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通信原理”课程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书根据相关部委加快推动“新工科”“新基建”的部署,以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编写而成,本书也得到“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的支持。

本书编者完成了多项教学改革、数十项科研项目,拥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广泛参考了国内外同类教材,力求帮助读者掌握通信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分析方法,使其了解最新的通信技术,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以模拟信号数字化过程为主线,按各过程所采用的技术原理来组织内容。全书共分12章,第1章介绍通信系统的入门知识和基本概念;第2章介绍通信系统中随机信号和随机噪声的时频域统计特性;第3章介绍模拟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技术;第4章介绍模拟信号数字化过程和相应的脉冲调制方式;第5章介绍基带形式的数字脉冲信号传输问题;第6章通过信号空间分析,介绍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相干接收机;第7章介绍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第8章介绍目前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和物联网中的扩频技术;鉴于无线通信技术是近几十年来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研究方向之一,第9章介绍无线传播特性和无线传输新技术;第10章介绍信息论的一些基本原理;第11章围绕实现数字信号可靠传输而采用的信道编码解码技术展开介绍;第12章介绍通信系统中采用的主要同步技术。

本书的主要特点如下。

① 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完备性,以及表述方式的可读性,目的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使读者全面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② 注重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配合大量例题,目的是通过实际分析,使读者深入掌握理论知识。

③ 注重融入最新技术,目的是激发读者兴趣,帮助读者提升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④ 注重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工程实践技术,目的是培养读者深度分析、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通信系统复杂问题的能力。

⑤ 配套教学视频及习题集,方便读者自学。

为适应不同院校的教学和广大读者的自学需要,本书教学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内容,主要包括第1~7章;第二部分可作为提高内容,包括第8~12章。本书建议使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案。

① 仅一个学期的基础内容教学(第一部分),教学学时为32~48学时。

② 分为两个学期的完整教学(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教学学时为64~96学时。

学时分配表如下。

学时分配表

本书由东南大学通信原理教学团队组编,宋铁成、刘郁蓉任主编,张源、傅学群、王闻今、许涵任副主编。宋铁成编写了第1章、第2章,刘郁蓉编写了第3章、第4章和附录部分,张源编写了第5章、第6章、第7章,傅学群编写了第8章、第11章、第12章,王闻今、刘郁蓉、张源共同编写了第9章,许涵编写了第10章。宋铁成、刘郁蓉统编全书。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北京邮电大学杨鸿文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李晓峰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光亮教授、国防科技大学马东堂教授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李学华教授给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