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以替别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群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

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

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

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

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

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发明了飞机,实现了幼时飞起来的梦想。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他们没有放弃儿时的梦想,并一直坚持为之努力,最终梦想成真。

飞机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出行的常见交通工具,现代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十九世纪,人能飞到天上去在绝大部分人看来就是痴人说梦。幸运的是莱特兄弟的父亲没有盲目地否定兄弟二人的梦想,而是鼓励二人坚持梦想并去努力实现。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长辈会成为孩子梦想的否定者,梦想就如同一颗种子,只要你认可它、呵护它并给它创造适宜的条件,它就会生根、发芽、成长、壮大,而如果盲目否定它、消灭它,它也就会随之消亡。

梦想的实现需要内部和外部双方面的因素,二者缺一不可。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无一不是怀揣着梦想,通过不懈地坚持与努力最终圆梦。

周恩来少年时怀揣中华崛起的梦想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有一次,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并将课程命名为“立命”,讲到动情处停下问道:“诸生为何读书?”

有人答:“为名读书。”

有人答:“为官读书。”

周恩来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校长赞叹道:“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那年周恩来12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成为人们广为传颂的励志经典。

每个女孩都有一个公主梦,每个男孩都有一个英雄梦。梦想是每个人都曾经或正在拥有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不同的是人们对待梦想的态度。很多人都将梦想真的当成一个梦,想想而已、说说而已,所以梦想就真的成为梦了。而也有些人将梦想设定为目标,将目标分解为任务,将任务设定为步骤,将步骤付诸行为,从而实现由梦想到圆梦的进化。

一个平庸的人不一定是因为他没有梦想,而是将梦想当成梦,最后成为空想。梦想不一定能成就一个人,却可以指引一个人。有梦想不一定成功,没梦想绝对不会成功。一个没有梦想的人,就像茫茫沧海失去罗盘的一叶扁舟,随风飘逝,最终不是倾覆于海浪便是搁浅于荒滩。梦想如同灯塔,在黑夜中为你引航,让你有目标、有方向、有期望、有动力、有追求。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生逢太平盛世,唯有怀揣梦想、坚定信念、脚踏实地不断圆梦,才能无愧于人生、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