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文化艺术卷)
- 龚刚主编
- 4265字
- 2025-02-22 18:10:41
论相对关系中的澳门文化定位
黄坤尧[1]
澳门是一块充满“异色”的小地方。所谓“异色”云云,可以指异国风情,也可以指文化景观,她有一套不同于中国本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澳门虽是天朝土地,可是由于长期受到葡萄牙人的管治,东西文化,严格来说该是中葡文化,就在这里碰撞和交汇,在彼此排斥之中又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但衣食住行、伦常日用可以协调,甚至连血统语言、风俗礼仪也可以包容,以至于有一种亦中亦葡、不中不葡的感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形成了举世独有的文化氛围。例如澳门有许多葡国菜馆,标榜所谓“葡国菜”,其实它们所卖的很多都不是地道的葡国菜式,而是以葡菜为本,粤菜为用,甚至掺用了东非、印度、马来亚等地的烹调技法,形成了变种杂种的菜式,理应正名为“澳门菜”才对。在过去的450多年以来,广东人与葡萄牙人以及一些亚、非族裔的人士生活在这块小土地上,唇齿相依,在逃避战乱时有一块容身的净土,在王化之外有一片乌托邦的桃源,尤其是不同朝代的落难王孙、异见分子,澳门往往都给予他们一个喘息的机会,亡命天涯,徐图后计。基于民族情感及利益争夺,华洋之间的大小冲突时有发生,但澳葡政府最终在理性的安排下移交了政权,澳门结束了异族管治,重归祖国怀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然后澳门以中国特别行政区的身份重新出发,建设未来,自然也符合大多数澳门人的期望。
现在是千禧世纪的开端,而澳门特区政府也成立了一年多了,千头万绪,百废俱兴,政府方面自然会有一整套的治澳理念及施政方针,例如治安就已经明显地改进多了,这使得整个社会逐渐走上轨道。不过,在文化建设方面,政府方面固然可以稍作主导,但在很多具体的走向或细节的施行方面,那必然要落实到民间的参与,发挥群体的作用,才能显出意义。“文化”的定义很多,通常是指一大群人在特定时空里全部生活的实体表现,包括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三个层次。换句话说,文化也就是无所不包的。所以我们认为大中华的文化总有至善至美、博大精深,但让人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小澳门的文化,其实也让人有光怪陆离、眼花缭乱之感。我们要是有机会在空中乘坐直升机绕一两个圈圈,鸟瞰澳门;或是站在高高的旅游塔上俯视山河大地,一气苍茫,可能几分钟就看完了。不过,当我们返回陆地的时候,走入松山之中,人也就渐渐变得渺小了,放眼四顾,也还是有仿苏句的“不识松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叹。我不是研究澳门文化的专家,对很多方方面面的细节、具体的问题又缺乏专业的认识,一说就错,也谈不上广度深度,因此,现在我打算只就几组相对的概念,谈谈我对澳门文化定位的一些基本看法,说的不一定对,请大家指教。
一 边缘与中心的关系
自古以来,澳门就是华南沿岸僻远宁静的小渔村,与全国的政治中心距离很远,翻山越岭,交通费时,以前海上又无出路,所以澳门几乎沦为化外之地,不起作用。1553年以后,葡萄牙人逐步强占了澳门,其实也是看上了澳门,不但把它用作中西贸易的交流中心,同时更使它成了中西文明的接轨之地,澳门也就慢慢登上了世界舞台,广为人知。澳门政府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当然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也就是边缘与中心的关系。在禹贡舆图之内,中央派员治澳,理所当然,就是把澳门拼入广东、珠海的版图之内,也还是珠还璧合、顺理成章之事。然则中央为什么要成立特区呢?政治的考虑固然重要,但澳门能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实在有限。那么,退一步思考,澳门所能表现的可能就只有独特的文化异色了,试问全中国当中有哪一个县市与澳门的情况相仿佛呢?答案是没有。即使要复制也复制不来。因此,无论好坏,“维持现状”是聪明的做法,以后的变化就端看时间来决定了。其实这也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后所悟出的最宝贵的经验教训。文化,尤其是饱受屈辱、血泪斑驳的文化,一时冲动地摧之毁之十分容易,但破坏之后,可能永远就不能恢复过来了。内地的旅游城市充斥了仿古建筑、假古董,很多古建筑是后来重建的,灵魂已失,只能给人空洞的感觉,我们也再也无缘进入历史的时空之中。香港寸土寸金,由于有些人急功近利,很多旧建筑都让路给城市建设了,美利楼整幢搬到赤柱重建,长在不相属的土地上,看起来只有一副怪样子,令人啼笑皆非。
“边缘”在古代文化的概念中可能带有贬义,相对于中原世家大族的礼乐衣冠来说,边缘往往就是落后的象征了。但是现在四海通航,海洋带给人广泛的商机,加之以人物往还,边缘有时反成了两个文化最频繁的交接点。因此,澳门最值得珍视的就是这个“边缘”的身份。在中国的边缘,相对来说也就增加了与外国的交接机会了。澳门的“门”本来就有国门的意味,内外交通的必经之地,而这也就是“门”的价值所在了。此外,现代社会的本土化思维正在不断地扩散,从而创造了一个一个的地区文化的中心,我们所站之处都有东南西北,原来我就是中心。这是后现代思维中最吊诡的语言。《四十二章经》一书说:“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佛经以食蜜为喻,所谓“中边”自然也就是指的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一体皆甜,无分彼此,引申来说就是一种思想理念,顾全大局。不过,澳门虽然具有中国特区的身份,但在全国的政治地理上却处于边缘位置,南北暌隔,文化的依存并不明显,反之,澳门在世界的文化格局中,却可以不断地创新自我形象,构建本土的文化品位。在中华文化的泥土上,开出了异色之花。
二 “小国寡民”与省、港的经济互动
澳门面积有23.5平方公里,人口约45万,加上特区的身份,基本上具备了《老子》所说“小国”的条件。《老子》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说的是一个返璞归真的原始世界,相对于今天的科学文明来说,这一观点自然不切实际,更有点乌托邦的意味,只能说是宣扬一些原则理念而已。必须指出,《老子》书中所谓“小国”,指的是城邦而言,中央政权辖下的小诸侯国;例如古书所说的“中国”,很多时候就是“国中”,即京师,不同于指称我们现在的国家。21世纪是电脑科技的时代,文明日进,老子逃避文明的主张绝不可行,但甘食美服、安居乐俗之说却是施政者普遍的认知和理念,值得借鉴。澳门只是一小块地方,具备了“小国寡民”的政治模式,为政宜清简无为,不必扰民。此外,澳门还要面对省、港的经济互动,有竞争,有合作。《孟子·梁惠王下》论交邻国之道云:“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所以,澳门得首先认识自我“小国”的特点,面对周围两个经济强邻,以小事大,谦卑自持,畏天之威,常存戒心。澳门产业绝对不必争夺什么“第一”之类的虚衔,徒然消耗实力;反而应有绝地求生的勇气,或依赖广东省、港的设施,或在广东省、港的夹缝中挺进,针对省、港所缺乏的项目,避重就轻,充分发展,建立坚实的品牌形象。这样做并不是故意贬低自己的志气,而是充分地认识环境的局限,发挥所长。否则大家恶性竞争,在汰弱留强的战事中,澳门与香港相比强弱悬殊,易招失败。例如开发大西北是近期热门的经济话题,以目前澳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论,可能力有不逮。澳门东望香港,北倚广州,它们二者都是经济先进地区,竞争激烈,也没有多少可供澳门发展的空间。可是澳门西部还有一块很大的土地,以澳门的自然环境而论,其实是最宜西进的,近者如横琴,远者如斗门、台山,都足以供澳门大展拳脚,开拓腹地,或是建设后园,发展旅游,同声同气,相互依存。
三 静态的花园城市映照动感之都
澳门是静态的花园城市,洋溢着浓烈的南欧风情,加上多元化的华洋宗教节日,祥云瑞霭,诸仙云集,而这就是澳门最迷人的地方了。澳门的人口长期以来都保持着比较稳定的数字,有人来澳,有人离境,很多都是匆匆的过客,各奔前程,彼此都在努力地寻找机会而已。在流动的人口中,人们从表面上看不出任何的波澜,其实每天都在换防,泛起一丝丝的涟漪,所以终能保持水面的平衡。在这个宁静的花园城市里,“博彩业”一枝独秀,乃是历史的恩赐,同时它也给澳门政府缴纳了大量的税收,积非成是,要禁也禁不了。博彩业并不需要太多的宣传和口号,所谓“小赌怡情”,说是说了,但却要看一个人临场的自制能力了。此外,澳门缺乏土地,过去只能不断地移海填陆,与海争地,膨胀几近一倍。其实环保和教育乃是新时代最值得投资的项目,足以改善现有的土地资源及人口素质,保存珍贵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这也是对子孙负责任的表现。报载中国将于2003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多项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澳门的历史建筑有妈阁庙、圣老楞佐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何东图书馆大楼、玫瑰堂、大三巴、哪吒庙及大炮台等,保护文物,面向世界,自然更使澳门面目一新了。
香港特区政府有太多的口号和噪音,什么“动感之都”、“飞龙在天”等等,层出不穷,以期振奋人心,其实为政者只宜少说多做,落实执行,说多错多,尤忌大言。澳门政府说的不多,似乎更有持重的感觉。其实香港与澳门动静相配,隔着珠江口岸遥遥相望,说不定也是另一种的天作之合。
四 结论
在这篇小文里,我乃是以三组相对的观念,指出澳门文化定位的重点所在。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自我认知的能力,量力而行,不必期望过高,也不必夸张造势,自欺欺人。同时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陈义太高,失败的机会亦高,澳门千万不能重蹈其覆辙。因此,我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指出澳门的文化定位不妨采用一些后现代的观点,重边缘而远中心,居小国而弃大邦,守静态而制动感。在地缘上,澳门乃是岭南文化的延续,与中原的华夏文明距离很远,自古以来就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化外状态,因此政治上的中央不一定就等同于文化上的中心。此外澳门文化更混入了太多葡萄牙的基因成分,暂时以混血儿的身份出现,自有她美丽动人的一面,自然也不必急于奢求恢复纯种的中华文化身份。同时,澳门既有特区的身份,换句话说也就暂时具有“小国”的资格,文化建设必须在有限的时空里自我完善,脱胎换骨,气象一新;如果脱离现实地去搬另一套文化进来,阴阳怪气,劣于抄袭,更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了。大中华文化全国滔滔皆是,多一个澳门又有什么作用呢?至于澳门与香港的比较,不妨从静态的园林小镇着眼,映衬东方的动感之都,从而凸显澳门城市特有的华洋韵味及艺术气质。
(原载余三定主编《云梦学刊》,岳阳,湖南理工学院,第24卷,2003年第1期)
[1]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