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其他人来说,张定国原来姓李,这并不是多吸引人的话题。
毕竟在这个时代,收义子是再普遍不过的现象了。毛文龙,张献忠等等,收的义子都是以百为单位来算的。
因此,他们不关心姓氏的问题,而是好奇谁能和张定国并列,还是天下唯二。
唐平安见他们都好奇地看着自己,便认真回答道:“在这乱世之中,没有随波逐流,始终把普通老百姓放心里的,就是我最佩服的。”
说到这里,他看向张定国说道:“这样的人物,一个是你,另外一个,是袁时中。”
那军汉一听,有点难以置信,连忙确认道:“谁?”
另外一个军汉,也是惊讶,跟着道:“怎么会是小袁营的?”
唐平安听了,再度认真回答道:“没错,小袁营的首领袁时中。他的资历虽然不深,但是他和你们一样,非常重视军纪,绝不会害普通百姓。”
张定国听到这里,点头说道:“我倒也听说过他的名气,如今正在我们北面那边,军纪确实可以!”
另外一个军汉,还是有点不服气道:“那袁时中就那么点人马,要名气没名气的,怎么和我大哥相提并论,还说什么天下最佩服的两个人,哼!”
很明显,他感觉高看那个后辈袁时中,有些不服气。
唐平安听了,看向他,严肃地说道:“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在这乱世之中,还能对我们好的,我们自然是佩服,而不是他的势力有多大,实力有多强!”
听到这话,从这个角度来说,好像也说得过去。
不过很明显,除了张定国之外,其他军汉,还是有点点不服气的。
唐平安见此,扫视他们几个人,然后又开口说道:“可能你们不服气,是因为你们和张将军在一起,也是严肃军纪,爱护百姓,这么一比,好像名不经传的袁时中确实不怎么样,但是,你们知道么,他应该会在最近北上抗击鞑子去了!“
他这话音刚落,包括张定国在内,都是非常意外。
“什么,你说什么?”
“不可能吧,他敢主动去打鞑子?”
“……”
辽东的建虏,那是有名的凶残。
以前的时候,官军打他们跟玩的一样,但是,当官军遇到建虏的时候,却都如同老鼠见猫。
不少边军知道要调去辽东打建虏时,都半路溃散的。
那些知名的朝廷高官,比如卢象升,就是和建虏作战的时候战死了。更有那洪承畴洪剃头,被辽东建虏打得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俘投降了。
每次辽东建虏入关劫掠,各路义军,都是能避就避,尽量不和建虏起冲突的。
谁能想到,那小小袁时中,竟然敢主动领兵去打辽东建虏?
因此,他们听了唐平安的消息之后,皆是不敢相信。
此时,唐平安的表情非常严肃,认真地说道:“天下人皆怕辽东建虏,朝廷官军,各路义军,皆对鞑子畏之如虎而不敢打,以至于每次鞑子入关,都肆虐各地,百姓苦不堪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袁时中,却主动北上打鞑子,真英雄也!”
听到这话,有军汉不服气,当即说道:“鞑子怎么了,我们怕个鸟!”
他这么一说,其他几个人立刻附和起来。
“对,我们要是遇到鞑子,肯定不怕!”
“也就是鞑子没来招惹我们,否则要他们好看!”
“……”
唐平安听着他们在不服气地争辩,并不意外。
这是在张定国军中,会有这种说法。
如果是李自成的军队,估计会换个说法。说什么辽东建虏也是义军,都是反抗朝廷的。至于祸害百姓,他们以前当流贼席卷各地的时候,也都有干过,在这乱世而言,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甚至在崇祯十六年底到崇祯十七年初,李自成领兵去攻打京师时,多尔衮还派人给他送信,意图一起攻打,平分天下。
这个信送到了李自成所部的榆林守将那边,不过因为李自成此时已经出发,就晚了很久才收到。
此时,唐平安听了一会眼前几人的争辩之后,他看向不说话的张定国,面带期待,问道:“张将军,建虏正在山东肆虐,祸害我汉人百姓,你可领兵救之?”
张定国听到这话,顿时面露犹豫之色。
按照他的本心,他当然是愿意的。但关键的问题是,他是张献忠的手下,自己没有决定权的。
按照他对张献忠的了解,肯定是不会允许他带兵去和辽东建虏打仗的。
甚至在张献忠那边,他巴不得辽东建虏和朝廷官军斗得两败俱伤才好。
唐平安见此,连忙游说道:“如今乱世,已到改朝换代之时,谁得民心,便能得天下。将军平日便是仁义之师,如若能在此时北上抗击鞑子,山东百姓必然感激涕零,收一省之民心。甚至连京畿之地的百姓,也会拥护将军。”
“往大里说,是异族肆虐中原,视我汉人如猪狗,将军救之,便是让异族知晓,我汉人不是猪狗,不是他们想肆虐就能肆虐的!”
“往小里说,将军也可就此收民心,得问鼎天下之民望也!”
说到这里,他立刻站起身离席,站好之后,抱拳作揖,深深一躬。
“还请将军慈悲,救我华夏百姓,我唐平安,愿从此追随将军,生死不弃!”
几个军汉都有点愣神地看着他,脸上有震惊,也有动容的。
估计他们是没想到,一介书生竟然说出了这么一番豪气干云之话。
张定国回过神来,连忙起身,绕到唐平安面前,伸手扶起他,然后严肃地说道:“鞑子而已,没啥好怕的.只是……”
说到这里,他面露一丝为难之色,犹豫片刻之后,他才又说道:“这样,我立刻去义父那边请战,如若能说动义父,则大军北上,更有胜算!”
唐平安听了,当即回道:“好,那小生在客栈静候将军好消息!”
张定国听了,稍微犹豫了下,然后神情又坚定起来,当即说道:“好!”
只是说了短短的一个字而已,却吐字有力。
随后,他便向其他人一招呼,竟然不再吃了,直接便走。
唐平安跟到门口,看到张定国等人,风雪中矫健翻身上马。
张定国勒马回看唐平安,注视片刻之后,大声说道:“你放心,我必尽力而为!”
唐平安听了,也是大声回答道:“小生深知将军之心,就算事不成,也必不是将军之意也!”
张定国听到这话,看着唐平安,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有一种知己之感!
他严格军纪,爱护百姓,在这乱世之中,实属异类,甚至会被一些人嗤笑。
但是,眼前这个书生,全天下最佩服两个人,都是因为爱护百姓之心!并且为了百姓,敢于过来劝说他,勇气可嘉。
在这个世道,这样的人,也属少见!
此时,他正要说什么时,忽然听到急促的马蹄声传来,便没有说话,转头看去。
“大哥,是传令兵!”
有军汉认出来了,立刻提醒张定国道。
张定国眉头一皱,没说话,只是点点头看向传令兵快马近前。
“报,大王严令,立刻领兵前去汇合,准备西进!”
张定国接过令符核实了下,眉头紧锁,稍微犹豫之后,他还是马上回答道:“好,回去告诉义父,我立刻领兵过去汇合!”
传令兵得到答复,冒着风雪,又快马离去。
张定国调转马头,正面看向唐平安,遗憾地说道:“我义父已有决断,不能北上打鞑子了!”
如果张献忠没有军令过来,大军还在休整的话,那还有劝说的希望。但是,此时张献忠有决断要做什么了,向来独断专行的他,是很难改主意,更不用说是打建虏去了。
唐平安听了,虽然也遗憾,却也没抱怨,当即回答道:“我知道,他要取武昌。”
按照历史发展,这个时候,李自成在襄阳那边建国称王,建立官制,开科取士等等,之后火并了罗汝才。
而张献忠则领兵攻占了武昌,杀了楚王,占据楚王府,自称大西王,学李自成设百官,开科取士。
此时,唐平安说完之后,顿了顿,双手抱拳,向张定国说道:“如此,小生还是想为打鞑子尽力,就和将军就此别过,望将军保重!”
张定国是个厚道人,听到唐平安的话,虽然有遗憾,却也没多想,只是看着唐平安问道:“可有马匹代步?”
唐平安听了,摇摇头,
张定国一见,便让他的人给唐平安留了两匹马,然后郑重地说道:“后会有期!”
很显然,他之前在大堂扫过一眼,记得唐平安还有一个同伴的。
唐平安见了,也没推辞,同样双手抱拳,郑重说道:“后会有期!”
乱世之中,后会有期,其实是很大的奢望!
谁也不知道,他们还有没有再见的一天!
之后,张定国便领着他的人马赶去和张献忠汇合。
在见到张献忠之后,其他人也已经到了,张献忠便立刻说出他的战略部署。
张定国一听之下,顿时呆住了。
之前军令中说要西进,那可能会去的地方多了,唐平安说是取武昌,他也没往心里去。
结果没想到,那唐平安竟然说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