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发展
- 李德等
- 2040字
- 2025-04-07 17:29:28
前言
青少年发展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每个社会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中华民族也不例外。虽然青少年发展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但父母在青少年教养方面往往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孩子的性格和思想在这个阶段逐渐成熟,学习和生活习惯也快速养成;同时,青春期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学习的压力开始增大,人际关系也变得复杂,自尊心和自我意识更容易受到伤害,这些都可能导致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青少年更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但正是在这个时期,很多父母开始放松对孩子的监督和教育,觉得孩子已经长大,不再需要他们细致的关心和照顾。另有些父母,虽然想继续帮助孩子,但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管教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随着孩子叛逆心理的增强,父母会觉得教育孩子的难度越来越大,自己的能力不足。因此,在青少年教育方面,有很多误区,也缺乏能够帮助父母选择正确教养方式的科学知识,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家庭教养的进步与发展,间接影响了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近几十年来,很多研究一致表明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的发展息息相关。但这类研究成果主要源自西方,中国国内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及其成效的研究仍然很少。其中,严谨的、富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关于家庭教养的意见和建议一般都是基于西方的研究成果,即使是一些众所周知的观点也缺乏本土数据的支持。过分依赖西方的研究成果存在两个主要问题。第一,子女教养方式是文化的产物。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养儿育女的传统,与西方的传统存在差异,因此,西方的模式未必能与中国的传统模式相融合。第二,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而且逐渐走向多元化。受中西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很多新型教养方式开始出现并渐成模式,西方理论未必能够解释这些新的变化与发展。
为了弥补现存知识的不足,本研究以实证科学为主导,系统地鉴定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教养方式,并且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尽可能全面地评估各种教养方式在青少年发展方面的效益。本书的贡献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设计严谨,抽样规模大,在全国同类研究中居前。研究团队花了5年的时间,从中国内地某大都市圈中抽取了两个超过3000人的代表性样本,从中收集了大量关于青少年教养及结果的定性和定量数据,并对其中一个样本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跟踪调查。然后,团队采用科学的分析和统计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究当代中国青少年教养的主要模式。其次,本研究借鉴了多种青少年教养及发展的理论,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探讨当代中国青少年教养模式与世界其他地区教养模式的相似性和独特性,并深入考察中国教养方式的民族性和多元性。通过对东西方理论的验证,本研究确定了当代中国社会最有效的家庭教养方式,并对其他方式的不足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最后,本研究系统地评估了家庭教养方式在诸多方面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包括心理健康、价值观念、学习成绩、日常活动、文化适应、同伴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偏差行为以及欺凌受害经历等,其涵盖的领域之广是以前的研究所无法比拟的。从这个角度讲,本研究注重的是家庭教养方式的总体影响,而不只是片面的分析,对于父母对孩子教养方式的选择更具有参考价值。
社会科学研究不是象牙之塔,其最终目的还是服务社会。基于这个考虑,本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就改善中国家庭教养方式及效果进行探索。“宏观”指的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比如城镇化的加速、生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农民工子女返回原省参加高考的规定等。政府可以通过改善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促进有效的教养实践和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微观”指的是个人特征及人际互动,比如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与思想观念、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家长对子女的监督与鼓励等。在中国,很多父母仍然不能充分认识养育的重要性或者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教养子女,本书综合考虑宏观和微观因素,对改善中国父母的教养方式及效果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研究由澳门大学研究及发展事务办公室资助,研究团队包括澳门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和国内的专家及学者,李德教授担任首席调查员(Principal Investigator)。我们在此对参加研究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尤其是接受调查和访谈的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也十分感谢黄开诚教授提供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奉献和帮助,我们无法完成这项长达五年的实证研究。
本书由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执笔撰写,具体分工如下:序言:李德;前言:李德;第一章:张小华(第一节至第三节)、马岩(第四节)、夏一巍(第四节);第二章:唐伟、梁敏;第三章:马岩(第一节)、张小华(第一节和第三节)、刘子瑄(第二节和第四节);第四章:夏一巍(第一节)、张小华(第二节)、唐伟(第三节);第五章:梁敏(第一节)、夏一巍(第一节和第二节);第六章:唐伟(第一节)、夏一巍(第二节);第七章:梁敏;第八章:夏一巍(第一节至第四节),马岩(第五节);第九章:李德;全书由李德统稿和定稿。
最后,我们诚挚地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提供的支持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