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文明建设:湖南实践
- 高立龙
- 2548字
- 2025-04-08 20:01:22
一 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这一思想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这一思想指引下,生态文明的制度和政策体系、生态文明评价比较、生态文明建设对策与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多主体参与等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其中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成果最为丰富。
(一)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
学界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集中在生态文明新的内涵特点、时代背景、理论溯源、理论内容、理论与现实意义、生态文明教育、价值取向、建设路径等方面。刘於清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入认识和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时代最新生态理论成果。[1]徐必久认为,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为“八个坚持”。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为“八个观”[2],构成了以绿色为基调和导向的生态理念和文明发展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许海东指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要旨主要包括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利国惠民的生态民本观、生态环保的绿色发展观,以及科学系统的生态治理观等。[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高度关注生态、凝结实践经验的新时代生态理论,是与时俱进、统筹规划做出的具有国际效应和全局性的战略抉择,指明了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提供了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根本依据。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内容的核心要义。随着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加大,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仅可以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而且也会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产生影响。[4]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制和法治建设,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5]建设美丽中国,要建立节约资源、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同时又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制度。顾钰民认为,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从全社会的视角对涉及宏观领域的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以立法和建立规章制度的形式,通过带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规范整个社会的行为。[6]黄蓉生认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包括建立生态文明源头保护制度、生态文明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文明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制度等。[7]党和国家需要从政府的生态行政制度、生态文明产权制度、生态文明监管制度和生态文明参与制度进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个人三位一体的社会生态实践选择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生态文明评价与比较
纵观已有研究,关于生态文明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范围、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五个方面。关琰珠最早选取涵盖可持续发展度、环境状况、生态平衡、文明程度等四个方面16项指标对厦门市生态文明进行了评价。[8]此后,学者们对生态文明的评价研究与日俱增。生态文明测度评价首先要明确评价主体、范围、对象等,从现有研究看,基本涵盖了国家、省域、市域、县域、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矿企业、农业、林业、水域、草原、农村等。[9]其中,针对宏观、中观层面,如国家、省域、地级市、区域等生态文明的研究较深入,而针对微观层面,如县市、乡村、社区等生态文明的评价研究较薄弱,文献也较少。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方面,联合国、OECD、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与研究对象结合程度较好的指标体系,并采用随机回归算法、投影寻踪法、属性分析叠加AHP分析法、AD-AS模型等方法进行评价与比较。
(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与保障
制定系统、完备的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管理导向作用的政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秦书生认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保障体系、生态保护制度,形成正确的政治导向,使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成为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10]姜帅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制度体系问题,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对行政、法规、机制等政治体制进行完善,从而提高政治与生态的契合度,加强生态文明的政治制度建设。[11]余谋昌提出,将生态文明观念融入和贯穿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生态文明政治制度建设。[12]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政策集中体现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两方面。苏明指出,要通过建立和完善财政支持生态环境投入的新机制、推进税收制度创新和税收政策完善、构建政府间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来应对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13]蒋金法提出,要通过积极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与征收、全面深化资源税改革、强化消费税的环保功能以及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不断推进生态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五)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多主体参与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有效的公众参与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与制度保障。国内对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公众参与作为一种管理原则引入到环境学领域,着重论证了公众参与所具有的民主功能和监督功能,目的在于引起环境领域对公众参与的关注。第二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明确了公众参与环评工作的细节内容,学术界的研究也开始涉及公众参与渠道分析、公众参与现状的实证调查分析、社会公众参与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内容,形成系列研究成果。王芳等认为,公众参与生态治理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蕴含的实践主体观、认识主体观与价值主体观方面与生态治理内在价值高度契合。[14]邓翠华分析了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的必要性。[15]邵子萌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中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的必要性和当前公众参与机制建设现状,从法规政策、机制体系、政府引导和公众参与意识培养等方面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策略。施生旭等提出加强生态文明环境宣传教育,培养生态公民;创新参与方式,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健全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公众环境公益诉讼权,提高公众参与的合法性等对策建议。[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