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鲜美无比,快拿去给政老爷尝尝
- 红楼:我是宁府石狮子
- 精灵福将
- 2211字
- 2025-03-25 16:10:37
他犹豫一下,还是算了。
即便成了,如今也没多余的梦甜香,没钱烧。
还是要尽快把诗集整理出来才是。
他让迎春屏退司棋和绣桔,然后开始整理词集。
第一首词他早就想好了,要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除了要打出名头,他还要用这首词来套住一个人。
写了约莫十首词,赵珏见迎春下笔速度变慢,便不再继续。
迎春咬牙道:“仙君不必停下,小女子还能受得住。”
赵珏写道:“是我累了。”
迎春心头一暖,嘴角露出微笑,又迅速收了回去。
一本诗集收录的诗原不必多,如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初版仅八十余首。
所以赵珏打算迎春的这本诗集只写四十首,再版还可续增。
其中三十八首署以迎春的“静安居士”。
其余两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他打算用“玉清先生”的名号。
赵珏,字子璋,号玉清先生。
虽然自己还没有身体,但自己这玉清先生的名号可以先传扬开。
等自己化身成人,便可立即接收这名号,以及这名号下的所有名誉,岂不省事。
不过这个“陈同甫”生搬过来有些不妥,他决定之后给改个名字。
正想着,外面司棋喊道:“三姑娘来了。”
迎春来不及收拾,探春已经进来了,见了这些词作,便笑道:“好啊,二姐姐背着我们做下好大事,如今却被我逮到了。”
一边说,一边几步上前,左看右看,满脸欢喜,手伸到一半又停住。
“这样好的词,一时竟不知先看哪一个。”
她好似下定决心,捧起一张,嘴里默念,眉头舒展开。
最后忍不住出声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她双目不离纸张,头也未回,叹道:“真真是好句,二姐姐竟有这样的气势,往日却不曾见。”
迎春羞道:“妹妹夸奖了。”
随即反应过来,“妹妹如何知道我在房里写词?”
探春仍未回头,一边细细品读,一边道:“先前我去二哥哥那里,见他和林姐姐赌气。
林姐姐说着什么金玉,二哥哥说‘当着二姐姐的面,不曾论过什么金玉’。
我便知道你去了宝姐姐那里。
我想你平日不曾去的,这次去,必定有事。
后来我去老太太那里,老太太说要请薛姨妈说话,下面人回薛姨妈和薛大哥去五柳居书坊了。
我就猜到,二姐姐去找宝姐姐,或许就为这事。
这不,到这一瞧,果然二姐姐是要出词集了。”
“好一个聪慧的贾探春!”
赵珏赞叹一声,便想着该如何把她收入连接点。
略微思索一下,他就摇头。
难度太大,只能徐徐图之。
他让迎春问问是不是宝玉、黛玉等人也知道了此事。
探春笑道:“现在不知,过一会就不好说了。
二姐姐不知,二哥哥哪里是能守得住秘密的。”
赵珏也不意外,贾家人早晚是要知道的。
果然,不一刻,黛玉、宝钗、惜春就都来了。
宝玉跟在最后,进了屋子,走到黛玉跟前。
黛玉瞥了他一眼,迈步躲到迎春旁边。
赵珏一看黛玉,立即抬手就是一个净化。
【你净化了林黛玉的痴怨,精神力+1】
黛玉一呆,再不去管宝玉,而是专注于词作。
“宝玉说二姐姐要出词作,我只不信,不想却是真的。”
话一出口,她便觉不对。
至于哪里不对,又想不起来。
宝玉听她语气,心头诧异。
刚才还气得说往后再不见面,怎么这一会子就好了?
迎春道:“不过闲来无事,自己闹着玩罢了。
倒是你们,怎么这么快就都知道了?”
宝钗忙道:“二姐姐才气飘然,他们离得老远便闻到了。”
惜春道:“二姐姐自那天拜了神佛,好似开了窍,真真让人羡慕。”
宝玉道:“诗词文章,本是雅事,若用来换钱,反而不美。
我若有二姐姐这样的好词,自不为金银,有人拿残梅、旧帕来换,倒可给他一筐。”
黛玉哼了一声,“不为银子或是真的,不为金?怕你舍不得。”
宝玉忽地想到什么,脸上顿时一红,随即又动怒。
心道:“又来了,难道真叫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吗!”
宝钗面带微笑,好似什么也没听到。
倒是探春接话道:“二哥哥又发痴了。
二姐姐若能立一番事业,不仅于她自己有利,对家里也是好的。
我竟没有这样的勇气,只能羡慕羡慕。
要我说,咱们不能帮她就罢了,万不可拖累她。”
宝玉道:“妹妹可别错怪我。
我自然是想帮二姐姐的,不过出书也非易事。
这些诗词咱们觉得好没用,要卖得出去,总得别人都说好才是。
若不然,只空印了一堆,劳神费力。”
黛玉拿起桌上的词作念了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顿了下,冲宝玉道:“偏你是个懂行的不成,这样气势雄浑的句子,你可见过第二个吗?
还说别人都说好才行。
若是他们不说好,只说明他们是识字的瞎子罢了。”
宝玉一言不发。
宝钗笑道:“这个倒也简单。
若是好,便多印些,若是他们不识货,咱们就少印些,且等一日也不迟。”
说着拿起那词作,对迎春道:“正好先前五柳居书坊的人来问,不如我拿一首回去,让他们开开眼界,也好安他们的心。”
赵珏心想这宝钗果然是会做生意的。
不过如此也好,先让她找人看看,也好谈价格。
正好贾蓉带着其小舅子秦钟来了府里,寻宝玉商量去学里读书的事情。
宝玉听说,心中便长草似的去了。
众人见状,也都散了。
宝钗拿着词作回到梨香院,正好薛蟠在宴请程日兴。
此人是贾政的清客,也做古董生意,擅长美人画,对诗词一道也极有研究。
她便让莺儿把迎春那首词拿过去,请程日兴品鉴。
程日兴只看了一眼,便愣住了。
赶紧从怀里拿出玳瑁眼镜,细细看了一遍。
半晌,倒吸一口气,问道:“这是谁写的?”
薛蟠自然不知,又让莺儿去问宝钗。
宝钗想着不能漏了迎春的名号,免得程日兴觉得作者是无名小辈,误判了这首词的价值。
便让莺儿说是一位亲戚所作,请先生看看。
程日兴道:“先前政老爷问我,最近可有好诗词,我还说没有,不想这会子倒得了一首。
若是可以,我想拿去献宝,正好请大家一起鉴赏,不知意下如何?”
薛蟠让人问了宝钗,便由着程日兴将词作拿去贾政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