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陈轸之论(下)

楚王熊槐听到陈轸的话,一时间也是眉头紧锁。

陈轸方才所说的,可谓正中他的下怀,亦或者说,这正是他所担忧的!

正如陈轸所说,别看他已经为灭越一事做了这么久的准备,大司马更是亲自到越国勾连势力,引得越国国势动荡。

可要说他会认为此次灭越必然能够成功,那就有些自欺欺人了。

绝灭一国谈何容易,君不见燕国之事乎?

子之之乱比之如今越国之乱如何?

燕王哙比之越王无疆如何?

彼时齐国比之如今楚国又如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当时燕国之乱,燕君之昏庸,面对堪称当世霸主的齐国,尚且未能荡其国、绝其祀,最后引得秦、赵两国纷纷来援,灭燕一事也是无疾而终。

换成刚刚经历大败,实力远远不如齐国的楚国,真的能够攻灭越国吗?

想到这里,楚王熊槐更是心底一沉,面色阴沉,连跪坐于其身旁服侍的美人郑袖也是不由地收起了调笑的心情。

眼见如此情况,郑袖轻轻摇了摇楚王的手臂,引得楚王注意后便示意他看向陈轸。

楚王这才发觉陈轸依然镇定如恒,也便明白了郑袖的意思,故而面色才稍缓,坐直身子对着陈轸沉声说道:“爱卿既知如此,胸中想必已有良策了?”

面对楚王并不算客气的问话,只见陈轸恭敬揖礼,接着说到:“依臣之见,此战不打则已,一旦开打,则必不可久拖。”

“故战未启,必先绝秦患,防其掣肘!”

楚王闻言忙追问道:“计将安出?”

只见陈轸娓娓道来:“臣听闻,韩相公仲侈曾遣使魏国,晓以利害,以求魏国出兵相救,却未能如愿,大王可知?”

“确有此事。”楚王回应道。

“呵呵!”却听陈轸轻笑两声,面露嘲弄的说道:“梁惠王称雄一世,何等英雄,岂料嗣君卑陋若斯!”

听到陈轸对当今魏王嘲讽的话,殿中的凝滞的气氛,一时间也是松动了些。

隐约传来的些许嗤笑,表明众人中也有人曾听闻过有关这位君主的趣闻。

这也难过,毕竟不是谁都有幸能被人评价为「望之不似人君」的。

就在朝臣们想听听陈轸还会说这位魏王些什么的时候,却见他话锋一转。

“不过大王,魏王虽负非君之相,然魏国称霸中原数十年,朝中岂会没有一二庙算之士?又岂会不懂唇亡齿寒之理?”

“寡人亦有此虑”,听着陈轸的话,楚王也是点了点头,接着露出思索的神色,问道:“那依卿之见,此事却是为何?”

“无他,唯利尔!”陈轸干脆的说到:“魏王毅然不顾韩魏唇齿之依,拒不发兵,必是秦国许以重饵,否则断不至如此!”

“何利?”楚王追问。

“无他,唯武遂尔!”陈轸肯定的说道。

“哦,卿竟如此笃定?”楚王有些疑惑的问道。

“大王有所不知,此城位居大河北岸,扼守「轵关陉」,可谓韩魏之咽喉。”说着便向楚王解释起了武遂邑的重要性。(详见七十一章)

“唔,若当真如卿所言,秦国若以武遂相诱,魏国能够同意便也不难理解了!”楚王听罢也是咂了咂舌头,了然的说道。

“然大王,魏国此举,何异于与虎谋皮!”听到魏王说的话,陈轸当即说道:“秦国诡诈,素来无信,盟则刳肝沥胆,无有不应;践则食言而肥,百般推诿,列国皆深受其害,还望大王明鉴!”

对于楚王的想法,陈轸可谓是洞若观火,甚至可以说是深恶痛绝。

“咳咳,陈卿所言寡人自是清楚,请勿复言!”

听着陈轸的话,楚王一时间也是有些尴尬,毕竟陈轸所说的「列国」,这其中可就包括了他的。

眼见陈轸旧事重提,还是自己的糗事,楚王也是感觉面上无光,微微有些恼怒。

“是,大王!”陈轸应诺,接着继续方才的话题:“正如臣所言,武遂邑乃魏国之咽喉,当初虽然许诺给魏国,可一旦武遂邑落入秦国手中,秦国又岂会轻易放弃。”

“秦国,贪婪成性,世所共知。”

“当今秦王嬴荡,闻听此人勇力绝人,常与勇士角力,似此辈者,多恣意妄行,刚愎自用之徒。”

“今秦强而魏弱,结果如何,可谓不问自知。”

“臣敢断言,往后两国必起纷争!”

说道这,陈轸双目泛起精光,“届时魏国自知不敌,必然反复,重新联合韩国,共抗秦国,韩国为夺回宜阳必然同意联合!”

“大王可遣使两国,约定出兵牵制秦军,两国必不会反对。”

“如此,则秦国之危自解!”

说着陈轸甩了甩衣袖,气度自信而淡然。

“等战事起,先以大司马所结越人为内应,煽动越人动乱,使越国疲于奔命;再以小股精锐,偷袭越国沿江据点,疏通河道;最后大王再遣一上将,率倾国之兵,顺江而下,直抵江东,兵临吴城之下。”

“人言道:‘蛇无头不行’”陈轸眼中闪过寒光:“大王宜破其国都,毁其宗祀,戮其国主,以雷霆之势,绝越人反抗之心!”

“而后再以重利诱其大族来降,则大局可定。”

“余者或远遁山林,或苟延残喘,往后徐徐图之便可,皆不足虑也!”

“如此,我大楚既除腹背受敌之祸患,又得江东膏沃之地以养万民,更扬国威于海内,此大王之福,楚国之福也!”说罢陈轸深深揖礼。

“好!”

陈轸话音刚落,便听阶上传来一声赞贺。

“哈哈,说的好啊!”

便见楚王大笑着站起了身子,头上的冕旒晃动间发出清脆的响动,接着走下阶来,扶起陈轸,一边拍手一边赞道:“爱卿深谋远虑、庙算周详,此战有爱卿筹策,区区越国,不足挂齿!”

“来人,传孤旨意,上大夫陈轸,智虑深沉,献策有功,赐爵执帛!①”

说罢也不待朝中一众大臣反对,便拉着陈轸的手,径直往后殿走去,边走边说道:“今日朝议便到此,孤还有些疑问要与陈卿详谈,诸卿且退朝吧!”

留在殿中的大臣,望着二人缓缓步入后殿,也是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最后还是景鲤发言,才令众人向殿外走去。

此时却见中大夫上官尚悄悄看向台上未走的郑袖,见到郑袖轻笑着点头,这才满意的随众人退去。

-----------------

①:由于战国时期各国爵位多有不同,为了便于理解,往后除秦国外,其他各国爵位统一为:下士、中士、上士、下大夫、中大夫、上大夫、下卿(客卿)、亚卿(执帛)、上卿(执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