大的勇气和战斗力。
作战归来之后,主帅又要开总结大会讨论军功。如果在战场上将战友的尸体背回来,可以获得战友家财的一半,其他有军功的将士,根据功劳大小获得相应的金帛以及表彰。
他们甚至没有军饷,士兵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城破之后长官分配的战利品,以及自己在屠城、抢劫等行动中攫取到的私财。这样的报酬制度,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士兵的斗志。贫穷促使他们迸发出最大程度的战斗力。
可以说,金国早期的制度并不完善,而且几乎一切都是为了作战而设计的。这一套制度,在一个国家形成足够的规模之后必然无法维持长久的统治,但是在金国刚开始起兵反辽的时候,却体现出跟辽军天差地别的战斗力。金军以精锐而灵活机动的超强战斗力,对抗辽军庞大臃肿、指挥复杂的腐败军队,战果相当卓著。
更重要的问题是,女真军在战场上的表现,极大地震慑了辽军中血统纯正的契丹军以外的其他各族(包括女真、渤海、奚、汉等)士兵,这些士兵每跟金军打完一仗,所有的幸存者几乎都会投降加入金军的阵营,一方面可以避免自己被杀,另一方面也能跟着善战的金国将领获得军功,这非常直接地补充了金国的武装力量。在这样的此消彼长下,金国的实力如同滚雪球一般,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壮大起来。
一股白山黑水刮过来的狂风,就要席卷北方大漠了。
(1) “宋徽宗”“辽景宗”“金太祖”之类的称呼,是古代皇帝的庙号,也就是他们逝世后由后世尊封的,他们活着的时候并不会被这么称呼。本书为了表述方便沿用了这个约定俗成的叙述方式。
(2) 自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任联盟长、916年称帝建国之后,辽国的国号在“契丹”和“大辽”之间多次更换,本书为了表述方便,除了直接引用的史料之外,统一使用“大辽”或者“辽国”。
(3) 本书中涉及日期的表述,公历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农历日期用汉字数字。
(4) 《宋史·童贯传》。
(5)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二收录的《中兴姓氏奸邪录》。
(6) 《宋史·徽宗本纪》中只记载为“节度使”,《宋史·童贯传》中记载为“武康军节度使”。
(7) 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十收录的《九朝编年备要》。
(8) 宋辽自澶渊之盟以后结成兄弟之国,双方在非正式场合多以地理位置为指代,互称对方为“北朝”和“南朝”。
(9) 《辽史·太宗本纪》:“(会同元年十一月)晋复遣赵莹奉表来贺,以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图籍来献。”
(10)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三。
(11)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二收录宣和七年(1125年)五月初五宋徽宗“议封童贯广阳郡王”诏书:“恭惟神考屡形训言,谓将帅总兵能复全燕之境,则国家信赏当从王爵之封。”
(12) 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十收录的薛应旂《宋元通鉴》。
(13) 《宋史·徽宗本纪》,“端王”是宋徽宗当亲王时的封号。
(1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九。
(15) “晋阳”是老太原城的名字,位于今天的太原市西南晋祠一带。宋太宗攻下晋阳城之后将其彻底摧毁,后来在今天的太原市迎泽区和杏花岭区交界处新筑了一个太原城,核心区域在今天太原大关帝庙一带。本书为了表述方便,以“晋阳”指代老城,以“太原”指代太原地区以及新太原城。
(16) 《新唐书·太宗本纪》。
(17) 《新唐书·地理志》。
(18)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十三。
(19) 沈伦原名沈义伦,因为避讳宋太宗赵光义的“义”字而改名。
(20)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
(2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
(22) 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第三章《辽朝衰亡与金朝建立》。
(23) 《辽史·天祚皇帝本纪》。
(24) 《金史·太祖本纪》。
(25) 《金史·礼志·国初即位仪》。
(26)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