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一家恶心的米线店
- 都重生了,那就先拿下双胞胎姐姐
- 脸红什么呢
- 2046字
- 2025-04-26 16:58:00
国庆节清晨,城市还笼罩在薄雾之中,杨景言已经坐在米线店二楼的办公室里。
晨光透过百叶窗,在办公桌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纹,他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轻轻滑动。
微博同城页面出现一个非常火热的话题:一家恶心的米线店。
这个标题在别的地方或许没什么,可要是把它换成一家恶心的奶茶店,估计在别的地方也能引起大量关注,但这可是江南省,米线的地位远远高于奶茶。
只要是刷到的,基本上都会好奇的想着点进去看看,到底是怎么个恶心,是食材问题,还是卫生问题,方便以后避坑。
杨景言点开那个名为“一家恶心的米线店”的视频,画面里探店一哥满脸怒容,额头上青筋都暴起:“今天真是被一家米线店恶心到了!不,不是一家米线店,是一整个米线品牌!”
画面切换,老仓醋米线的八家分店的外景依次闪过,每家店都紧贴着生意火爆的老牌米线店。
“八家店!每一家都开在当地生意最好的米线店旁边,全都是这个套路!蹭流量也得有个底线吧?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就算味道再好,老子也绝不再踏足!”探店一哥的咆哮震得手机都微微发颤。
这个博主的粉丝本就是喷子居多,评论区早已被汹涌的恶评淹没,无数喷子的指责如潮水般涌来,字字句句都在抨击杨景言的米线店。
【开在老牌米线店旁边,这不就是明摆着蹭热度吗?没本事靠实力吸引顾客,就会玩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恶心透顶!】
【脸皮可真厚,开在人家十几年的老店对面,要点脸行吗?这种靠蹭热度的店能做出什么好东西?】
【每次路过这家新开的米线店就来气!专挑生意红火的老店旁边开店抢生意,迟早得倒闭!】
【最讨厌这种跟风蹭流量的店了!人家老店辛辛苦苦积累的口碑,它倒好,直接在旁边捡现成的,要不要这么无耻?】
【就这投机取巧的做派也配做生意?连选址都要蹭别人流量,能有什么真本事?劝老板趁早关门吧!】
这些恶评数量惊人,而这条帖子的转发量更是轻轻松松破了千。
当然,也有觉得有些过了的。
【至于吗?这不是正常的吗?】
【虽然是有些过分,但不至于这么骂吧?】
这类帖子可是被喷惨了,回复贴含妈量极高,只能说这一小部分人低估了社会的戾气。
热度持续发酵,虽说还没登上同城热搜,但照这趋势,登上同城热搜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情况着实出乎杨景言的预料,视频明明是昨晚十二点才发布的,他原以为第一天不会引起这么大关注,没想到2012年的网友对负面新闻的敏感度竟如此之高。
可以说,他也低估了社会的戾气,要说20年以后社会戾气重,那是无可争议的,但现在也那么重,着实出乎了杨景言的预料。
不过,这戾气越重越好!
“喷吧,使劲喷。”杨景言盯着手机屏幕,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你们骂得越凶,我的店就越火。”
杨景言制造的争议只是停留在道德层面,既不涉及食品安全红线,也未侵犯消费者权益,根本动摇不了他的根基。
这就有点像鸽鸽的黑红路,小黑子们越黑他,越是喷他,他越火。
就算有人举报,他也早有准备——每家分店都配备了五名员工,食品卫生管理堪称滴水不漏,就算相关部门来检查,最多也就罚点小钱走个过场。
杨景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手指划过评论区,最置顶的高赞评论也是他花钱刷的,属于是精心埋下的炸弹:
【我也觉得他家味道好,但没想到他家做法居然这么恶心,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好像吃他家米线上瘾了,两天不去吃一次就感觉浑身不得劲】
回复区也同样是他精心设计的:
【肯定加东西了!】
【我还以为只有我这样!每次吃完都魂不守舍】
【这怕不是放了大烟壳?】
【正好路过,这就去尝尝鲜!】
这些含有诱导性的话术、刻意制造的争议,都是杨景言打造的“流量陷阱”。
他往后靠在皮质转椅上,指尖有节奏地敲击扶手,脑海中浮现出江南省特有的饮食生态。
要论短期内让一家米线店生意火爆起来,别的地方杨景言不敢妄言,但在江南省,他心里有本独特的“生意经”。
在这片饮食文化多元的土地上,有个不成文的“美食秘籍”——在米线的高汤里放入几个罂粟壳,不出几日,保准食客盈门,小店生意火爆得一塌糊涂。
在江南省,罂粟壳和违禁品的界定有些模糊。
因为这玩意儿是干燥品,其中的白色浆液早已流失,因此一般查到少量也不会有太重的处罚。
它可以是民间烹饪时的“秘密武器”,也可以是药品,所以经常会有民警在农村人家搜出罂粟壳,问就是用来焖鸡。
在乡村的炊烟里,它常被用来炖肉、焖鸡,一吃一个不吱声。
尤其是在明市周边的州市,许多农户家中都或多或少备着几个晒干的罂粟壳,这几乎成了家家户户厨房的“常客”。
城里人虽然平日里难觅其踪,可一旦听闻哪家米线店用了这“特殊调料”,瞬间就像被勾了魂,纷纷慕名而来,只为尝一口那独特的鲜香。
不过杨景言心里清楚,真用罂粟壳来做生意,虽然能迅速招揽顾客,可无异于玩火自焚。
同行的眼红、举报,相关部门的严查,都能让店铺在短时间内关门大吉,落得个停业整顿的下场。
他打的是另一个算盘,巧妙地利用大众对这种特殊风味的好奇与向往,制造一种“可能放了罂粟壳”的错觉,诱导食客进店尝鲜。
毕竟,在没亲口品尝之前,谁也无法确定汤里到底有没有放那东西,这份未知反而成了最大的吸引力。
至于能不能留住顾客,他早有盘算——就像酸辣口味能让人上瘾,总有人会被这独特的风味拴住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