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惊涛再起,破局之谋

楚国面对合纵联盟岌岌可危的局面,决定做最后一搏。楚王深知,若合纵失败,楚国将直面秦国的强大压力,因此他决定倾尽全力,重新凝聚六国力量。

楚王首先派遣能言善辩的使者,携带大量珍贵的礼物,再次前往韩、魏、燕三国。使者向三国国君晓以利害,强调秦国的野心不会因部分国家的退让而满足,秦国的最终目标是吞并六国,若不团结起来,各国都将难逃灭亡的命运。在韩国,使者对韩王说:“韩王,秦国向来虎视眈眈,之前的军事蚕食和经济压迫,想必您也深有体会。一旦秦国逐个击破六国,韩国首当其冲,必将遭受灭顶之灾。唯有合纵,方能有一线生机。”韩王虽心中有所动摇,但仍对秦国的威胁心有余悸,犹豫不决。

在魏国,使者则着重强调楚国与魏国唇亡齿寒的关系,“魏国与楚国相邻,若楚国被秦国吞并,魏国还能独善其身吗?合纵成功,不仅能抵御秦国,还能在战后重新划分势力范围,魏国也能借此恢复元气。”魏国朝堂上,大臣们为此争论不休,部分大臣被使者说动,认为合纵是魏国的出路,但仍有一些大臣担心秦国的报复。

燕国使者则抓住燕王对赵国的疑虑,巧妙化解矛盾。使者表示,此次合纵楚国将力促各国平等相待,不会让任何一国的利益受损,并且承诺在合纵成功后,会协助燕国解决与赵国的边境争端。燕王听后,态度有所缓和,但仍未明确表态是否重新加入合纵。

同时,楚王积极与齐国、赵国沟通,在联军指挥权问题上做出一定让步。他提议设立一个联军议事会,由各国将领共同参与决策,重大战略决策需各国一致通过,以此来平衡各国在合纵中的权力。对于赵国,楚王还承诺在战争中给予赵国更多的物资支持,以弥补赵国在联军中的损失。

齐国在这场合纵危机中始终保持着观望态度。齐王深知合纵的成败关乎齐国的兴衰,但他也对合纵能否成功心存疑虑。一方面,秦国的强大让齐国不敢轻视,若六国合纵成功,齐国或许能借此遏制秦国,巩固自身地位;另一方面,之前合纵的失败以及六国之间复杂的矛盾,让齐王担心再次陷入一场无意义的战争,损耗齐国的国力。

齐王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丞相田文分析道:“大王,楚国虽全力推动合纵,但六国之间矛盾重重,合纵前景依然不明朗。秦国善于分化离间,我们若贸然加入,可能会陷入秦国的圈套。然而,若合纵成功,齐国将在六国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对我们拓展霸业极为有利。”

其他大臣也纷纷发表看法,有的主张谨慎行事,继续观望;有的则认为应果断加入合纵,与楚国共同对抗秦国。齐王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这一决策将对齐国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经过一番权衡,齐王决定暂时不明确表态,而是加强对齐国边境的防御,同时密切关注六国合纵的进展,根据局势变化再做决定。

赵国在秦国的拉拢和楚国的拉拢之间左右为难。一方面,秦国的“善意”让赵王看到了避免与秦国正面冲突的可能,若能在秦楚之间保持中立,赵国或许能保存实力,等待更好的时机;另一方面,楚国提出的合纵条件以及对赵国的承诺,也让赵王心动,毕竟合纵成功后,赵国能在对抗秦国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李牧再次向赵王进谏:“大王,秦国虎狼之邦,其言不可轻信。虽然秦国表示不会主动进攻赵国,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一旦秦国解决了其他国家,赵国必将成为其下一个目标。而楚国此次诚意十足,合纵成功对赵国也有诸多好处。但我们也需警惕楚国在合纵中壮大自身势力,对赵国构成新的威胁。”

赵王在听取各方意见后,决定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回复楚国,赵国愿意参与合纵,但在联军指挥权和利益分配上必须有明确且合理的安排。同时,赵国继续与秦国保持秘密接触,试图从秦国那里获取更多的利益承诺,以增加自己在合纵中的筹码。赵国这种骑墙的态度,让合纵联盟的局势更加复杂。

嬴羽得知楚国全力斡旋合纵的消息后,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六国的分化力度,同时做好应对合纵联盟重新组建的军事准备。

在外交上,秦国针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策略。对于韩、魏两国,秦国继续以经济利益诱惑。秦国使者向两国表示,只要他们坚定地不参与合纵,秦国将开放更多的贸易口岸,给予两国商人更多的优惠政策,帮助两国恢复经济。韩、魏两国本就对合纵心存顾虑,在秦国的利诱下,更加坚定了不参与合纵的决心。

对于燕国,秦国则继续挑拨其与赵国的关系。秦国使者暗中向燕国透露一些虚假情报,声称赵国正在谋划夺取燕国的部分领土,让燕王对赵国的猜忌进一步加深。燕王因此对合纵更加抵触,对楚国的劝说也置若罔闻。

对于楚国和齐国,秦国采取军事威慑与外交施压相结合的策略。在边境地区,秦国增派大量军队,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展示强大的军事实力,给楚、齐两国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同时,秦国使者在两国朝堂上宣扬秦国的不可战胜,离间两国关系。使者对齐王说:“齐国与楚国合纵,楚国定会借合纵壮大自身,齐国不过是楚国的棋子,最终只能为楚国做嫁衣。”在楚国,使者则暗示楚王,齐国在之前的合纵中并未全力出力,此次合纵齐国也不可信任。

在军事准备方面,嬴羽下令秦军加强训练,提升战斗力。他还利用系统提供的先进军事技术,研发新型武器装备。一种改良后的投石车被制造出来,其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同时,秦军还配备了新的弩箭,这种弩箭穿透力更强,能在更远的距离上对敌军造成杀伤。嬴羽将这些新型武器装备优先配备给边境部队,以应对可能到来的战争。

就在六国合纵陷入僵局,各国态度暧昧不明之时,一件突发事件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平衡。在赵国与魏国的边境地区,一支不明身份的军队突然发动袭击,烧毁了魏国的几座边境城镇。魏国认定这是赵国所为,愤怒的魏王立即召回了与楚国商议合纵的使者,并向赵国发出了严厉的谴责。

赵国对此坚决否认,并表示愿意与魏国一同调查此事。然而,魏国并不相信赵国的解释,两国关系瞬间紧张起来。楚国得知此事后,意识到这可能是秦国的阴谋,目的是彻底破坏合纵。楚王急忙派遣使者前往魏、赵两国,试图平息争端,劝说两国不要中了秦国的奸计。

此时,齐国也察觉到了事情的蹊跷。齐王认为这是一个观察六国局势的好机会,于是派遣密探深入魏、赵边境,调查事件真相。经过一番调查,齐国密探发现,这支袭击魏国边境的军队虽然身着赵国军队的服饰,但武器装备和作战风格却与秦国的特种部队极为相似。齐王将这一发现告知了楚、赵、魏三国,引起了三国的震动。

赵国借此机会向魏国表明了自己的清白,魏国也意识到自己可能中了秦国的离间计。魏、赵两国关系有所缓和,同时对秦国的阴谋更加警惕。楚国抓住这个时机,再次向魏、赵两国提出合纵的建议,并表示三国应团结起来,共同对抗秦国的阴谋。

在这种形势下,魏、赵两国态度发生了转变,重新考虑加入合纵。燕国在得知秦国的阴谋后,也对秦国的行为感到愤怒,对合纵的态度不再冷淡。六国合纵出现了转机,楚国看到了重新凝聚六国力量的希望,加紧与各国沟通协商,试图在秦国做出下一步动作之前,完成合纵联盟的组建。

嬴羽得知齐国查明真相,六国合纵出现转机后,决定改变策略。他深知,若六国真的重新组建合纵联盟,秦国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于是,嬴羽决定从内部瓦解六国合纵的决心,同时准备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战促和,打破合纵的威胁。

嬴羽派遣大量的间谍潜入六国,在各国朝堂和民间散布谣言,制造恐慌。在楚国,间谍散布消息称合纵成功后,楚国将承担主要的战争损失,而其他国家则会坐享其成;在齐国,谣言称秦国已经与赵国秘密结盟,合纵只是赵国和楚国为了消耗齐国实力的阴谋。这些谣言在六国之间迅速传播,引发了各国的猜疑和不安。

同时,嬴羽开始谋划一场针对六国边境的军事行动。他挑选了秦国最精锐的部队,由白起、王翦等名将统领,准备对六国边境的关键地区发动突然袭击。嬴羽的计划是,通过一场速战速决的胜利,展示秦国的强大实力,让六国认识到合纵对抗秦国并非明智之举,从而放弃合纵的念头。

在军事行动的同时,嬴羽还安排了外交谈判的准备。他准备在军事行动取得一定成果后,主动向六国提出和谈,以较为优厚的条件诱惑六国,分化合纵联盟。嬴羽深知,战争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秦国的统一,通过外交手段避免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对秦国的发展更为有利。

而六国方面,楚国在察觉到秦国的一系列动作后,也在积极谋划应对之策。楚王一方面加强对国内谣言的管控,稳定民心;另一方面,加快合纵联盟的组建进程,与各国商讨统一的军事战略和指挥体系。楚国还试图联合其他国家,对秦国进行反间谍行动,破坏秦国的情报网络。

赵国和魏国在经历了误会后,更加坚定了合纵的决心。两国将领共同商讨边境防御策略,准备应对秦国可能的军事进攻。同时,他们与楚国密切合作,希望在合纵联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齐国则在这场合纵与反合纵的较量中保持着谨慎的态度。齐王一方面支持楚国推动合纵,另一方面也在为和谈做准备。齐国希望通过在合纵与秦国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获取最大的利益。

燕国虽然对合纵的态度有所转变,但由于国力相对较弱,在合纵中的作用有限。燕王表示将全力支持合纵,但也担心秦国的报复,因此在军事准备上较为保守。

在这场智计交锋中,秦国与六国各施手段,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合纵联盟能否成功组建,秦国的统一大计是否会因此受阻,一切都充满了变数。各方都在紧张地准备着,一场决定六国命运的大博弈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