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初的17年间,在国家外事部门及国家外文出版机构的推动下,我国开始主动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并以文学作为对外输出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受当时文艺政策和路线的影响,这一时期译介到美国的小说作品大多都与政治主题密切相关。随后十几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文化的对外输出完全受控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这一时期对外译介的小说作品主题有着趋同的政治化、集中化特征,且对外译介的数量较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美国的正式建交,迎来了中美文化交流的崭新历史时期,中国当代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为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新形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实施及政府部门推出的一系列对外翻译出版计划和工程,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当代文学精品译介工程”等的助力,中国当代小说已成为我国文学在美国译介数量最多、受众面最广的文学载体,是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美国民众在了解中国、解决两国经济及文化交流上产生的诸多问题的现实需要。然而,由于我国与美国相比相对弱势的文化话语权,使得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和接受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不尽如人意,美国学界和民众对中国当代小说作家及其作品还需深入与全面地了解。

有鉴于此,本书拟将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发挥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其一,通过运用译介学和接受学相关理论对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接受的过程和路径进行梳理,以此分析美国读者和研究者对中国当代文学乃至文化的态度、误读及其原因,从中折射出符合译入语语言文化要求的译介规律,为研究中国的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提供理论和实证分析;其二,采取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全面考察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翻译三次高潮背后外在与内在的影响译作传播的因素,从而更好地把握中西方文化系统的接受异同;其三,采用以点入面的方式,以残雪、余华、莫言三位分属不同创作风格且在国内外都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英译小说作品为个案,系统分析这些作品相关译者和研究者的不同文化翻译观、文化策略及各自译作在美国接受的共性与差异,为中国当代小说在海外的传播提供一定的典型意义与关照价值;其四,将中国当代小说置于国内外对比的宏大视域中,从中关注美国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趋向,以“他者”的眼光更加客观、清醒地认识“自我”,进而丰富和扩衍中国文化和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内容,让中国当代小说焕发新的光芒;其五,为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更多更好地向国外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树立中国文学乃至当代中国的世界新形象,提供学术与应用双重层面上的借鉴。

本书采用了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探索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馆藏和网络资源,挖掘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馆藏量、发行量、报纸杂志报道评论量等数据,从而较全面地掌握相关的翻译研究资料。从比较文学、传播学、接受美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客观地得出当代小说在译介和读者接受中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比分析残雪、余华、莫言三位当代作家的作品在美国不同的译介与接受的特点,发掘出美国主要译者、研究者的共性、个性及读者的接受差异,从中探求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可行性建议。通过分析中美接受环境的变迁、历史文化、民族心态、审美习惯等因素与小说作品接受的关系,从中探求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