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你想泄私愤?

事太小,根本没在意。

这么一提醒,林诺想起早上的事:“确实有这事!你搞不定?”

林诺平时以尊重工作人员、尊重粉丝而著称。

只不过早上有点气恼,随口骂了一句,推搡一把。

恶意肯定没有,只是发泄一下不满,意思差不多是一句“我靠”而已。

“她找我要小费,我不想给还不行!”

马连起摇摇手指:“行!这里没有强制小费。但你不能骂人,更不能推她!”

“她拦着我要钱,我还得惯着她呗?”

马连起示意林诺稍安勿躁,耐心解释起来。

赞比亚完全继承了英国的国家管理体系和制度模式。

这里的人民虽然穷,但穷的“有骨气”,带着一种腐朽落寞的“英伦绅士风”。

这是好听的说法,实际情况是——要钱!

离谱到什么程度呢?

不要说打骂,连大声说话都不行。

国人很多时候看到懒散的赞工,会忍不住大声说几句。

这些工人会直接去和企业的赞方管理员进行投诉。

但这种情况问题不大,一般不了了之。

可如果国人实在忍不住,比如照着屁股不痛不痒地踢了两脚。

麻烦就来了,他们极大概率会去当地的劳动部门进行投诉。

结果就是两头给钱。

一头要被罚款和给劳动部门派来的官员小费。

另一头还要对这名员工进行赔偿。

问题来了,他们不怕失去工作吗?

不怕!

赞比亚人民有一种极致的“松弛感”!

失业对他们来说,和没吃早饭一样平常。

因为他们没有“软肋”!

受教育低则综合素质低,综合素质低则责任心差。

没有责任心,对家庭、对自己,毫不在意!

所以他们无所畏惧!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没人情”的体现。

林诺无意评判这种风气,只能说国情不同。

“确实有骨气!”林诺听惯了“牛马文化”,偶尔听一听新东西,颇为有趣,“说说上午的事吧。”

当天上午,林诺骂完女服务员,她转身就去当地劳动部门报了案。

信誓旦旦地声称被辱骂、殴打,要求介入。

“辱骂我认!”林诺一直很淡定,听到“殴打”两个字,直接气笑了,“她去验伤了?推一把就是殴打?”

说实话,那一下比国内景区黄金周的时候,人挤人的动作都要小。

“讹钱!”马连起一针见血,直接说到关键处。

林诺一声冷笑,果然还是落到钱上。

咱们讲道理,你说我不该推你,我认!

你想讹人?不可能!

“劳动部门不调查吗?”

“一般不会,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马连起给了一个肯定的表情,“该说不说,这一点人家做得好,无条件信任本国国民,外国人绝对讨不到好!”

林诺刚才听马连起说过,已经掌握精髓:“放屁!还不是为了收好处费!”

这哪是“无条件信任本国国民”,完全是为了搞钱!

劳动部门只要认定举报是真的,绝对派人过来监察。

结果就是企业或者雇主交罚款、给小费。

反之,如果他们真的先调查真伪,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浪费时间精力不说,还捞不到半点好处。

“结果呢?”林诺从马连起的表情知道,他肯定已经摆平,只是想问问怎么处理的。

“结果是要求你道歉、赔钱。如果你拒不执行,可以把你带到警察局,甚至去法院起诉你!”

马连起声色俱厉,想吓唬吓唬林诺。

“别装了,直接说吧!”林诺不是第一天认识马连起,根本不信他的鬼话,“反正我不可能道歉赔钱!”

“赔她奶奶个孙子!”

“别说你是我的贵客,就是一般的住客,我也不可能让他在我店里受这种委屈!”

“咱都外国资本家了,还能给本地劳动人民低头吗?倒反天罡!”

“她要是有理,我可以跟她好好说,甚至给点钱意思意思。”

“想讹钱,老子绝不惯着她!”

“再说,从来只有我讹人,没谁能讹我!赞比亚也一样!”

林诺没急,马连起先急了,把手上的烟头一丢,狠狠骂了几句。

话糙理不糙!

其实马连起刚来赞比亚,他和他那些彪悍的手下,干过不少类似的事。

性质比林诺恶劣多了。

马连起的解决办法是与当地劳动部门搞好关系,直接买“年票”。

当然,还是那句话,这里没人情!

解决一次给一次钱。

上午的事也是一样。

马连起直接用劳动部门的关系解决了这件事,让女服务员回去等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只能是——了无音讯!

林诺估计这么解决花的钱更多,但马连起的性格,肯定是宁可多花钱,也不会吃这个亏。

尤其是牵扯到林诺头上。

至于为什么专门来找林诺,绝对不是表功。

只不过想提醒林诺注意当地风俗习惯,别惹祸上身。

林诺理清楚来龙去脉,问了一句:“人呢?”

“谁?”

“还能有谁?那个服务员啊!”

“辞了!我留着她过年?”马连起大嘴一咧,想到什么,“你想泄私愤?我找人把她带来!”

果然是马连起,开口闭口都在法律的边缘游走。

“愤你妹!”林诺笑骂一句,拍了拍马连起的肩膀,“以为我是你吗?”

本来想当面问问她到底是什么心态,辞退就算了。

“除了给钱,这种事没有其他好的解决办法吗?”林诺想了想,忍不住问道,“假如……我掏出护照呢!有用吗?”

“有用啊!”马连起龇着牙笑了出来,连连点头。

“哦?”

“知道你是国人,他们会要的更多!”

“那还是别狼了吧!”

两人调笑几句,马连起一声叹息:“风气坏喽!”

没有任何不爱国或者贬低国人的意思。

但这种风气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国人带起来的。

十几年前,没有这种情况。

那时候丁是丁,卯是卯。

随着国人一批批来到赞比亚以后,风气慢慢开始变化。

工作签证、劳动监察、工会谈判、货物报关……

各种各样的“麻烦”,我们习惯于用钱解决。

一方面是怕麻烦的心态作祟,一方面是人在异国他乡,缺乏安全感,想要花钱买平安。

久而久之,“国人有钱,国人给钱”,已经成为当地人的共识。

所以他们有机会就会对国人下手。

偏偏我们又喜欢花钱平事,导致这股风气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