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有规律:我的初中创意写作课
- 丘河 张战江编著
- 2503字
- 2025-04-16 15:37:49
第一节 “四大品质”强化写作感知力
规律解码
感知力就是感觉和知觉能力的合称。感觉反映的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知,知觉反映的是人脑对事物各属性、部分及其关系的综合、整体认知。感觉在知觉之前,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它们一般是连续进行并融为一体的,很少单独存在。写作感知力是一般感知力的特殊形式,是指为写作而去观察和体验事物的能力。
没有感知力,面对事物就没有感觉、知觉;没有写作感知力,作文就没有情感和思想的融入。选择性、敏感性、个体性、趋向性是写作感知力的四大品质,也是强化写作感知力的追求。如果说,写作感知力是感思的第一小宇宙,这四大品质就是让你的小宇宙实现主动选择、敏锐捕捉和独特体悟的爆发源。
一学就会
一、选择性,让你的写作善于感知
人人需要感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感知。写作感知力差的人,接触什么就是什么,或接触什么都不能感知;写作感知力强的人,明确知道要感知什么,从什么角度切入,接纳什么主题。比如,2016年四川南充中考作文:
从此岸到彼岸,是路程的距离;从此心到彼心,是心灵的距离;梦想到成功,是执着缩短了距离;善良与丑恶,是信念拉长了距离……这就是美妙得让人着迷,神奇得令人深思的“距离”。
请以“距离”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内容紧扣话题,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否则扣分。
这是以“距离”为话题的引语式作文命题。话题作文的特点是限范围不限主旨。同样是围绕“距离”这个话题来写,有的人选择从此岸到彼岸的空间距离;有的人选择从童年到少年,从春天到冬天的时间距离;有的人选择从此心到彼心的心灵距离;还有的人选择从梦想到成功的成长距离……选择的对象不同,感知就完全不同。即使感知对象相同,角度也会大不相同。比如,同样是感知从此心到彼心的心灵距离,可以从沟通、理解、宽容、猜忌、信任等不同角度感知。感知角度不同,作者所接纳和要表达的主题自然也会各异。这就涉及感知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感知对象、角度,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写作感知力只有具备选择性品质,才能见仁见智、与众不同。
二、敏感性,让你的神经轻松触电
同样的命题、材料,同样的引导,有的同学感触颇深、感慨良多,有的则无动于衷、毫无感觉。这就是敏感性不同。作家贾平凹说,写作是敏感人的活动,写出的文字也是给敏感人阅读的。如果缺少敏感性,不但写不出触动人心的作品,甚至可能无法有效理解别人的作品。只有具备较强的敏感性,万物才能与你发生交集,为你所用,为你所写。才能在写作中,“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
感知的敏感性还需以知识、情感、思想的积累为基础,以联想为纽带。因为,敏感本质上是一种触动,是由对A的感知联想到B,从而对A产生认知、情感和思考。比如,看到大海,有的同学会联想到中日甲午海战,感受大海之下埋葬的屈辱;有的同学会联想到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悟面对困难应有的乐观豪迈气概;还有的同学会联想到海子的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感受生活的美好及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可能也有同学只能望洋兴叹,感慨“大海啊,全是水”,因为,其大脑中没有与大海相关的知识、情感的积累,无法从大海这一物象获得触动,只能看到什么就是什么。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间接的阅读体验,不断充实知识、活跃情感、提升思想,面对事物才会轻松“触电”,迅速敏感起来。
三、个体性,让感知打上自我烙印
写作不是为趋同,而是求异。写作既然是创造,就要写出作者独特的感知、个体性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表达。写作感知要以个体性需求为基点,融入自己的情感、认识和思考,作品要深深打上自己的烙印。
例如,同样是写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带着鲁迅个体性的感知体验,范进则带有吴敬梓的独特感知。同样是写父亲,朱自清笔下的父亲是细心慈爱的(《背影》);李森祥笔下的父亲是老实厚道、任劳任怨的(《台阶》);莫顿·亨特笔下的父亲是睿智、理性、深知教育艺术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莫泊桑笔下的父亲是自私贪婪、冷酷势利、爱慕虚荣的(《我的叔叔于勒》)……感知者、感知对象不同,体验就会不同,写出的父亲自然迥异,这正是感知深深打上了作者的自我烙印。
记得一次人物写作课,让大家写班主任张老师。尽管写作对象是同一个人,但同学们作文中呈现的张老师却是千姿百态的。有的同学眼中的班主任是和蔼可亲的,有的同学笔下的班主任是严厉苛刻的,还有的是固执倔强的、敏感脆弱的,甚至争强好胜的。当然,还有表现班主任爱岗敬业、孝亲敬老、敢于直言的。同学们笔下的班主任千姿百态,这才是让人欣慰的。既然感知者不同,感知结果又怎会千人一面?这才是真实而立体的班主任,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张老师。可见,融入个体性的感知才是真感知,有品质的感知;被赋予真感知的写作才是真写作,有创意的写作,属于自己的写作。
四、趋向性,让写作感知更高效
写作感知的规律告诉我们,目的越明确,感知越高效。因此,写作感知还应具备正确的趋向性。兴趣爱好、理想愿望作为写作动力,对写作感知有积极助推作用,可以让写作感知更具自觉性、主动性和目的性。比如,对时事政治感兴趣的同学,这方面的写作感知就会更自觉,目的就会更明确。
写作感知还应具有明确的文体意识。无论感知人、事、景、物,都应想想要写什么文体,感知对象适合写成什么文体。写作者有了文体意识,写作感知才能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和方向性。例如,看到蚂蚁搬家,有的人想写说明性文体,就从气象角度感知;有的人想写记叙性文体,就从童话、故事角度感知;有的人想写议论性文体,就从道理、观点角度感知;等等。
再如,看到大街上一名乞讨老人被市民揭穿时,可以考虑这个材料适合写成散文、诗歌,还是小说或是议论性文章。不同的文体会让感知有所侧重。如果写作趋向于散文,感知就会侧重人物形象、场面及思想情感;写作趋向于故事小说,感知就会侧重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设置;写作趋向于议论性文体,感知则会侧重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写作趋向于诗歌,感知则可能落在意象、意境创设上。总之,写作倾向不同,感知趋向也就不同。趋向越明确,感知越高效;趋向越盲目,感知越混乱,写作也越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