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遇上朕即为造化
- 刘协:待朕看看尔等的下场!
- 秋郢
- 2157字
- 2025-04-14 18:00:13
车驾出上林苑,即进入武功县内。刘协鉴于前日的反思,很快恢复了明君的姿态。
他每到一乡,必然会依着司徒王允的谏言,一观当地民风,并慰问乡中耆老,咨询当地的施政如何,依其言辞予以赏赐。
赏赐自然不会很多,却可以光耀他们的门楣,同时也显示天子敬老的仁德。
自河南郡迁来的那些民众,也是刘协慰问的对象。
他们迁来已有一年多,算是初步安定了下来,但对比起本地人,少了多年的耕耘和积蓄,情况自然是普遍要差一些。
这些民众知道天子尚幼,并不会把强迁之咎归于天子,反而因着同郡之谊,对他颇有好感,纷纷前来道旁拜见,其中有些人,甚至是从数十里之外赶过来。
在这个时代,同郡是很大的情分。各地方的世家大族,婚姻基本都在同郡、同县之内,几世几代下来,在外随便遇见同郡之人,往往都能叙上一些亲缘;连天子八月择女,采选良家子入掖庭,也限于雒阳附近的乡中。
绝大部分的士人,出仕也都是从本郡、本县的小吏开始;他们在仕途上能否顺利,除了能力、家世之外,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本郡、本县之人的评价。
只有在本地获得认可,名声才能传扬开去,为州郡、乃至三公所知,继而获得举孝廉、辟三府的机会。
正因为如此,任何人在外遇见同郡人,都会分外觉得亲切;若对方有了困难,必然会伸出援手。这样不仅可以成全情谊,待到事情传回乡里,还能为自己、为家族获得更好的名声。
哪怕到了朝堂之上,依然免不了有这些讲究。
如司徒王允以同郡人宋翼、王弘为左冯翊、右扶风,不仅不会被视为以权谋私,反而会赢得重视乡谊的美名。
汉室东迁雒阳近两百年,河南郡民众早就视天子为同郡之人了。尤其是雒阳周边,这么多年下来,基本都有亲戚、族人曾经入选后宫,侍奉天子。
他们迁来扶风后,难得再次见到天子身边甲杖鲜明的执金吾,其亲切拥护之状自不待言。
刘协见状,当即让王盖向人群宣达,免去县内河南郡故民的当年赋税。
周边民众顿时大声欢呼,纷纷伏地拜谢天子。其态度之热烈,甚至阻住了刘协的车驾。
好在有武功长率县中吏卒而来,把民众劝离回去,迎车驾入县寺休整安歇。
县寺之内,刘协吩咐王盖道:“速速派人把朕今日之谕送到尚书台,请司徒以诏令下达至县中,无使朕有食言之名。”
王盖连忙领命,自行下去安排。
这就是没有亲政的坏处了。否则的话,刘协亲自掌管天子六玺,诸般符节,现在就能直接向县中颁下诏书,无须再经过尚书台的周折。
奉车都尉王斌说道:“陛下既有美意,何不雨露均沾,免除司隶内所有河南郡西迁民众的当年赋税呢?只免武功一县,其他各县、各郡的民众岂不失望?”
“河南郡西迁民众,合计不下二十万户,逾百万人。若是全部免除,朝廷今年的收入就要大减,尚书台绝对不可能同意,”刘协摇了摇头,“至于失望,倒不至于。毕竟缴纳赋税乃情理之中的事情,如今秋收在即,都有所准备的。”
“唯有这武功县的河南郡故众,既遇见朕第一次出巡,即为他们的造化,合该有此番优待。”
王斌点头称是,不再继续坚持。
次日车驾继续西行,即进入了郿县境内。
郿县自古以来,即是富饶之地,县中的户口一直逾于万数,故而长吏得称县令。
只不过,这里在前年就被封给了董卓,起初只有三千户,然后经过几番加封,已经囊括了县中的所有户口,而县令也改称为侯国相。
刘协没有多加停留,径直去往法正所居的法仪乡中。
郿县法氏也曾经是大族,其先出于齐宣王田法章。高皇帝建都长安之后,七次迁移齐地田氏到关中,郿县法氏作为田氏疏属,被迁到郿县这边,以先祖法章之“法”为氏,乡称“法仪”,历代多次出过两千石高官。
然而刘协并未直接去拜访法正,而是先去拜祭其祖父,人称“玄德先生”的法真。
拜祭之后,他在法真墓前稍加驻足,很快就有一名十五六岁的布衣少年匆匆而来,向天子车驾大礼拜倒:
“草民法正,拜见陛下!陛下圣驾前来敝乡,亲自祭扫先祖父,草民惶恐感激之至!”
他是真的被惊住了,同时也是真的感激涕零。
虽然不明白天子何以如此,但有了天子拜祭,他祖父的名声必然更大,而家门也足可称为荣耀。
“平身。”刘协说道,吩咐侍从取来坐席,请法正入座。
法正连道不敢。
“你乃大贤之后,素有孝行,他日必至朝堂之上,何必推辞?”刘协说着,再次指了指席位。
待法正入座,刘协感慨的说道:“朕在宫中,曾听师傅蔡伯喈蔡公说起,扶风郿县有大儒,号玄德先生,博通内外图典,远近弟子数百人。又以通达知命,得享九旬眉寿,常称羡之。”
“故而趁此次前往太师郿坞之际,绕道前来拜祭一番。”
“得邀陛下圣闻,此为先祖之幸也,”法正再次拜谢道,“草民身为后嗣,亦是感激涕零。”
刘协看了看法真的墓茔,又问法正:“令祖父声名远著,弟子数百,何以未曾立碑?”
“只因先祖父清高居贫,先父又早早离世,家中一向没有什么积蓄,”法正略一犹豫,继续说道,“虽有弟子,但以年高,早已停讲遣散;前年过世时,又恰逢时局不稳,难以奔丧会葬……”
“原来如此。”刘协微微颔首。
实际上,从法正的衣着,他也能看出其家计颇为窘迫。
于是他吩咐一旁的王盖道:“九秩大儒,岂可无碑?可令县中代为立之,以彰先生德化。”
法正连忙再次致谢。
对于刘协而言,这不过是一句话的小事。可这天子代为立碑之事落到县中,那就是阖县都有光彩了,更不用说法正自家的门楣。
法正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感激。心中激动涕零之余,又有了一丝莫名的忐忑。
天子虽然看着年幼,处事却是极为贴心。
只是这一番比一番更重的恩德,哪怕把他给拆分卖掉,再搭上全家,都不可能还得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