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驻守右北平期间,匈奴称他为“汉飞将军”,刻意回避与李广正面交锋,有几年时间,不敢侵犯右北平郡。
李广为人廉洁,得到朝廷的赏赐就分给部下,饮食也和士兵们一样。李广在七个郡担任过太守,前后40多年,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也从来不考虑购置家产。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时,如果发现有水,士兵没有全都喝过,他是绝不会靠近水边;士兵还没有都吃上饭,他就不会拿起食物。他对士兵宽厚和缓而不苛刻,士兵因此乐于为他效劳。
李广身材修长,有猿一样的臂膀,善于射箭,是家传,更是他的天赋,即使是他的子孙或别人向他学射箭,也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李广不善言谈,很少说话,与他人相处,只喜欢在地上画出一排排军队,然后依次射箭,根据射中的行列的宽疏程度来罚酒。骑射,是李广人生中最擅长的事情。上了战场,射箭是他英勇作战的杀手锏;下了战场,射箭是他的放松娱乐活动。作战时,他面对步步逼近的敌军,甚至有时只有几十步,他都不会心慌。在敌人没有走进他的射程范围之内,他绝不放箭,只要他射出箭,敌人就会应声倒下。因此他带领军队,多次被困受辱,射杀猛兽,也常常被猛兽所伤。“李广射虎”的故事,更为李广的射箭技艺再添神奇。
有一次外出打猎中,李广远远望见草丛中有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便一箭射去。走过去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块石头,而箭头却深深地没入石头中。这就是成语“中石没镞”的典故,形容力量极大或技艺超凡。唐代边塞诗人卢纶更将这个故事写成了诗歌《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名将名篇以及让人震惊到不敢相信的箭法,至今读来,李广将军那嗖嗖的箭声仿佛在耳边回响。
李广从前在所驻守的各郡,一听说有老虎出没,就经常去射杀。在右北平时,有一次射虎,老虎跳跃起来,扑伤了李广,但他终究射死了这只老虎。
石建去世后,武帝任命李广为郎中令。武帝元朔六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发攻打匈奴。在这一次战役中,有多位将军因斩杀敌人达到规定的标准,凭战功封侯。而李广出师不利,军功不够。
三年后,李广以郎中令的身份带领四千名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张骞带领一万名骑兵和李广一同出征,他们兵分两路。李广才前进了几百里左右,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名骑兵包围了李广。敌众我寡,士兵们都很恐慌,李广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先入敌阵探查敌情。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冲入敌阵,直贯匈奴的重围,抄出敌人的两翼而回。回来后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士兵们听了才安定下来。
李广布下圆形阵势,面向敌军。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军将士死伤过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广命令士兵持满弓,引而不发,他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一连射杀好几个,匈奴军队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将士们都面无人色,只有李广神态自若,从容地整顿好军队,鼓励将士们英勇杀敌。将士们受到鼓舞,都非常敬佩李广的勇气。
第二天,李广又奋力作战,张骞的军队也赶到了,匈奴看形势不利,终于解除包围离去。李广率领的汉军已筋疲力尽,不能再继续追击。此战,李广率领的汉军损失极大,撤军返回。按照军法,博望侯张骞行军迟缓,延误期限,应当处死,张骞花钱赎罪,被贬为平民。李广杀敌甚多,但自己的损失也很大,功过相抵,没有得到封赏。
虽然李广的个人能力超群绝伦,他作为将领的能力和人品也是无懈可击,却总是运气不佳,总是在战场上碰到不利的情况,难道“李广难封”是一个魔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