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季对秦始皇的奢华与威严羡慕不已时,秦国的危机已在悄然滋生。要了解这背后的缘由,还得从秦国的发展历程说起。
秦国曾经只是西方的一个落后小国,自商鞅变法后,它如同一只沉睡后觉醒的猛兽,逐渐在战国列强中崛起,成为最为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即位,此时的秦国经过长期的扩张,不断蚕食六国的势力,已经具备了统一全国的实力。不过,当时嬴政年仅13岁,国家政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中。直到公元前237年,嬴政22岁举行冠礼后,才开始亲自主持国家大事。此后,他仅用了15年时间,就像秋风扫落叶一般,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秦国为何能从弱小走向强大,最终实现全国统一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前人也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但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现了奴隶社会化、军国主义化与法制化。
法制化让秦国从上到下,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听从国家的统一号令。军国主义化则是将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纳入到战争体制之中,一切都为对外战争服务。而奴隶社会化是秦国的经济基础,国家通过赏赐土地和奴隶来奖励有功之人,同时将有罪之人罚为奴隶。
这样一来,全国上下所有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都与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紧密相连。人们时刻面临着沦为奴隶的危险,同时又为了获取土地和奴隶而处于高度的精神亢奋状态。
为了追求富贵、避免成为奴隶,人们只能听从统治者的指挥,在战场上奋力拼杀。国内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让秦国人如同饥饿的狼群,渴望通过对外战争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整个秦国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不断地对外发动战争,掠夺土地和人民,以此来满足国内奴隶制发展的需求,缓和国内的社会矛盾。
商鞅曾说:“百姓渴望富贵,直到盖上棺材那一刻才会停止,而获取富贵的途径只有通过战争。所以百姓听到要打仗就相互庆贺,日常生活中歌谣唱的也都是战争。”“百姓看到战争,就像饿狼看到肉一样兴奋。”
正是因为秦国从商鞅变法后一直坚持这种治国方针,所以在不断的战争中越来越强大。而其他国家由于改革不彻底,没有像秦国这样全面推行这种政策,所以在与秦国的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最终被秦国一一吞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他无法再通过对外征战来获取土地和人民,以满足奴隶制发展的需求和缓和国内矛盾,于是只能将这种压力转向国内,对百姓进行更加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他常年征发70万人为自己修筑骊山陵墓,又派30万人去攻打匈奴、修筑长城,还征发50万人去攻打越南。
此外,他还大规模征调人力、物力来修建阿房宫、驰道、直道、五尺道和新道等。这些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征发,让全国超过百分之十五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脱离了生产,无偿地为国家卖命。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劳役征发,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秦始皇把全国百姓都变成了他随意驱使的奴隶。《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的情况:“国家征收百姓三分之二的赋税,征发贫苦百姓去戍边。男子努力耕种,却连粮食都不够;女子辛勤纺织,也做不出足够的衣服。”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秦始皇实施了高压的政治政策。他不仅“焚书坑儒”,企图箝制思想,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还用各种严刑酷罚来惩治老百姓。当时的死刑就有大辟(斩首)、腰斩、凿颠(凿碎脑袋)、镬烹(放到大锅中活活煮死)、车裂(五马分尸)、具五刑(割鼻、砍去左右脚、腰斩后再将尸体剁成碎块)等多种残酷的形式。
老百姓稍有不慎就会触犯法律,往往一人犯法,全家遭殃。监狱里关满了犯人,道路上到处都是穿着囚衣的囚犯,整个秦国就像一个人间地狱。
而秦始皇本人也是穷奢极侈,纵情声色。他在咸阳附近建造了数百座离宫别馆,每一处都富丽堂皇。后宫美女多达万人,供他玩乐。他还迷信神仙方术,四处寻求长生不死之药。在他的统治下,百姓根本没有活路。因此,秦始皇在世时,曾两次遭遇刺杀,还出现过两次公开诅咒他的事件,不少人逃亡到山林川泽之中,或者小规模地聚众自保。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西北)。他的小儿子胡亥与宦官赵高、丞相李斯合谋,让胡亥继承了帝位,成为秦二世。
秦二世上台后,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大肆屠杀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秦始皇时期的元老重臣。他还变本加厉地推行秦始皇时期压迫、奴役百姓的政策,这不仅让原本就尖锐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也让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程度。此时,秦王朝的统治根基已经摇摇欲坠,就像一座建在干柴堆上的纸房子,只需要一个火星,就会被彻底焚毁。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领导的大起义终于爆发,这场风暴迅速席卷全国,大秦帝国的崩塌之音就此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