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寒药应用体悟
凡具有热性、温性,能祛除寒邪的药物为祛寒药。本类药功效为温中散寒,回阳消阴,温肾助阳。主治脾胃虚寒、脾阳不振的呕吐下利、脘腹冷痛及疝气等,具有温中散寒之功,亦治肾阳不足的腰膝冷痛、水肿、滑精、阳痿、早泄,具有温肾助阳之功。凡有阴虚火旺及各类热性病患者忌用。
附子
【性味】
辛、甘,大热。
【归经】
心、肾、脾经。
【功效】
通行十二经,温补命门之火,温中止痛,回阳救逆。
【主治】
1.真阳虚脱之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阴盛阳亡(休克、心力衰竭)。
2.命门火衰、脾阳不振之呕吐冷清、时有畏寒、腹部冷痛,阳虚水肿(阴水),下肢不温,腰痛阳痿。
3.寒凝经络、寒湿痹证之关节痛、形寒肢冷。
【常用量】
3~9g。
【按】
1.附子有熟附子、生附子、黑附子、炮附子等名称,本药辛性大热,气味雄烈,毒性强,但能行十二经脉。引血药入血,引发散药开腠理。
2.附子是乌头的侧根,毒性小于乌头,但作用上,乌头善于逐风寒湿之邪,附子善于壮命门之火,以温肾散寒,用途广泛。
3.小量用附子可以兴奋迷走神经,有强心作用。
4.本药的毒性 附子中毒主要由于其含有乌头碱,该物质能兴奋迷走神经,并且对周围神经有损害。附子中毒症状以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舌及四肢麻木,全身紧束感等,乌头碱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可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进而引起心律失常,损害心肌。如发生中毒反应,西药可用阿托品等,中药可用甘草60g,绿豆120g煎汤服,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对症治疗。
5.用附子主要是控制毒性为主。首先要通过炮制后去毒,如煎药时要先煎1小时以上。
6.需区分黑附子与白附子,黑附子为制附子,可以壮命门之火,回阳救逆;白附子是另一种植物独角莲的块茎(天南星科),其作用为祛风化痰、镇痉。二药均有毒性。
7.附子反半夏、瓜蒌、白及、白蔹、贝母。实证忌用。
肉桂
【性味】
辛、甘,大热,有小毒。
【归经】
肾、脾、心、肝经。
【功效】
温补肾阳,散寒止痛,消水肿。
【主治】
1.脾肾阳虚引起的四肢冷,脘腹冷痛,腹水、腹泻,阳痿、早泄。
2.气滞血寒之闭经、痛经。
3.肾不纳气之气喘、咳逆。
4.寒凝血脉而引起的寒性疮疡。
【常用量】
1.5~4.5g。
【按】
1.肉桂与附子经常相须而用。附子主以回阳,肉桂主以温中、引火归原。
2.肉桂能使人汗出,故大汗亡阳时用附子以回阳,不用肉桂。
3.桂枝是以味薄上引,发散治表证;肉桂气味厚,入于下焦以温里,且本品有扩张血管作用。
吴茱萸
【性味】
辛、苦,大热,有小毒。
【归经】
肝、脾、胃经。
【功效】
温中散寒,开郁止呕,止痛,杀虫。
【主治】
1.治疗寒性胃痛、腹痛、疝痛。
2.治疗里寒引起的呕吐、胁下痛、呕吐酸水、久痢。
3.治疗肠虫病。
【常用量】
1.5~4.5g。
【按】
1.吴茱萸是肝经之主药,能温散肝经之寒,舒肝之气,和中止呕。散寒燥湿以助脾胃之阳气。与补骨脂、肉豆蔻配伍治疗久泻、五更泻;与生姜、人参、大枣配伍治疗肝寒犯胃的呕吐;与黄连同用,为左金丸,治疗肝火上逆、湿热内蕴之胁痛、痞满、嘈杂、吐酸。
2.吴茱萸制酸,生姜治呕吐清水,黄连治胃中湿热吐苦水。
3.本药过量可引起视力障碍,且有收缩子宫的作用。
干姜
【性味】
辛,大热。
【归经】
脾、胃、心、肺经。
【功效】
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主治】
1.腹泻、四肢冷、汗出、脉微欲绝。
2.寒饮伏肺之痰喘、痰液稀白。
3.久泻、久痢、完谷不化。
【常用量】
1.5~9g。
【按】
本药多与附子配伍,以治脾肾阳衰,附子偏温肾,干姜偏温脾。
小茴香
【性味】
辛,温。
【归经】
肝、肾、脾、胃经。
【功效】
祛寒理气止痛,开胃。
【主治】
1.厥阴寒邪之寒疝、少腹痛,睾丸偏坠肿痛,白带。
2.脾肾虚寒之脘腹痛、胀闷,不思饮食或呕吐。
【常用量】
3~6g。
【按】
1.热病忌用。
2.茴香分大茴香、小茴香两种,大茴香即八角茴香,多为食用调料,用以祛腥气。小茴香入药,温下焦,与橘核、荔枝核配用治疝。小茴香亦可配伍他药治疗鞘膜积液。
艾叶
【性味】
辛、苦,温。
【归经】
肝、脾、肾经。
【功效】
温经止血,散寒除湿。
【主治】
1.胞宫虚寒之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下血、胎动不安、白带等。
2.寒湿在表的湿疹、皮肤瘙痒,可以外用。
【常用量】
3~6g。
【按】
1.凡治出血症应炒炭用。
2.艾叶温香,可暖气血,温经络,故是艾灸之药料。
3.艾叶与四物、阿胶同用,治疗下焦虚寒出血;艾叶与生地黄、侧柏叶、荷叶同用凉血清热,治疗吐血、衄血,作为反佐药时应少用。
祛寒药作用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