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见始皇,听仙话

如果海灵胎真是那旁白所谓的残次品,那么黑太岁也得不到鲛人之身。

也就是说,他想通天,打算借用海灵胎,但他其实也不知道海灵胎是残次品。

...

秦信看着海灵胎,无视了聒噪旁白那阴阳怪气般的警告。

自己都是被世人厌恶的俗秦道密者了,多一个海灵胎又何妨?

而且根据之前的信息来看——海灵胎是扶海族大巫转生而来的。

虽然秦信目前还对扶海族了解不多,但是将来定然是需要接触的。

这海灵胎多半也是有用之物,他应该知道些许关于始皇的事情。

之前自己还有个主线。

【线索·归墟图残片(0/7)】

【提示:需集齐七块残片可拼出徐福绘制的前往归墟航线】

说不定有了海灵胎,自己就能把这条主线完成了,虽然那归墟不一定是通天之路。

但是肯定是要去一探究竟的。

...

想到这里,秦信不再犹豫,趁着现在自己还是“始皇”的身份,他趁热打铁。

“海灵胎,你愿意成为我的眷属吗?”

“始皇陛下,我当然愿意。”

秦信直接点击“是”。

呢喃之语响起,“【你已与海灵胎签订眷属契约】。”

...

...

...

契约缔结的瞬间,咸腥海风突兀灌入鼻腔。

秦信周围的景色瞬间变化——这是与收服雷骨箭灵时相似的空间置换感。

同样和之前看项羽剧情的感觉几乎一样。

秦信认为这应该是进入海灵胎的记忆了。

...

秦信环顾四周。

此时周围似乎是某宫殿之内。

秦信的手指抚过殿柱上的玄鸟纹饰。

忽然暗处一人走出。

约五十余岁面容,眉宇间沉淀着千年霜雪都无法比拟的苍冷。

流动的暗银色物质在他轮廓边缘不断蒸腾,像是随时会溃散的墨迹。

那人见到秦信之后,有点疑惑,又有点不解。

...

秦信感受到那人的目光,秦信认为——他或许是在看其他人,但那目光似又不像。

那人看见秦信身上的传风令,忽然问道,语气带有些许的不甘。

“朕,是死了吗?”

秦信又看了看周围,他在跟自己说话?

“原来如此...”人影发出沙哑笑声,“看来是你夺得了朕的海灵胎。”

朕...面前这是始皇?

“您是始皇陛下?”秦信试探性的问道。

“不然,你以为谁在跟你说话,不过,我不完全是我,这里只是一缕气息放置于海灵胎而已。”始皇双手背在身后,绕着秦信走着,“你腰间的那传风令,是朕的另一缕气息。”

...

看着秦信疑惑的表情,始皇似又有点不解。

“你似乎不知道朕的气息在此处。”

秦信看着面前的始皇。

怎么感觉跟他印象里的差距有点大啊...

一缕气息放置于海灵胎?

秦信思考着这话,想起来之前敲朱鸢给的“楚巫铃”的时候,也见到了那楚王。

这海灵胎的性质或许跟“楚巫铃”的差不多?

...

“不知,陛下为何将一缕气息置于海灵胎?”秦信回答道,他也不解了,按照之前旁白的话,这海灵胎是残次品,应该无法作为转生容器才是。

意义是什么?

“既然不是为了朕的这一缕气息,你又为何而来?”始皇问道。

秦信将发生的事情如实说出。

同时,也将黑太岁的事情,告诉了始皇。

秦信自然是信任这始皇的,这传风令,秦风枢,可就是他的另一缕气息给他的帮助。

...

“你是俗秦的道密者?”始皇似乎有点惊讶,但很快恢复了平静,“有意思,我俗秦朝,居然也有道密者。”

听着始皇的语气,还挺高兴。

“俗秦道密者...倒比那些方士顺眼些。”始皇指尖掠过殿柱玄鸟浮雕,“罢了,既然是俗秦的道密者,此缕气息应该便可予你。”

...

“俗秦的道密者,可愿意听我讲讲我的故事,考虑接受我这一缕气息。”

...

秦信当然愿意了,虽然不懂这一缕气息有什么作用,但是始皇的气息。

听着就强。

而且这个世界历史并非秦信所想的那样,谁能想到原本的历史有这么多的修改。

所以,秦信认为,始皇的故事自然变动还是很多的。

让始皇讲述他的故事,这个信息还是相当有用的。

...

随后始皇开始了他的讲述。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我在赵国的邯郸出生了。”

“当时秦赵两国刚刚经历有名的‘长平之战’,黄歇赐封春申君。”

“秦赵两国打得水火不容,赵人,怎么会不恨我们秦人?”

“那个时候,我在赵国举步维艰,还被赵国的道密者,被赵兵追杀。”

“那个时候,在同龄人都有玩伴的时候,我是无玩伴的,那个年纪,本应无忧无虑,但我...并不是。”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我回到了秦国,在赵国的八年里,我并未向任何人透露过我的经历,我想,我的后人估计不会记载我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

“在那段时间里,我每天学习的,就是如何躲避赵兵的追杀。”

“以及,如何在那个乱世生存下来。”

“秦庄襄王驾崩那年,我登基了,我那个时候,或许才十二三岁。”

“我要面临的,就是太后赵姬处理朝政,相国吕不韦辅佐的局面。”

“吕不韦有恩于先帝,得先帝信任。”

“先帝未死的时候,权势很大,而如今他大权在握,我怎能不忌惮?”

“后人或许会说,吕不韦其实对我很好,但是,他权力实在是...太大了。”

“我的身世,我的兄弟姐妹,又有谁正眼看过我?”

“我十七岁那年,秦攻占韩,赵,魏数十座城池,与齐国接壤。”

“十八岁那年,魏国在秦国连续进攻之下,丧失大片土地。魏景湣王感到单凭魏国,难以抵挡秦军。”

“他接受大臣建议,遣人出使赵国,与其结盟,除齐附秦外,赵、韩、魏、楚、燕组成联军。”

“他们组织了最后一次合纵。”

“此后又发生了太后赵姬淫乱后宫之事和成蛟之乱。”

“那段时间,我在等待时机。”

“我没有任何一个臣子,或是志同道合之人,可以诉说。”

“我想,我能够说的,只有我自己。”

“我曾思考过,为何秦国没有出现道密之人,我不理解。”

“我二十一岁那年,我亲政了。”

“我罢免了吕不韦的相位,逼他进入洛阳。”

“我二十二三那年,我依旧没有朋友,道密之人,也未出现。”

“我想,我已经等不到了。”

“我见过道密之人的强大,他们虽然不能以一敌百,但秦国无任何道密之人。”

“我的面前,是六个总计有着数千位道密者,虎视眈眈的国家。”

“我身后,是岌岌可危的百姓和不信任我的大臣。”

“我唯一能够依靠的,就只有我自己。”

“我已经没路可走了。”

“出兵。”

“而就在出兵前的那天夜里,我感悟到了道密之术。”

...

“我要把所有敢拦在我面前的所有国家,所有人全部杀掉。”

“我登基的第十八年,韩,赵亡。”

“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魏亡。”

“二十三年,楚亡。”

“二十五年。”

“二十七年,齐亡。”

“道密者,你知道吗?我灭亡这六国的时间,仅仅只用了九年。”

“而这九年,我的道密术也已经大成。”

“屠杀了我能找到的所有道密者。”

“只是当皇帝,可不够,我了解到在俗秦之前,有一条通天路...”

“这凡间,早已经让我失望了。”

“二十八年,我派徐福建造蜃楼舰,率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

“你可以说我,已经彻底昏头了。”

“我用尽自己一生所有的手段开辟天下,我交给谁都不放心,只有我自己成仙,成神,永生不死。”

“三十三年,我开始在秦赵燕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万里长城。”

“难道我不知道修长城劳民伤财吗?”

“但他修成之后,就可以抵御匈奴入侵。”

“劳民伤财只在一时,防御外地乃长久之计。”

“我意识到长生短时间是不可能寻觅的...”

“修吧...”

“我想,这又是一场二十一年的煎熬。”

“我在此期间,修万家之法,不乏有些邪书,我将那些书的备份存入咸阳宫,随后我将邪书全部焚了,只留下备份。”

“期间也不乏也遇到些骗人的方士,我也将他们杀了。”

...

“无所谓了,我杀的人,已经太多了。”

“赵国的十几郡,也早早的被我屠完了。”

...

“...直到我生命的最后几年,我依旧没有寻得那长生的通天路...”

“...而我却发现了另一股难以压制的力量。”

“我开始惶恐...”

“我开始频繁地调动天下人力,我要去寻仙,我要追寻那渺茫的生机。”

“在无数的夜晚里,我思考着自己的归途和意义。”

“我找不到通天的道路。”

...

“时间不够了,这天下除了那些遗国贵族,还有另些虎视眈眈的力量。”

“黄神,黑太岁....”

“我来不及了,也就是你说的黑太岁。”

“我要将我的气息存留下来,留给后人。”

“让后人去帮我斩断,用我的道密术,用我的手段。”

...

秦信听完后,皱了皱眉,与现实历史大差不差,似乎是人物有所出入。

“始皇陛下,你为何要将这一缕气息注入这海灵胎之中?”

始皇摇头,似乎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似乎也不打算继续解释。

当然除开这些之外的,便是黑太岁,还有他提到的所谓黄神了。

秦信询问,但是始皇给了秦信一个交易。

如果秦信愿意为他斩杀黑太岁和黄神,始皇愿意将力量借给他。

秦信一听,这不是明白的送东西吗,不冲突,斩杀黑太岁。

但是黄神是个什么东西。

秦信想问黄神的来历和信息,但是始皇让秦信先愿意为他斩杀那黑太岁和黄神才会告知。

秦信同意了。

这并没有什么可犹豫的。

...

“听好,先说黑太岁,按照你的说法,黑太岁此时正附身于一楚人之身。”

“那黑太岁会侵蚀人的心智,我在晚年的研究之中,有所了解,他的目的应该也是寻觅那‘通天’之路。”

“我想他应该已经注意到我之前的研究,”

“海灵胎并非能化作鱼人之物,他就算拿到也没有用处。”

“他下一步应该就是北上去咸阳,他要进朕的咸阳宫去寻得朕的手记,而且他寻完之后,就一定会烧了整个咸阳。”

...

秦信听着始皇的话,作为一个现代人,不得不说,始皇说的没错。

据《史记》记载,项羽曾在攻入咸阳城之后,愤怒异常,一把火将整个咸阳城给烧了,大烧整整三个月而不止。

这城就烧毁了除在建阿房中之外的秦国图书馆。

因秦始皇在推行焚书令时,下令只允许博士官可以保留除秦史之外其余六国史书、及诸子百家图书。

除了这些之外,当时的咸阳还保留有征战六国所得到的诸多遗世孤本等书籍。

...

“那黄神为何物?”秦信问道。

始皇继续说道,“我研究其他六国的道密之术的时候,那黄歇赐封春申君,那黄歇非常不对劲。”

“虽说死了,但是他的种种表现以及一部分神话和仙话的记载,让我怀疑那黄神就在黄歇身上。”

始皇开始讲述了一段较为古老的历史。

春秋时期嬴姓诸侯国,黄姓发源地——黄国。

...

“朕览过《竹书纪年》,黄国,轩辕黄帝苗裔。”

“其族肇基江淮,挟震泽之险,控九夷之众,昔称东夷黄夷部。”

“早期称为黄夷,是东夷集团的后代,九夷的一支。”

...

春秋争霸时期,南方的楚国在楚成王治下迅速崛起,成为雄踞江淮的霸主。

黄国不甘臣服,凭借扼守大别山与淮河交汇处的地理要冲,巧妙布局合纵连横之策。

黄侯一方面与江、道、柏、弦四小邦组成“淮上同盟”,又拉拢汉东大国随国构筑起抗楚屏障;同时派遣使节穿越中原,与齐桓公治下的齐国、宋襄公时期的宋国以及郑、卫、鲁等中原诸侯缔结友好关系,形成南北呼应的战略格局。

周襄王四年,当楚军铁骑突破淮河防线时,这座苦心经营数十年的联盟堡垒终因中原诸侯的逡巡不前而崩塌。

黄国军民在都城展开殊死巷战,最终湮没在楚国的青铜兵戈之下。

问题就出现在这黄国。

这黄国似乎真是黄帝的后裔。

在涿鹿之战的时候,有一神明,名为黄神,曾帮助黄帝击败蚩尤。

后来,黄帝通天飞升。

也就在这黄国灭亡的八百年内,一个叫“黄天道”的民间团体出现了。

始皇只发现了他们些许痕迹,但他已经确定,这黄天道绝对存在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