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9.数据也会生花

创意工坊的玻璃幕墙映着深秋的梧桐,江月的指尖在白板上划过“移动的账本”几个字,投影仪的蓝光在她眼底流转。

年轻编导小陈突然举起手机,语气严肃道:“刚收到技术部消息,卫星通信设备在大巴山核心区的覆盖率只有67%,暴雨天气甚至可能会断链。”

李宁远的手指敲了敲计算器:“67%意味着直播中断风险,财务模型里的用户留存率会跳水。”

他推了推眼镜,目光却落在江月翻动的战地账本上——泛黄的纸页间夹着片银杏叶,边缘焦黑的部分和奶奶胶片上的胶布如出一辙。

“1953年3月,奶奶在补给线遇袭,”江月忽然翻到某页血渍斑斑的记录,“她用三盒消炎粉换了老乡的竹筒,把胶片藏在掏空的竹节里,靠北斗星辨别方向走了三天。”

紧接着,她转身在白板上画下竹节的轮廓,“我们可以给每个手作工坊配‘时光竹筒’——防水卫星终端,外观做成当地非遗纹样,既能承载数据,也是文化符号。”

会议室响起此起彼伏的吸气声。纪录片导演林薇突然站起来:“我记得大巴山的藤编里有‘千结竹’技法,竹节上的绳结能传递平安寓意。把卫星设备编成竹节形状,让手艺人亲自参与封装,是不是能让技术更有温度?”

她调出手机里的采风照片,老篾匠粗糙的手掌正在编织带吉祥纹的竹筒,“就像当年你奶奶用战地智慧保护胶片,我们用传统手艺守护数字时代的故事。”

紧接着她话锋一转:“不过经费方面就会有很大的压力。”

李宁远的计算器突然发出清脆的归零声:“封装成本可以计入非遗传承保护基金,还能申请政府补贴。”

他的笔尖划过“情感收益”栏,“当技术终端变成手工艺品,用户拿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设备,而是奶奶账本里‘以物易物’的现代变形——用科技换手艺,用数据换故事。”

江月翻开父亲昨晚塞进她公文包的牛皮纸袋,里面是1998年地方制片厂的改造方案,末尾用红笔写着:

“给小月亮的附页——当年我们把胶片库改成放映咖啡馆,让老放映员在磨咖啡时讲胶片故事,客流比预估翻了三倍。”

她忽然抬头:“我们可以在每个‘时光竹筒’里嵌NFC芯片,扫描就能听见手艺人的声音日记,就像奶奶账本里的音频文件。比如李奶奶编藤时哼的山谣,会成为数字藏品的专属BGM。”

这时,技术总监老周推门进来,手里抱着个裹着蓝印花布的设备:“按照你的要求,把卫星终端拆成模块化组件了。”

他揭开布,露出竹节状的银白色装置,接口处缠着红绳——正是爷爷军功章上的那种编织纹路,“通讯组的小王是苗族,说红绳结在他们那儿代表连接,就像你奶奶用绷带换胶片,都是在连起两个世界。”

阳光忽然穿透云层,照在白板上的双螺旋结构上,财务数据与情感叙事的光影在每个人脸上流淌。

李宁远忽然指着全息投影里的供应链地图:“大巴山首站的物流节点,正好是当年你奶奶运输药品的路线。”

他调出历史地图,两个时代的坐标在虚拟空间重叠,“要不要在启动仪式上,让老篾匠的孙女用藤编复刻当年的补给箱?就像给时光写一封回信。”

江月的手指抚过奶奶账本上的弹孔痕迹,想起昨夜爷爷说的话:“你奶奶总说,最好的账本不是算清数字,而是算暖人心。”

她掏出摄像机,镜头对准正在讨论细节的团队——林薇在笔记本上画着竹节纹样,老周在调试设备时哼着这首家喻户晓的《茉莉花》,李宁远的计算器旁摆着她送的藤编笔架,上面刻着“数字有根”四个字。

手机震动,母亲在这时发来张照片:书房里,父亲正对着1998年的地方制片厂改造方案发呆,案头摆着她初中时做的“新闻联播”手抄报,头条标题被红笔圈住:《我的妈妈会修胶片,我的爸爸会画草莓》。

照片下方附了句:“你爸说,当年他在资产负债表上画草莓,是因为他知道,总有一天你会让数字开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