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孩子对学习不着急

现在有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越来越上心,一旦看到孩子出现各种问题,往往会急得团团转,然而孩子自己一点儿都不着急,不主动。

曾经有一位家长带着孩子来向我咨询。家长和我讲,如果再让孩子参加一次高考的话,她的成绩可能比当年还要好。我看她的女儿一脸冷漠,明显是无所谓的态度,就知道这个孩子根本不把学习当一回事。

在当今时代,类似上面案例的家庭越来越多。父母非常辛苦,非常操心,但是孩子根本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为此,亲子之间会发生各种矛盾。我遇到过一对夫妻,他们一共拿了四个硕士学位,他们的孩子却没有学习的动力。最后,爸爸只能用打的方式来催促孩子学习。结果,不仅没解决问题,还制造了其他问题。

很多家长不禁感慨:自己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和牺牲,孩子却丝毫不领情;自己一步不落地督促孩子学习,孩子却消极怠工。家长不得不反思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学习本是孩子的事情,最后却变成了家长的事情;孩子是学给家长看的,如果家长不监督,孩子就不学;孩子的作业是给家长做的,如果家长不检查,孩子就不做。到了最后,孩子一点儿学习动力都没有,家长也只能干着急。

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干预替代太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没有掌控感。如果家长真的想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就要给予孩子自主做事的权利。“自己的事情”意味着自己可以选择,自己可以完成,自己可以承担结果。而自己可以选择代表着孩子有自主权,比如,他可以选择自己看什么书、什么时候看书,可以选择用哪种方式去学习、学习哪些内容。这些都是由他自己选择的,而不是家长安排的,更不是家长强制的。在孩子自己做出选择之后,是可以独立完成的。并且,在做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完成或者不完成,以及用什么方式去完成。但是,他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

有家长向我抱怨,每天早上需要叫孩子好多次,孩子才能起床。我告诉他,因为孩子知道父母肯定会一直叫他起床,不会让他迟到。孩子的这种想法就是把起床的责任交给了父母,自己无须操心。其实父母完全可以和孩子做一个约定:起床是他的事情,父母不干涉他。第二天早上他如果还是不起床,就让他迟到一次,最坏的结果无非是被老师惩罚训斥,却能让他感受到起床这件事和他自己有关。

这位家长这样尝试了几天后,孩子果然就自己定了闹钟,准时起床了。家长要让孩子有选择和承担的权利,他才能认为这是他自己的事情。

很多家长在监督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往往表现得不着急。其实孩子原本是很着急的,但是家长表现得比他还着急时,他就会觉得,“这件事情是妈妈的,反正有她替我操心,有她监督,有她提醒我,有她给我检查错别字,我就不用着急了”。家长必须明白,当孩子过度依赖家长时,孩子的责任感和存在感就会变弱。在家长替代孩子做一些事情时,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会很差。

一个人的独立性不仅体现在学习上,还体现在很多地方。如果孩子恰恰在其他方面有良好的独立性,只在学习方面独立性不强时,家长就要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对孩子的学习过于关注了?是不是自己夺走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权?家长要学会放手、学会信任、学会欣赏,孩子才会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