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文人风骨?

刘三吾闻言,顿时便不声张了。

诚如黄子澄所说,他没时间了!

他今年,已经七十有九,在这个人活七十古来稀的时代里,他算得上是少见的长寿老人。

如此年纪,他能够依旧在官场活跃,并保持着相对的清醒和谨慎,已经颇为不易。

换而言之,他的身体,他的岁数,都不足以支撑,他再多行等待。

如果不能把握住朱允炆这个机会,他一直以来设想的帝师,便是空中楼阁,梦幻泡影。

可若是答应了黄子澄的请求,那他岂不是成了曾经最为唾弃的弄虚作假之辈?

是拥抱朱允炆这个难得的机会,成为类似于宋濂一样的帝师?

还是严词拒绝黄子澄的请求,保持身为读书人的风骨?

刘三吾面上有几分挣扎的神色,内心底更是犹豫不决。

半晌,他喟然长叹,道:“容老夫思考思考,明日一早,再与你说。”

说完,他紧皱着眉头,慢吞吞的站起身,往屋外走去。

见刘三吾离开,黄子澄立刻看向齐德,问道:“老翰林心中已经有了决断,尚礼,你难道便没有这一颗破釜沉舟之心吗?”

齐德沉默不语,他深知刘三吾的脾气秉性,若是不同意此事,此刻已经怒骂出声。

但既然说是要思考一段时间,那便证明,刘三吾内心已经做出选择。

只不过,多年来养成的风骨和傲气,让他难以接受这一点,这才需要时间来缓和内心的参差。

刘三吾已经做出选择,那他呢?

齐德深感痛苦,抓着报纸的手指捏得发白。

他和黄子澄是同科的进士,只不过黄子澄位列一甲,而他则是差上许多,只不过是三甲,仅仅只是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排名定分先后,这一甲和三甲的差距,最明显的区别,便显露在黄子澄能够在朱允炆身边建言献策。

而他想要见到朱允炆,需要花费不小的功夫。

若是无法把握住朱允炆的机会,那往后,还有没有可能匡扶社稷?

齐德心下凛然,同他一样的三甲同进士出身,实在太多,多到不算突出。

什么时候,自己能够被发现才能,得到重用,而后一步步走到权力中枢,成为万人之上的六部堂官呢?

齐德心中没底,或许十年,或许二十年,或许一辈子也无法达到。

他的呼吸声逐渐的急促起来,看向满是期盼的黄子澄,深吸一口气,艰难但却坚定的点了点头:“子澄兄盛情难却,愚弟若是推辞,倒显得不知好歹,既然子澄兄看得起,愚弟愿意襄助一臂之力!”

黄子澄闻言大喜,忙握住齐德双手,道:“有尚礼相助,何愁此事不成?”

“《大明新青年报》过稿难度之大,实属罕见,愚弟也未必能够过稿,此事还需多加磋磨。”

“无妨,无妨!有殿下之名义,不愁此事不成,你我只需要将这份稿件写的情真意切,最好是文采斐然,那便足够。”

黄子澄并不担心,恰如朱允炆所说,以他之名义,加之太子殿下及孝道,天下谁人敢拒稿?

事情已经答应下来,齐德便彻底放下心中那份芥蒂,全身心的投入稿件之中。

两人密切交流商讨,对其中词句好生磋磨,逐字逐句,不厌其烦。

黄子澄作为金科探花,本就文采斐然,再加之齐德长于逻辑,两人合力,更是如虎添翼。

及至天明时分,一篇文采斐然之作,已经写就。

黄子澄连读几次,都觉得纸上文字简直妙笔生花,读起来酣畅淋漓,自然流畅。

他手举着稿件,忍不住赞叹道:“尚礼,你我合力所写文章,可称得上‘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如此文才,不说冠绝当代,亦可以名列三甲!”

正说着,一夜未睡的刘三吾慢悠悠的走了进来,他神色憔悴,但眼中的闪躲和模糊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坚定。

黄子澄察言观色,顿时便明白过来,当即上前一步,给出了台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翰林老当益壮,殿下能得老翰林相助,必定是如鱼得水,自在遨游。”

“老翰林请看,这便是我同尚礼花费一夜时间,所写文章,学生细细读了数次,未曾挑出任何毛病。”

“学生才疏学浅,恐有错谬之处未能发现,还请老翰林为之斧正!”

刘三吾深吸一口气,没有说多余的话,接过黄子澄手中文稿,坐下来细细读过。

约有一刻钟时间,刘三吾将文稿放下,眉头皱起,道:“文采斐然,遣词造句可以说极尽华丽,但又不失情感流露。”

“这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佳作,足以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只不过,老夫还是觉得这篇文稿,太艳了!”

黄子澄和齐德都看了过来,思索刘三吾话中之意,齐德很快便道:“学士的意思是,这一篇文稿,过犹不及?”

“可以这么说,恰如百花争艳,虽说是璀璨锦绣,但通篇阅览,余味过于腻厚。”

刘三吾切中弊处,直言不讳道:“文章与诗词同样,若是过于艳丽,难免落于下乘,有一股小家子气味道。”

“老夫观《大明新青年报》刊登的十数篇文章,其中最让老夫觉得惊艳的,便是陛下所书文章。”

“老夫读来,只觉陛下文章志趣盎然,说理清新通透,非我等境界所能及。”

“其言辞,平实无华,但遣词造句切中时弊,往往有振聋发聩之效。”

刘三吾说着,举起黄子澄和齐德合力所写的文稿,并无留情之处,道:“你二人所写,虽言辞华丽,但不免言之空洞无物,如若空中楼阁,虽说美丽,但却是无根浮萍,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两人被刘三吾如此批评,脸色自然一阵青一阵红,心底颇有些难以接受。

难受了好一阵,齐德率先平复下心境,道:“学士,这篇文稿应该如何修改?”

黄子澄顺着心气儿,将放在桌上的文稿拿过,伸手便撕成碎片,丢进废纸篓中。

“老翰林,还请教学生如何作文,也好不负殿下信托之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