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并州战火为百姓

正当袁绍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攻打并州之时,塞外的匈奴部落却率先打破了这片土地的平静。匈奴的休屠各胡如同一股汹涌的黑色潮水,迅猛地攻入并州东部。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时间,并州东部的城镇乡村陷入了一片火海与血泊之中。

张懿,这位原本肩负着守护并州一方安宁重任的将领,面对突如其来的匈奴铁骑,虽奋力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倒在了敌人的刀下。西河太守邢纪,同样未能幸免于难,惨遭杀害。休屠各胡并未就此罢休,他们与南匈奴的北方分支迅速联合,势力大增,进而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一时间,并州大地哀鸿遍野,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袁绍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暗自欣喜,他深知这是一个绝佳的出兵契机。于是,他迅速召集麾下的文武大臣,打着保护并州百姓的正义旗帜,决意出兵并州。

“匈奴犯我边境,残害百姓,此乃大恶!我袁绍身为汉室臣子,理当挺身而出,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袁绍站在点将台上,神色庄重,目光坚定地说道。

“主公仁义!我等愿随主公出征,剿灭匈奴,还百姓一个太平!”台下的将领们齐声高呼,士气高昂。

冀州军出征,兵分多路

袁绍当即下令,以鞠义为主将,田楷为副将,沮授为军师,率领三万大军兵发上党郡。鞠义,这位素有“先登死士”统领之名的猛将,站在阵前,身披黑色战甲,眼神中透着一股狠厉与决绝。他麾下的先登死士,个个身经百战,手持利刃,杀气腾腾。

“此次出征,我等定要踏平上党,让匈奴见识我冀州军的厉害!”鞠义挥舞着手中的长刀,大声喊道。

鞠义转头看向身后排列整齐的强弩兵方阵,向他们的统领使了个眼色。强弩兵们迅速行动起来,将巨大的弩机推至阵前。这些弩机威力巨大,能射出粗壮的弩箭,可轻易穿透敌军的盾牌和铠甲。与此同时,长戟兵们也握紧手中长戟,整齐地向前推进,为强弩兵提供掩护。

沮授骑在马上,观察着战场形势,对鞠义说道:“将军,敌军占据城墙优势,我军需先设法压制其远程火力,方可让先登死士顺利攻城。”鞠义点头称是,随即下令:“强弩兵,听令!瞄准城墙上的敌军弓箭手,放箭!”

强弩兵们齐声应和,拉动弩机,粗壮的弩箭带着呼啸声飞向城墙。城墙上的匈奴叛军弓箭手猝不及防,被弩箭射倒一片。然而,匈奴叛军也不甘示弱,他们迅速组织反击,城墙上的投石车开始运作,巨大的石块呼啸着砸向冀州军。

一时间,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冀州军的强弩兵和长戟兵紧密配合,一边用弩箭压制城墙上的敌军,一边稳步向前推进。先登死士们则在后方等待时机,他们手持盾牌和利刃,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无畏。

与此同时,黄忠为主将,田豫为副将,带领两万大军兵发乐平郡。黄忠,年虽半百,但老当益壮,箭术超群。他骑在高头大马上,威风凛凛,身后的神射手们,个个箭在弦上,随时准备给敌人致命一击。

在乐平郡城下,黄忠观察着敌军的防守布局。他发现敌军在城墙上设置了大量拒马和鹿角,阻碍攻城部队的前进。于是,他决定先派出一批轻装步兵,携带大斧,前去破除这些障碍。

轻装步兵们在盾牌兵的掩护下,迅速冲向城墙。他们挥舞着大斧,奋力砍向拒马和鹿角。城墙上的匈奴叛军见状,纷纷向下投掷石块和火把。轻装步兵们有的被石块砸中,有的被火把点燃,但他们毫不退缩,继续奋力砍杀。

黄忠见时机成熟,下令神射手们开始射击。神射手们纷纷张弓搭箭,万箭齐发,如同一片黑色的乌云,向着城墙上的守军飞去。城墙上的匈奴叛军顿时被射倒一片,惨叫声此起彼伏。

田豫在一旁看着,不禁赞叹道:“黄将军箭术果然名不虚传,这一轮箭雨,怕是已让敌军伤亡惨重。”

黄忠微微一笑,说道:“这只是开胃菜,看我如何破城。”说罢,他亲自拿起一张强弓,搭上一支利箭,瞄准城墙上的敌军主将。只见他拉满弓弦,“嗖”的一声,箭如流星般射出,正中敌军主将咽喉。敌军主将应声倒地,城墙上的守军顿时大乱。

“攻城!”黄忠趁机下令,士兵们推着攻城车,向着城门冲去。城墙上的守军虽奋力抵抗,但在冀州军的猛烈攻击下,渐渐抵挡不住。最终,城门被攻破,冀州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

袁绍亲自带着袁谭、郭嘉等人为后军,坐镇指挥。袁谭一脸兴奋,跃跃欲试,渴望在这场战争中一展身手。郭嘉则手摇羽扇,神色悠然,似乎早已成竹在胸。

幽州军响应,协同作战

而幽州军这边,也迅速接到了出兵的命令。袁熙深知此次协同作战的重要性,丝毫不敢懈怠。他以张郃为主将,田丰为军师,发兵一万前往雁门郡。张郃,武艺高强,谋略过人,在军中威望颇高。他身着银色战甲,手持长枪,站在队伍前列,眼神坚定地望着前方。

“此次出征,我军务必与冀州军紧密配合,为平定并州之乱贡献力量。”张郃对麾下的将士们说道。

袁熙则亲自带领颜良、文丑、典韦、许褚及军师戏志才,统领步骑四万攻打新兴郡。颜良、文丑,皆是勇冠三军的猛将,他们手持大刀,威风凛凛。典韦、许褚则身形魁梧,力大无穷,如同两座巍峨的小山。戏志才手摇羽扇,目光深邃,似乎在谋划着一场惊天的战略。

随着命令的下达,幽州和冀州这两部庞大的战争机器,缓缓运转起来。士兵们迅速集结,整理装备,粮草辎重也陆续装车,浩浩荡荡地向着并州进发。一路上,军旗飘扬,马蹄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首激昂的战歌。

上党郡攻城战,血腥残酷

鞠义率领的冀州军率先抵达上党郡。上党郡的城池高大坚固,城墙上的守军严阵以待,气氛紧张得如同一张拉满的弓。

“攻城!”鞠义一声令下,先登死士们如同汹涌的潮水般冲向城墙。他们手持盾牌和利刃,不顾城墙上如雨般落下的箭矢和石块,奋勇向前。城墙上的守军见状,纷纷向下投掷火把和热油,一时间,攻城的云梯上火光冲天,惨叫声不绝于耳。

鞠义站在阵前,看着士兵们不断倒下,却毫不退缩。他挥舞着长刀,大声喊道:“兄弟们,冲啊!拿下上党,为死去的兄弟报仇!”在他的鼓舞下,先登死士们更加勇猛,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攀爬云梯,与城墙上的守军展开了激烈的近身搏斗。

先登死士们登上云梯后,用盾牌抵挡着城墙上敌军的攻击,同时奋力向上攀爬。有的士兵被敌军的长枪刺中,惨叫着从云梯上跌落,但后面的士兵迅速补上,继续攀爬。终于,有几名先登死士成功登上了城墙。他们挥舞着利刃,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一名先登死士,身材魁梧,他手持一把大刀,左劈右砍,一连砍倒了几名敌军。然而,敌军很快围了上来,他身中数刀,却依然奋力抵抗,最终战死在城墙上。其他先登死士们见状,更加愤怒,他们不顾一切地冲向敌军,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一时间,战场上喊杀声震天,鲜血染红了大地。士兵们的尸体层层叠叠,堆积在城墙下。但冀州军的攻势却丝毫没有减弱,他们前赴后继,向着城墙上的守军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击。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冀州军终于攻破了上党郡的城门。先登死士们如同一群饥饿的野狼,冲入城中,与城内的匈奴叛军展开了巷战。他们见敌就杀,毫不留情,一时间,城内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鞠义骑着马,缓缓进入城中。他看着眼前一片狼藉的景象,心中五味杂陈。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这场胜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下令,让士兵们清理战场,安抚百姓,同时严禁士兵抢掠百姓财物。

“我军乃正义之师,是来解救百姓的,绝不能做出伤害百姓之事。若有违者,军法处置!”鞠义严肃地说道。

乐平郡之战,黄忠显威

与此同时,黄忠率领的冀州军也在乐平郡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黄忠站在阵前,看着城墙上的匈奴叛军,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自信的笑容。

“放箭!”随着黄忠一声令下,他身后的神射手们纷纷张弓搭箭,万箭齐发,如同一片黑色的乌云,向着城墙上的守军飞去。城墙上的匈奴叛军顿时被射倒一片,惨叫声此起彼伏。

田豫在一旁看着,不禁赞叹道:“黄将军箭术果然名不虚传,这一轮箭雨,怕是已让敌军伤亡惨重。”

黄忠微微一笑,说道:“这只是开胃菜,看我如何破城。”说罢,他亲自拿起一张强弓,搭上一支利箭,瞄准城墙上的敌军主将。只见他拉满弓弦,“嗖”的一声,箭如流星般射出,正中敌军主将咽喉。敌军主将应声倒地,城墙上的守军顿时大乱。

“攻城!”黄忠趁机下令,士兵们推着攻城车,向着城门冲去。城墙上的守军虽奋力抵抗,但在冀州军的猛烈攻击下,渐渐抵挡不住。最终,城门被攻破,冀州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

黄忠进入城中后,同样下令士兵们严守纪律,不得扰民。他亲自带领士兵们清理战场,救助受伤的百姓,一时间,百姓们对冀州军感恩戴德。

雁门郡,张颌进军

张郃率领的幽州军在雁门郡也进展顺利。他们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抵达了雁门郡的边境。雁门郡的守军得知幽州军前来,早已吓得胆战心惊。

“幽州军乃虎狼之师,我们岂是对手?不如开城投降,还能保住性命。”一位守城将领说道。

其他将领纷纷表示赞同。于是,当张郃的大军抵达城下时,城门缓缓打开,守军们纷纷放下武器,出城投降。

张郃骑着马,缓缓进入城中。他看着城中百姓惊恐的眼神,心中一阵不忍。他下令,让士兵们不得惊扰百姓,同时安抚守军,让他们安心。

“我军乃正义之师,是来解救你们的。只要你们放下武器,不再与匈奴叛军为伍,我军绝不为难你们。”张郃说道。

百姓们和守军们听了,纷纷放下心来,对张郃的军队充满了感激。

新兴郡之战,袁熙亲临

袁熙亲自率领的大军在新兴郡遇到了顽强的抵抗。新兴郡的匈奴叛军在城墙上设置了大量的防御工事,箭矢、石块堆积如山。

“主公,敌军防守严密,我军若强行攻城,恐怕伤亡惨重。”戏志才忧心忡忡地说道。

袁熙皱了皱眉头,说道:“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戏志才沉思片刻,说道:“主公,我们可以先派小股部队佯攻,吸引敌军注意力,然后再派精锐部队从侧翼偷袭。”

袁熙听了,觉得此计可行。于是,他下令颜良、文丑率领三千士兵佯攻,自己则亲自带领典韦、许褚及一万精锐部队,绕道侧翼。

颜良、文丑来到城下,大声叫阵:“匈奴叛军,速速出城受死!”城墙上的匈奴叛军见状,纷纷放箭。颜良、文丑率领士兵们举着盾牌,奋力向前冲。一时间,战场上箭如雨下,喊杀声震天。

袁熙趁着敌军注意力被吸引,带领部队迅速绕到侧翼。他看着城墙上防守薄弱的地方,大声喊道:“冲啊!”典韦、许褚率先冲了上去,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如入无人之境。士兵们紧随其后,迅速攀爬云梯。

城墙上的匈奴叛军发现袁熙的部队后,连忙调兵防守。但为时已晚,典韦、许褚已经冲上了城墙,他们力大无穷,敌军根本不是对手。在他们的带领下,士兵们很快就攻破了城墙,打开了城门。

袁熙率领大军冲入城中,与匈奴叛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将匈奴叛军全部剿灭。

袁熙站在城中,看着满目疮痍的景象,心中十分沉重。他下令士兵们清理战场,救助受伤的百姓,同时开仓放粮,安抚百姓。

“我军乃为百姓而来,定要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袁熙说道。

自袁绍发号施令,挥军西进,冀州与幽州的各部兵马便如汹涌潮水,朝着并州奔腾而去。在长达两个多月的艰苦攻伐中,各路人马披荆斩棘,历经无数次恶战。冀州军的前锋部队在张郃的率领下,一路过关斩将,以锐不可当之势突破了并州多处防线。幽州军在高览的指挥下,同样战绩斐然,横扫了并州东部的诸多据点。各部兵马虽历经苦战,却始终士气高昂,心中牢记袁绍“为百姓而战”的嘱托。

终于,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冀州与幽州的大军成功会师于太原城下。一时间,太原城外营帐连绵,军旗猎猎作响。袁绍骑着高头大马,率先出现在阵前,他身披金色铠甲,威风凛凛,尽显一方霸主的风范。袁熙与袁谭也随后赶到,三人相互望见,脸上顿时绽放出欣喜的笑容。

“父亲!”袁熙与袁谭齐声呼喊,催马向前。袁绍看着两个儿子,眼中满是欣慰,“吾儿英勇,此番战功赫赫,实乃我袁氏之幸!”袁熙与袁谭来到袁绍身边,三人并肩而立,俯瞰着会师的大军。

“此次会师,乃天赐良机,我军定能一举拿下并州!”袁绍豪情万丈地说道。

“父亲所言极是,我等愿随父亲冲锋陷阵,剿灭叛军!”袁熙坚定地说道。

袁谭也不甘示弱,大声说道:“孩儿也定当全力以赴,为我袁氏开疆拓土!”

此时,各部将领纷纷前来拜见。鞠义、黄忠、张郃、颜良、文丑等一众猛将齐聚一堂,他们的铠甲上虽沾满了征尘与血迹,但眼神中却透着胜利的光芒。

“诸位将军,此次战役,多亏了你们奋勇杀敌。如今会师于此,我军士气大振,定要一鼓作气,攻克太原!”袁绍高声说道。

“愿为主公效命!”将领们齐声高呼,声音响彻云霄。

众人围坐在一起,开始商讨攻城策略。郭嘉与沮授等谋士纷纷进言,提出了诸多精妙的计策。袁绍认真倾听,不时点头表示赞同。最终,他们决定采用内外夹击之法,一面发动强攻,一面联络城中内应。

攻城战正式打响。冀州军的攻城器械率先登场,巨型投石车将一块块巨石抛向城头,砸得城墙上的砖石纷飞。弓箭手们则排成密集的队列,万箭齐发,箭雨如蝗般飞向城中。城墙上的守军也不甘示弱,纷纷以弓弩还击,一时间,城上城下喊杀声震天。

幽州军这边,高览亲自率领精锐部队,抬着云梯冲向城墙。士兵们呐喊着,奋勇攀爬。城上的守军则拼命往下投掷滚木礌石,不少幽州军士兵不幸中砸,惨叫着从云梯上坠落。但幽州军毫不退缩,前赴后继,继续猛攻。

与此同时,城中的内应也开始行动。他们趁守军不备,在城中各处放火制造混乱。袁绍见时机已到,立即下令四面攻城。冀州军与幽州军如同猛虎一般,从四面八方冲向太原城。城墙上的守军顿时陷入了混乱,顾此失彼。

在激烈的战斗中,太原城的防线逐渐摇摇欲坠。休屠族及南匈奴的首领见城池难以坚守,心中萌生了逃窜之意。他们商议后,决定朝西突围,试图穿过茫茫草原,寻找新的立足之地。

郭嘉与沮授敏锐地察觉到了敌军的意图,他们连忙向袁绍进言:“主公,敌军欲逃,我军可放开口子,佯装不知。待其出城,再派精锐骑兵追杀,必能大获全胜。”袁绍闻言,略作思考后,点头应允。

于是,袁绍下令放开城西的包围圈。休屠族及南匈奴的军队见城西出现缺口,大喜过望,纷纷朝着城西逃窜。一时间,城门大开,敌军如潮水般涌出。

袁绍早已在城外埋伏好了骑兵。颜良与文丑率领着数千精锐骑兵,如同一把利刃,朝着逃窜的敌军直插过去。骑兵们手持长刀,在敌军中纵横驰骋,所到之处,血肉横飞。休屠各胡及南匈奴的军队本就慌乱,此刻被骑兵一冲,更是溃不成军。

颜良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他手中长刀挥舞,寒光闪烁,敌军士兵纷纷倒下。文丑也不甘示弱,率领着麾下骑兵,将敌军截成数段。

战至日中,袁军已将敌军杀得节节败退,随后开始了长达 100多里的追杀。未时初,休屠各胡及南匈奴军队的阵型彻底崩溃,士兵们丢盔弃甲,四处奔逃,战场上满是散落的兵器与辎重。未时过半,袁军如狼似虎,持续追击,敌军死伤枕藉,血水在低洼处汇聚成洼。申时,休屠各胡及南匈奴军队几乎丧失了抵抗能力,大部分士兵或被斩杀,或跪地投降。至酉时,这场追杀终于接近尾声,放眼望去,战场一片死寂,休屠各胡和南匈奴基本被全歼,仅有几个头领凭借着快马与熟悉地形,侥幸逃脱。

经此一役,袁军士气大振,而并州境内其他地方势力在听闻休屠各胡及南匈奴军队的惨败后,皆人心惶惶。袁绍当机立断,下令乘胜追击,展开对并州全境的攻略。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袁军马不停蹄,兵锋所指,各城邑纷纷望风而降。然而,仍有少数负隅顽抗的势力,凭借着坚固的城防和险要的地势,试图阻挡袁军的步伐。但在袁军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出色的战术指挥下,这些抵抗最终都被一一碾碎。

袁军每攻克一处城邑,首要任务便是安抚城中百姓。他们严明军纪,严禁士兵烧杀抢掠,对于违反者,一律军法处置。同时,袁军将领亲自带队,打开官仓,将粮食分发给城中饥民,缓解百姓的燃眉之急。对于那些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袁军则在城内划出专门区域,搭建临时住所,供他们栖息。在攻打一些重要据点时,袁军充分发挥自身的兵力优势和军事装备优势。他们运用投石车对敌方城防工事进行猛烈攻击,巨大的石块如雨点般砸向城墙,将城墙砸得千疮百孔。同时,袁军的弓箭手在城下排成整齐的队列,万箭齐发,压制城墙上的敌军,为己方的攻城部队创造有利条件。攻城部队则推着攻城车,冒着敌军的箭矢和石块,奋力撞击城门。经过激烈的战斗,一处处城邑相继被袁军攻克。

终于,在历经三个月艰苦卓绝的攻城拔寨后,袁军成功攻克并州全境。此时的并州,历经战火洗礼,早已满目疮痍。城市破败不堪,农田荒芜,百姓生活困苦。袁绍深知,此刻的当务之急是稳定并州局势,恢复民生。

在刺史人选上,袁绍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任命高干为并州刺史。高干乃袁绍外甥,素有才名,且在之前的征战中,多次立下战功,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袁绍认为,高干既有对袁家的忠诚,又具备治理一方的能力,定能将并州治理好。高干接到任命后,深感责任重大,他向袁绍表示,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对于留守部队的安排,袁绍也有着周密的考量。他深知并州地处边陲,局势复杂,不仅要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再次侵扰,还要维持境内的治安稳定。于是,袁绍留下了三万精锐部队驻守并州,并分别命张郃、黄忠、颜良三位大将分驻要地。

在雁门,此地紧邻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袁绍安排张郃率领一支以骑兵为主的部队驻守。张郃善用巧劲,排兵布阵灵活多变,麾下骑兵拥有优良的战马和精湛的骑射技艺,能够快速应对匈奴的突然袭击。一旦发现匈奴有异动,他们便能迅速出击,将敌军阻挡在边境之外。

在太原,作为并州的重要城市,袁绍派颜良带领一万步兵和弓箭手驻守。颜良勇冠三军,作战时一马当先,气势骇人。太原城高墙厚,易守难攻,颜良这支部队的任务是确保太原的安全,同时作为机动力量,随时支援周边地区。

在上党,袁绍则安排黄忠统领一支擅长山地作战的部队。黄忠老当益壮,箭术超群,且熟悉上党地区复杂的山地地形。他所率部队能够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山贼和其他地方势力的骚扰。

除了军事部署,袁绍还对留守部队的后勤保障进行了精心安排。他命令地方官员,务必确保军粮的供应充足。在各个军事据点附近,建立了粮仓和草料场,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和草料,以满足部队的日常需求。同时,袁绍还设立了专门的军医院,配备了经验丰富的军医和充足的药材,为受伤的士兵提供及时的救治。为了提高留守部队的战斗力,袁绍还定期派遣将领对部队进行训练和考核。训练内容包括军事技能、战术配合以及体能训练等。通过严格的训练,使留守部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强大的战斗力。

在百姓救济方面,袁绍更是不遗余力。他首先下令清查并州境内的受灾情况,派遣官员深入各个郡县、乡村,统计因战乱而失去家园、亲人的百姓数量,以及农田、房屋等基础设施的损毁情况。根据清查结果,袁绍制定了详细的救济方案。他从冀州等地调集了大量的粮食、衣物和生活用品,运往并州。这些物资被分发到各个受灾严重的地区,确保每一位百姓都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对于那些因战乱而失去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袁绍则安排地方官府设立专门的救济机构,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帮助。

在恢复农业生产方面,袁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对于愿意开垦荒地的百姓,官府给予一定的种子和农具补贴。同时,袁绍还下令减免百姓的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袁绍还从其他地区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并组织农民进行学习和使用。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袁绍也十分重视。他派遣水利专家对并州境内的河流、渠道进行勘察,制定了修复和新建水利设施的计划。通过修建灌溉渠道、修复堤坝等措施,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保障。

为了重建并州的城市和乡村,袁绍征集了大量的工匠和民夫。他下令修复被战火损毁的城墙、房屋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在城市建设方面,注重规划和布局,合理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和行政区等功能区域。在乡村建设方面,鼓励百姓修建新房,改善居住条件。同时,袁绍还在并州各地设立了学校,聘请有学问的人担任教师,教授百姓子弟读书识字。通过教育的普及,提高百姓的文化素质,为并州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在袁绍的一系列举措下,并州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百姓的生活也开始慢慢恢复。虽然战争给并州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在袁绍和并州百姓的共同努力下,这片土地正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而袁绍也通过此次对并州的成功治理,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北方的势力,为日后更大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