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人才培养计划
- 梦回大明之我是崇祯皇帝
- 千年龙王l
- 2025字
- 2025-04-15 20:02:02
孙承宗跟李浩说起这事情的时候,李浩只是笑笑不说话。
没办法说话,这事情就是自己干的。现在美女高沅沅,还在乾清宫后殿关着!
“若是韩阁老因为这个事情贬官,也无妨!
韩阁老的门生故吏多是清流和御史言官,他们和钱谦益结下梁子,肯定会盯紧了钱谦益他们。
这样一来,至少钱谦益他们不会上下其手的捞银子。即便是捞,也有所顾忌。”
孙承宗早就想好了,朝廷官员之间最重要的就是制衡。
而制衡的关键是平衡!
最近几个月的朝局动荡,完全是因为实力失衡导致的。
阉党的势力太大,压制得东林党抬不起头来。
现在是东林党的势力太大,压得其他党派抬不起头来。
一党独大,对朝廷来说并不是好事情。
“朝中有党,党中有派,派中呢,还有系。
一层一层的下来,党争会没完没了。
说穿了,国家的基石其实是人才。
现在培养人才的权利,都被东林党拿了去。无论你罢黜了谁,提拔了谁,还不都是东林党人?
想要朝局变得好,朕看还得从人才上下功夫。”
孙承宗眼前一亮,他没想到皇帝居然对朝局如此通透。
现在,无论是崇正书院、白鹿书院、还是岳麓书院,全都在东林党人的掌控之下。
也就是说,东林党人掌控了天下人才。
就算自己废掉全天下的官员,可后备官员们还得从这些书院毕业的学子里面录用。
没办法,总不能找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军汉来当地方官儿吧。
那样,岂不还是东林党的天下?
顾宪成讲学这一招儿,可算是算计到了骨子里。
“万岁说的没错,老臣也觉得。普天之下,似乎除了东林党人竟然无人可用。
前几天吏部报上来的补缺人选,居然十有八九都是东林门下。
而且,全部出自崇正、岳麓、白鹿三家书院。
长此以往,朝堂将会被他们把持。”
“孙先生,您说朕如果办一所书院如何?”李浩很郑重的问道。
“万岁想办一所书院,这想法倒是好的。
可这师资从哪里寻找,现在非东林出身的大儒非常难寻,即便是有也年逾花甲,不堪驱使。”
“普天之大,难道说除了东林就没有读书人了?
朕看,徐光启就不错,可以做山掌。至于先生,我找了两个。
宋应昇与宋应星兄弟两个,他们都是江西宜春人。
万历四十三年乡试中举!
论学问,他们与朝廷里的那些靠着八股爬上来的人相差不远。
甚至还略有不及!
不过朕看中的,是他们恪物的本事。
这兄弟俩,尤其是宋应星。对诸多杂学颇有涉猎,说是学富五车毫不为过。
而宋应昇,则对天文历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朕觉得,他们作为教习应该还是合格的。
孙先生你认识的人多,再找一两个人来讲儒学。
这样,朕估计就够了。”
孙承宗目瞪口呆,刚开始还为皇帝陛下的高瞻远瞩叫好。可听着听着,心凉了半截。
宋应昇、宋应星……
这俩人谁?听都没听说过!
举人?连个进士都考不上,还能去书院教书?
更别说,徐光启。整天胸前挂着个十字架,整个一个邪魔外道。
朝廷里面对他颇有微词,也就是他现在在陕西种玉米,不然弹劾他的奏章早就能把他活埋了。
就算朝廷里面没人说这些人的不是,可一个书院总不能只有小猫四五只吧。
“万岁……这……这师资似乎还是太少了一些。”孙承宗无奈,不过想想皇帝毕竟只是十七八岁的少年郎,考虑不周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倒是没什么关系!
朕准备召各位王爷家的嫡次子进京,算起来有三十几位也就是三十几位学生。
另召各世袭罔替公侯次子进京,这样又有了十几个。
朕算了一下,加起来五十个左右的学生。五个老师,应该管束得过来。”
嘶……
孙承宗倒吸了一口凉气,各王爷的嫡出次子,加上世袭王侯家的嫡出次子,这书院的规格的确够高。
皇上这手的确高明,各王爷的嫡长子那是要继承爵位的。而爵位这事情,和嫡次子基本上没啥关系。
而且大明圣祖训:朱家子弟不可操持商贾贱业,不可从军为将。
加上皇家子弟不参与科考!
田间务农又损了皇家颜面!
嫡长子还好,好歹有个爵位傍身。还有封地的钱粮可以支应一些!
嫡次子是最可怜的,就因为晚出生了几年,这些和他没啥关系,一家老小只能靠着朝廷的俸禄过活。
一代还好,过了几代家里人口多了之后,一家人就成了干拿俸禄的旁支米虫。
有些王府蓄意克扣旁支俸禄,导致旁支日子过得拮据凄荒的例子举不胜举。
要说这天下皇族,谁最想改变自己的境遇。朱家的这些嫡次子应该排在前几名!
把这些人召进京城来……
“朕还打算亲自兼任院长!”李浩轻飘飘扔出一句话,让孙承宗心跳骤然加速。
皇帝亲任院长,那……
那毕业的学员们,岂不都是正经八百的天子门生?
加上他们身份本就贵重,那这些人想不前途无量都不可能。
“而且这座书院,不算是朝廷官办的书院。只算是朕为了教育皇家子弟,还有勋贵子弟办的私塾。
一应费用都由内府承担,不要户部一两银子。
孙先生觉得如何?”
“万岁为皇族子弟办学,兼之教育一下勋贵子弟。又不用官帑,而是由内府出资。
诸臣公是没办法反对的!”孙承宗太认同李浩的想法了。
“既然是皇家开办的,那就叫皇家书院。”
“嘶”皇家书院!听这名头就很响亮,大明朝再也没有比这座书院更加尊贵的书院了。
一旦这书院开办起来,必然吸引全国的目光。
有皇帝撑腰,就算白鹿、岳麓那些百年老店也得俯首称臣。
“既然是皇家书院,就不能占朝廷和百姓的田宅。
太液池西边儿的豹房还闲置着,着人整修一下就定在那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