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力社会结构与供给侧改革
- 戈艳霞 郑路 徐玲 沈纪
- 3688字
- 2025-04-07 15:52:10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及总体框架
本书在客观描述我国劳动力的供给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揭示了劳动力供给减少和年龄结构老化与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力技能缺口加重之间的内在影响逻辑。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和高风险失业人群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将企业家调查数据资料和我国劳动技能培训服务供给状况相结合,探讨如何有效缩小劳动力与岗位之间的技能缺口。总的研究框架分为如下几部分。
(1)使用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95年、2005年的中国人口1%抽样调查数据,以及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数据,客观描述我国劳动力的供给现状及发展趋势。从总量、城乡、年龄、受教育程度、行业分布等方面分析劳动力的供给现状,并对未来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把握其变化趋势,提炼出具有重大影响的变化。
(2)根据“劳动力有效供给减少→用工成本上升→生产技术升级→劳动力技能缺口增大”的影响逻辑,分析在劳动力供给总量减少和年龄结构老化的双重影响下,劳动力技能缺口的发展趋势。
(3)分析我国结构性失业(技能不匹配导致的失业)及高风险失业人群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引入“假想队列”的方法,构建“结构性失业模式”参数指标,提出一种预测短期内结构性失业的数理模型,并利用1995~2010年的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该时期的失业问题,尤其是技能不匹配引起的结构性失业及高风险失业人群。然后,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其他因素不变的基本假设下,利用劳动力供给和“结构性失业模式”参数的变化趋势,预测了近期我国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状况及高风险失业人群。
(4)针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劳动力技能不匹配矛盾突出的问题,将企业家调查数据资料和我国劳动技能培训服务供给状况相结合,探讨如何有效缩小劳动力与岗位之间的技能缺口,并提出应对策略。
(5)在劳动力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寻找导致劳动力技能不匹配的深层次原因。重点针对农民工、普通高校人才、职业教育人才、海外留学人才培养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分析。
(二)重点与难点
(1)为了排除劳动力的供给数量以及年龄结构对失业水平的影响,使得不同时期的失业状况具有可比性,本书尝试构建一种能够刻画失业水平和状况的标准化参数——“失业模式”。该参数类似于人口统计学中的“生育模式”,目前还没有人这么做。若能妥善解决,可以说是一项创新。
(2)基于劳动力、失业模式与失业水平和失业人口,构建一种可以短期预测失业率和失业人口规模的数理模型,对未来一段时期的结构性失业水平及失业人口进行数值模拟,对高风险失业人群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如何提高模型预测的精度是一大难点。
(3)将企业家调查数据资料与我国职业技能培训供给模式相结合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导致技能不匹配的原因。探明病理是缩小技能缺口的前提,此为本书研究的一大重点。
(4)从人才培养制度和实施过程中寻找导致技能不匹配的深层次原因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解决未来劳动力技能缺口的重要思路,此为本书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三)主要目标
总目标:拟通过本书的研究,从理论上揭示劳动力供给变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力技能缺口的影响。利用实际调查数据,就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技能不匹配引起的结构性失业及高风险失业人群进行重点分析,并预测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最后,针对劳动力技能不匹配矛盾突出的问题,将企业家调查数据和当前我国职业技能培训状况相结合,剖析其中原因,探讨有效缩小劳动力技能缺口的对策。
(1)探明劳动力技能缺口形势严峻的原因。
(2)提供分析结构性失业(技能不匹配导致的失业)的标准化参数。
(3)分析当前阶段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尤其是高风险失业人群。
(4)构建分析和预测结构性失业水平和人口规模的数理模型。
(5)预测未来一段时期结构性失业人口,以及高风险失业人群的变化趋势。
(6)剖析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提出有效缩小劳动力技能缺口的对策。
(7)分析农民工的劳动力技能缺口并给出解决策略。
(8)分析普通高校人才的培养情况,找出导致技能不匹配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9)分析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情况,找出导致技能不匹配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10)分析海外留学人才的培养情况,找出导致技能不匹配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二 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本书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对我国劳动力的技能缺口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分析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结构状况,找到劳动力技能缺口产生的客观原因,把握其近期发展趋势等。其次,通过对我国企业家调查数据的分析,了解当前劳动力技能不匹配的实际情况,并找出有效缩小劳动力技能缺口的应对策略。再次,在明确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途径缩小劳动力技能缺口的应对策略下,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的供给现状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我国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建议。最后,针对长期以来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通过对人才培养制度和实施过程进行剖析找出症结所在,并给出解决劳动力技能缺口问题的长期应对策略。
(二)研究方法
(1)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理论探讨和数理建模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数据进行严谨的统计分析,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2)趋势分析。趋势分析有助于认清事物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为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譬如,本书通过(结构性)失业人口预测模型,提前预测分析了未来劳动力的失业状况,从而为防范失业、部署再就业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跨分支学科研究。针对劳动力供给结构问题,本书实际上融合了社会学、人口统计学、劳动经济学等分支学科的理论和工具,有助于打开研究视野。
(4)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人口学等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它能让我们更贴近现实,知晓事物之间发生影响作用的过程。对一些用人单位和职业培训企业及实训基地的调研访谈,有助于深入社会现实中去解决问题。
(三)创新点
本书的创新点在于,将人口统计学中的假想队列方法运用到失业模式分析中,以一种新方法来分析失业的结构特点及变化趋势,并提出了高风险失业人群的识别策略,进而通过预测分析,对近期我国的失业问题进行预测。利用假想队列分析方法对失业模式和发展趋势预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但是,由于时间有限,疏漏难免,笔者将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这一研究。
另外,从劳动力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提出缩小劳动力技能缺口的短期应急策略和长期预防策略。短期应急策略,即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缩小目前存在的劳动力技能缺口。长期预防策略则是从人才培养的制度和实施过程入手,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1]都阳:《低生育率时代的经济发展:结构、效率与人力资本投资》,《国际经济评论》2015年第2期。
[2]蔡昉:《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第5~7页。
[3]莫荣等:《中国积极就业政策:形成、发展与完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第25~27页。
[4]王诚:《劳动力供求“拐点”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6期。
[5]庞明川:《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运行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丁守海、蒋家亮:《中国存在失业回滞现象吗?》,《管理世界》2013年第1期。
[7]刘晓平:《战后英国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战略评析》,《学海》2010年第3期。
[8]田德文:《欧洲国家劳动力市场转型——由“充分就业”到“促进就业”》,《欧洲研究》 2014年第5期。
[9]张成思:《理性预期与通货膨胀:美国经验》,《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
[10]卢锋、刘晓光、姜志霄、张杰平:《劳动力市场与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兼谈奥肯定律在中国》,《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
[11]陈彦斌:《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
[12]卢锋、刘晓光、姜志霄、张杰平:《劳动力市场与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兼谈奥肯定律在中国》,《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
[13]蔡昉:《宏观经济政策如何促进更多更好就业?——问题、证据和政策选择》,《劳动经济研究》2015年第3期。
[14]蔡昉、Richard Freeman、Adrian Wood:《中国就业政策的国际视角》,《劳动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15]莫荣:《建立完善我国失业预警系统》,《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 年第12期。
[16]莫荣、李建武、李宏:《中国失业预警:理论、技术和方法》,科学出版社,2011。
[17]莫荣、鲍春雷:《失业预警模型构建与应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18]张车伟、赵文:《中国劳动报酬份额问题——基于雇员经济与自雇经济的测算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
[19]辜胜阻、王敏、李睿:《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
[20]窦争妍、高文书:《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年第3期。
[21]周灵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就业升级与技能提升——中国社科院—欧盟就业总司国际研讨会(2016)综述》,《劳动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22]周灵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就业升级与技能提升——中国社科院—欧盟就业总司国际研讨会(2016)综述》,《劳动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