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考生离场
- 大明:科举舞弊?老朱请我入朝
- 庆竹难书
- 4323字
- 2025-03-30 00:01:17
“自然是不会假的。”
“今日我已经检验过了。”
朱元璋很是肯定的道,今日贡院考场内他虽然并未详细询问叶煊这些所谓的治国良策和新型制度,可仅仅是那一番对话,就已经能让他感觉到叶煊的不凡了。
“留给标儿用吧,这种人才你也不能用之前的方法对待了。”马秀英不禁想要劝朱元璋,自从大明开国后,重八的性格真的是变了,对待大臣不再那么宽和了。
朱元璋倒是没有反驳什么,实际上心中依旧决定我行我素,治国的事情女人家懂得什么?若不威慑臣子,臣子岂不是会产生不轨之心?
标儿也时常要劝他宽容待人,恩惠臣子从而让臣子效忠。
可这并不适合他。
恩惠臣子的事情,留着让标儿去做吧,他朱元璋就当这个恶人了,总之他也并不在乎后世名声,有的文人私下里偷偷摸摸的说他是小农思想,他没有治这个人的罪,他就是小农思想,就是把天下视作老朱家的了,怎么了?
这天下,是他南征北战打下来的。
乾纲独断、生杀予夺,他的治理天下对待臣子的想法和手段,也自然由自己做主。
“不过,叶煊终究并没有治病救人的经验,雄英的病情确实得到了恢复,可最终能有效吗?”
马秀英更多的还是关心朱雄英的病情,对于政事她有着自己的见解,平日里若是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自然会和朱元璋好好说道说道,可这个时候她只想让朱雄英快点好起来,心中也不免对叶煊的治人能力产生了怀疑。
“说实话,咱也不相信叶煊。”
朱元璋叹了口气,感觉苍老了几分。
可眼神依旧很有力,“可无论是太医院的太医们,还是各个地方的民间医者,都对乖孙的病无能为力。”
“眼下也仅只有叶煊能拿出治病方法。”
“乖孙的病情也确实得到了缓解。”
“咱能看出来,叶煊这个人很惜命,他对于自己的命太在乎了,因为此次科举舞弊案牵连到了他,他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能够活下来,这种情况下他是不会冒险的,因为原本他拿出的诸多制度和国策已经可以保下他的命了,他也犯不着再冒险。”
对叶煊医术的怀疑,这是人之常情,甚至朱元璋觉得就算是叶煊的父母,恐怕也根本不相信叶煊能够治疗天花病,但现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相信叶煊。
“我不管叶煊的能力如何,他只要能治好雄英的病,就是我们的恩人。”
“重八,答应我,叶煊真的能治好雄英的话,这辈子不要杀他。”
马秀英带着渴求的眼神看着朱元璋,她是能劝说住朱元璋少杀一些人,可她也清楚再怎么说朱元璋也是帝王,他真心想要杀某个人的话,自己是拦不住的。
同时马秀英清楚,朱元璋面对有能力的人才,绝对会选择先利用完然后再杀掉,不会给子孙留有任何的威胁。
“妹子你放心吧,咱不会杀了叶煊的,咱向你保证。”朱元璋打着哈哈道,没有和马秀英说太多。
“你可不许骗我。”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更何况是皇帝了。”马秀英盯着朱元璋,仿佛要从他的眼睛中看出来破绽,这倒是让朱元璋有些慌了起来,他可抵挡不住这眼神啊,随即立刻看了看身边的宫人:“将戴礼给咱喊来,那人痘法研究的怎么样了?”
虽然能看出来,朱元璋这是找了个借口不再谈论此事,但马秀英确实注意力被转移了,她也知道现在雄英病情好转是好转了,可距离恢复还有一段距离,最终能否治疗好,就看戴礼这边的人痘法如何了。
戴礼很快就来了,三两日的时间,他就消瘦了很多,整个人精神看起来有些萎靡,可双眼却格外的亮,能看出来他眼眶发红睡眠很是不足,似长期劳累所致,随着他来到春和宫外后,立刻躬身向着朱元璋和马皇后还有太子朱标行礼。
“人痘法,研究的怎么样了?”朱元璋看着戴礼询问,戴礼没有犹豫,直接答道:“陛下,人痘法已经研制成功了。”
“好,好,好!!”朱元璋闻言,一口气连说了三个好字,忍不住露出灿烂的笑容,人痘法研制成功了,这岂不是说他的乖孙有救了?
他刚准备说,等乖孙治好了重重赏赐戴礼,可戴礼接下来的话却让他脸色一凝,接着不好看起来。
“但陛下,人痘法并非是给皇长孙准备的,而是给我们这些医者准备的。”
戴礼恭恭敬敬的回答着,可朱元璋的脸色却越来越不好看起来,这个戴礼该不会是在耍他吧,什么叫做人痘法不是给皇长孙准备的,而是给医者们准备的?明明是皇长孙患病了,你们准备什么?
见到朱元璋的眼神越来越危险,戴礼连忙说清楚了事情的原因:“臣的药方中,明确能够将天花病治疗好,整个过程需要的时间也并不多,但在这期间臣需要经常性的和其他医者陪在皇长孙的身边。”
“天花病的感染性很强,甚至可以通过呼吸传播,因此在此照顾期间,很有可能会有医者感染上天花病。”
“若是有两位天花病患者长时间接触的话,会增加彼此体内的天花病毒素含量,因为双方已经处于感染状态,身体虚弱,加重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届时,皇长孙的病就真的无法可治了。”
戴礼将原委说了个清楚后,朱元璋这才慢慢冷静下来,声音很是平淡的道:“所以,人痘法创造出来,是为了让照顾治疗咱乖孙的医官们,不会感染上天花病,减轻咱乖孙病情加重的危险?”
“正是。”戴礼立刻应道,见朱元璋态度缓和了一下,他不断跳动的心这才慢慢平静下来,于是继续言道:“人痘法并没有治疗天花病的作用,但人痘法可以保证未感染天花病的普通人,在接触天花病人的过程中,也不会感染天花。”
“随着我等利用人痘法彻底无视天花病感染后,便可尝试进行治疗皇长孙,根据三分治、七分养的方法,让皇长孙病情逐渐恢复。”
“而之前的方法,则用来让皇长孙渡过危险期。”
之前利用沸水煮的柳树皮水等物擦拭皇长孙的身体,就是为了让皇长孙渡过危险期,同时这种方式因为每日进行一次就够了,并且擦拭时间也不会太长,很大概率不会感染上天花。
按照叶煊给出的治疗方法细节和戴礼自己的设想,等到皇长孙按照第一个疗程渡过危险期后,人痘法也就创造出来了,然后进行最终治疗,确保皇长孙的病情恢复。
“咱知道了。”
听戴礼说了这么多,朱元璋闻言觉得倒是很靠谱的样子,随之点头示意,让他退下。
天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有些渐渐黑了,朱元璋缓步走到窗前,观望着躺在床榻上静静酣睡的朱雄英,没有打扰。
“咱的乖孙,不哭也不闹,有咱当年的样子。”朱元璋忍不住露出笑容,脸上越来越慈祥。
...................
天渐渐黑了,空中的月洒落着祥和的光,淅沥沥的如同雨,傍晚的南京并不寂静,而是热闹非凡,秦淮河两岸灯火通明,街道两侧也是人来人往,相较于朝堂中的明争暗斗,位于下方的底层百姓日子过得倒也算是充实,起码在偌大的京师他们能吃得饱饭。
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也不会发生官员大族欺凌的事件,大明开国初期倒是有过,被老朱狠狠教育了一番后,就再也没人敢了,能位于京师的大族都清楚今上需要各种理由和借口清理官员,谁会傻傻的去送死。
贡院考场前,围绕着密密麻麻的人群,科举这种事情无论对于大族豪强,还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说不准哪位才子高中,明日就是朝堂上的大官了。
能看一眼,都值得拿出去吹嘘很久。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看个热闹也是件不错的事情。
人嘛,谁不喜欢凑凑热闹呢,更何况这种事情三年才有一次。
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这两日科举考场内的考官家属全部被抓了起来,这件事情很快就已经流传开了,锦衣卫和朝廷也没有隐瞒,很多人都清楚了这件事情,纷纷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总之猜想什么的都有。
大约到了申时末,那镇守在门楼前的禁军缓缓抬起长矛,只见考场内的考官们正在有序的收取卷子,同时那狭隘的小木板隔层中,有考生缓缓站起身来,显得疲惫。
申时,指的是15-17点,申时末也就是傍晚五点钟左右,这个时候天也刚刚有些黑罢了,很多人的人脸也能看得清。
《大明会典·礼部》记载:“会试三场,每场三日,日晨入申出。”明确指出每日考试至申时结束,同时明人笔记《菽园杂记》提到:“贡院锁院后,举子晨入,至申时交卷,不得逾限。”强调交卷时间限,还是能看出来明朝洪武时期科举制度有些方面是比较人性化的。
不过,此时陆陆续续走出考场的考生们,一个个显得格外疲惫,像是老了几岁,贡院考场很大,可需同时容纳八千多名考生共同考试,所以每个号舍格外的狭隘拥挤。
这三天是他们对于人生未来希望的期盼,同时也是巨大的身体与心理折磨。
大部分走出来的考生,不说形同枯槁吧,也格外没有精神,这些日子里他们的饮食大部分都是考生自备的干粮,或由考场提供简单餐食,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饮水需自储。
吃的问题,也不算麻烦事,最起码朝廷不会让你一个来京赴考的考生活活饿死,但拉的问题就麻烦了,每排号舍末端设‘粪号’,顾名思义,这就是古代的公共厕所,但卫生条件恶劣,常臭气熏天,通常不会安排打扫的人,《菽园杂记》中记载过:“号舍低矮,仅容屈膝,夜则蜷卧,如囚笼中人。”
明代考生王世贞自述:“三日之中,坐卧不宁,蚊蚋啮肤,溷厕熏天。”
身体消耗之后,就是精神折磨,号舍无床榻,考生只能蜷缩于桌凳上,或铺草席席地而眠,导致腰背酸痛,再加上夏季食物易腐,冬季冷食难咽,常有考生因腹泻、中暑等突发疾病被迫弃考。
这些日子发生的各种患病情况也不少,因粪号污秽,所引发痢疾、霍乱等传染病至少有百人以上。
“怎么考生们状态这么不对啊?”
“虽说内部考场环境不是很好,但大部分人都是带着高中的想法来的,对自己的答题应该很有信心啊,怎么一个个很是失落的样子?”
很多人都察觉到了不对,科举并不是新鲜事情,洪武朝也举办过,上次进行的科举很多考生虽然也因环境影响,但不至于失落到这种地步,就像是整个人的人生都被毁了般,这时有大族族长看到自家的族人走了出来,不禁问道:“衡儿,你莫不是没考好?”
“岂止是没考好,我没有一道题能答上来!!”那被叫做衡儿的男子声音颤颤的,堂堂的男子汉大丈夫这个时候都要哭出声来了,那样子简直委屈极了,大族族长心疼坏了,不就是没回答上来了,也不至于这样啊。
他继续深入询问,经过两人的交谈,周围人这才知晓发生了什么。
科举制度、考题,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原本是科考总共三场,每场三日总共需要回答一道考题。
可这次是每场三日,每日都需要回答一道考题。
这倒是个小改动,也就是考题数量多了些而已。
而考题中的内容,却被大改特改!
“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案?朝廷让考生们回答这种问题,这不是难为大家吗?这是谁想出来的考题?”
“呵呵,代替宰相制度的新型制度,这种考题和科举有什么关系?”
“这最后一题更是笑话,大明宝钞什么时候出现问题了?我用着挺好的啊,而且就算有问题,也是需要户部去解决,亦或者是宝钞提举司,这种问题拿来考考生,考生怎么可能回答出来?”
贡院考场周围,顿时乱糟糟起来,很多人对这次科考的考题产生不满,认为朝廷就是在难为考生们,也认为这次的考题太刁钻了,当然有这种想法的都是族人或者亲属有人参加科举的,出了这种题,就代表着他们的族人或者亲属根本考不中了。
能不急么?
随着陆陆续续的考生走入考场,那些提前知晓答案的此时很多并没有埋怨,而是尽可能的隐没在人群中,寻找着前来接自己的族人,他们心中有些惶恐和惧怕,想尽快的知道真相。
朝廷,是不是已经知道他们这些人科举作弊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