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跨国公司董事会资本对其国际化战略的影响
- 周常宝
- 2016字
- 2025-02-24 07:33:35
第一节 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我国企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很多国内企业建立国外子公司进行跨国经营。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而随着政府提出企业“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我国企业开始大规模地进行跨国经营。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1160亿美元。[1]而以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为代表的其他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也出现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一 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在过去的10多年,来自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激增,其中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规模增长迅速。如图1-1所示,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从2003年的455.00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4681.48亿美元;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从2003年的10.60%迅速增长到2014年的34.57%,已经成为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图1-1 2003~2014年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UNCTAD相应年份的World Investment Report整理。
同时,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近10年来,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出现了持续快速地增长。如图1-2所示,2003~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由28.5亿美元增至1160.0亿美元,实现了连续11年的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40.06%。虽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从图1-2 可以看出此下降趋势并没有延续,而是在2010年有所回升,2014年我国对外投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4.9%,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因此可以看出我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图1-2 2003~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各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整理。
从2013年开始,中国企业联合会每年公布我国跨国公司100强跨国指数,该指数主要是针对拥有国外资产、国外营业收入、国外员工的非金融企业,依据国外资产总额的大小排序产生。目前已经公布了2013~2015年我国跨国公司100强跨国指数。2015年,我国跨国公司100强入围门槛为26.67亿元,比2014年的21.00亿元提高了5.67亿元;国外员工共有75472人,跨国指数均值为13.66%,共拥有国外资产56334亿元,实现国外营业收入51771亿元。[2]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全世界跨国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跨国公司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然而,我国的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因治理机制薄弱而遭遇了诸多问题,如2004 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由于母公司监督不到位引起风险事件;2009 年上汽集团位于韩国的双龙汽车株式会社工会停工;2010年首钢集团秘鲁铁矿国外子公司发生停工事件。因此,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我国的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有效发挥董事会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 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理论研究背景
国际化战略是跨国公司CEO及其高管团队的重要决策之一。尽管国际化扩张能够带来进入新市场的机会,增加销售、降低成本和获得更大的收益(Kim,Hwang and Burgers,1993;Melin,1992)。然而,当在国外市场运营时,企业要面对来自外部的环境威胁(Caves,1996;Mitchell,Shaver and Yeung,1992),如汇率风险、市场效率问题、制度障碍和政治风险等(Lessard,1985)。由于存在这些威胁,当企业进行国际化扩张时,企业的决策者需要面临一系列更为复杂的挑战。
目前,关于企业国际化战略决策影响因素的文献主要关注薪酬(Carpenter and Sanders,2004)、企业规模、股权、CEO和高管团队特征(Herrmann and Datta,2005)以及董事会结构,包括董事会大小、董事会成员的职业特征、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等(Sanders and Carpenter,1998)。此外,学者们还分析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企业对外投资战略决策中所起的作用(Sanders and Carpenter,1998;Carpenter and Sanders,2004;Herrmann and Datta,2005)。然而,大多数的现有研究分析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的董事会如何影响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较少涉及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的董事会对其国际化战略的影响。
国际化能给企业带来增长的机会,使得企业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资源,能够长期盈利;同时,国际化也带来了生产成本增加和跨国经营的不确定性问题(George,Wiklund and Zahra,2005)。董事会参与企业国际化战略制定,因而董事会治理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国际化绩效。因此,作为一种企业跨边界的治理机制,董事会治理是企业治理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Conger,Lawler and Finegold,2001;Nicholson and Kiel,2004;Schmidt and Brauer,2006;Petrovic,2008)。现有研究认为董事会有三种职能:控制、服务/协作和资源提供(Johnson,Daily and Ellstrand,1996)。这些职能的每一个都需要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分析(Bennett and Robson,2004)。代理理论强调董事会的控制职能(Langevoort,2001;Sundaramurthy and Lewis,2003);管家理论强调董事会的服务职能(Davis,Schoorman and Donaldson,1997;Donaldson and Davis,1991);资源依赖理论将董事会视为提供资源和保护的一种方式(Goodstein,Gautam and Boeker,1994;Hillman,Cannella and Paetzold,2000;Kakabadse,Kouzmin and Korac-Kakabadse,2001;Pearce and Zahra,1991;Pfeffer and Salancik,1978)。学者们基本上从以上三种视角探讨董事会治理的有效性问题。然而,目前有关跨国公司董事会治理有效性问题的探讨,大多以发达经济体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而有关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董事会治理有效性的研究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