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供给侧改革与劳动力结构

导读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升级以及由此伴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可以说是中国经济转型中最艰巨、最复杂的问题,也是最具社会政治意义的议题。人人都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可见就业在人民生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福利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就业是公共政策的主要目标。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讲,就业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劳动力群体,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我国的社会政治议题中自然具有核心地位。

就业解决不好就会加重失业。尽管在经济学家看来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必然现象,但是,就业同时也是广大居民的生计方式,是富有社会政治含义的日常活动。失业不仅给个体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且是很多社会问题和政治风险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在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如果出现大规模失业,必定会对社会政治的稳定带来冲击。如何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保障居民就业,如何在提升经济效率的同时确保社会稳定,成为当前中国决策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对我国新时期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就业工作需要努力实现的重要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当前正面临人口快速老龄化、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以及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挑战。这些挑战为中国劳动力市场带来困境:一方面,劳动力总量不断下降,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劳动力技能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随着生育意愿的减弱和生育水平的下降,我国必然要经历数量型人口红利的消失。[1]提升人力资本才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源泉。[2]然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劳动力技能不匹配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发挥贡献的作用,同时也是造成大规模失业和潜在社会风险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化解潜在的社会风险,笔者拟对当前我国劳动力技能不匹配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解决对策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