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寄宿
盛长旺 马国柱
8月12日,固原县国税局回族女干部丁晓莲的家里笑声阵阵,喜色融融,6名大中专学生围坐在丁晓莲身边,吃着西瓜,争先恐后地谈论着自己在大中专院校里的趣闻,俨然一家人。
这6位大中专学生既不是丁晓莲的亲戚,也不是她的同事,而是受过她资助的贫困山区的青年,他们是利用暑假特意赶回来看望丁晓莲的。
身为税务干部的丁晓莲有一副好心肠,她有两个孩子,全家三口人仅靠她每月500余元的工资生活,日子过得并不富裕。然而,当她看到固原连续几年大旱,许多乡下的学生到城里上学,由于家境贫困,吃住开销大,被迫失学的情景后,便打定主意为贫困的山里娃求学尽一些微薄之力。1993年,她把家里的房子腾出一间半,让从乡下来城里求学的贫困学生住宿,不但不收一分钱房租,还替他们交水电费,买煤洗衣洗床单。学生有病,她给端水送药;学生断粮,她把自己的粮拿过去接济;学生经济拮据,她三元五元十元八元资助。远离父母的乡下孩子在她这里找到了母爱,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张永刚是最早住进丁晓莲家的贫困学生,今年7月已由西安铁路警察学校毕业分配到了银川铁路公安处固原公安段工作。这位虎虎生威的男子汉每每提起在丁姐家住宿念书的那段日子,总是那么动情:“1994年7月4日,离高考仅有3天,我忽然发起了高烧。本想硬撑着吃几片药了事,哪曾想下午几乎人事不知。恰逢此时,丁姐来看我们,她见我病得很重,不顾我的反对(当时我身无分文,怕看病花钱),便找来了架子车将我送到医院,直到5日下午我的病情才有所好转。6日,丁姐又拿了一些药给我,并亲手给我做了酸汤面。她说:‘娃娃,考学是一辈子的事,什么也别想,为父母争口气,咱们人穷志可别短啊!’我含着泪使劲点头,带着丁姐的嘱托轻装上阵,终于圆了祖辈望子成龙的梦。”
马秉云是专门从长春水电大学回来看望丁晓莲的。他流着泪说:“我欠丁姐的太多了。没考上大学丁姐照顾我,考上后丁姐还照顾我。临放暑假,我正为回家的路费犯愁。丁姐知道后,写信安慰我说:‘别急,丁姐再苦也不会让你受罪的。’随后,她寄来了300元钱。手里攥着丁姐的钱,家贫如洗的我哭了。”
回忆起高考那段时光,马秉云永远也无法忘记丁姐那善意的教诲。“有一次,我复习功课感到有些无聊,便用身上仅有的2元钱买了一副扑克牌,与同屋的人玩了起来。正好丁姐下班来看我们,见我们打扑克,她脸气得发白:‘看看你们这个样子,这么好的时光不抓紧学习,还能考上大学?’随后,她抓起扑克撕得粉碎。我心里不服:‘我们玩干你啥事!’早把丁姐照顾我们,免费让我们住宿的事忘到九霄云外。高考前,丁姐拿来了三斤红糖让我们早晨起来冲了喝,提提精神。那时,喝着那甜甜的糖水,我心里感到非常歉疚。”
在北京邮电大学就读的吕维民接过话茬说:“高考前一个月的一天晚上,同室的秦维斌忽然患急性阑尾炎,我们几个人把他送进医院,为钱的事犯难,谁知第二天一大早,丁姐便匆匆赶来看望,毫不犹豫地垫支了100元医疗费,并对我们说:‘眼下正是高考复习的关键时刻,你们的功课要紧,这里由我照顾。’就这样,在秦维斌住院期间,他家中未来一人,全是丁姐一人操心。秦维斌终于康复并顺利参加高考,考入宁夏建筑学校。”
王学文在丁晓莲家住时间最长。去年,他以三分之差落榜,经过一年复读,今年终于金榜题名。不善言辞的他激动地说:“三言两语难诉丁姐之恩。我家在固原县红庄乡陈沟村,是西海固最贫困的地方之一,连续几年干旱,颗粒无收,家中生活无法维持。高中未上完,父母忍痛让我辍学挣钱养家糊口,我不想放弃学业,可又没办法。我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时,遇见了好心的丁姐,她让我住在她家,安慰我说:‘这就是你的家,有困难就找丁姐,只要发奋学习一定会有出息的!’我记住了丁姐的话,无论酷暑寒冬,从不放松学习。丁姐待我像自家人,这几年报考的学费、回家的路费全是她给的。今生今世,我不会忘记丁姐的。”
丁晓莲的邻居马鹏恩不无感慨地说:“丁晓莲一家三口日子也过得紧,可她心眼实,愣是把几个山里娃当自己的孩子操心。曾有两位浙江生意人看上了她家的房子,找上门来以月租三百元,先交三年定金为条件求过她,她都没动心。丁晓莲把钱看得很淡,她是个好人。”
借住的学生时间长了心里过意不去,大家一合计想给丁晓莲少量的房租。她生气了:“丁姐要是爱钱,浙江人的钱难道不比你们的多?”
就这样,在丁晓莲慈母般的关心照顾下,借住的学生先后有10人考上大中专院校。除了前文已提到的几位大中专学生外,受丁晓莲资助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还有河北地质大学的马忠宏、固原师专的陈小军、宁夏警校的石万钢、固原卫校的班晓玲和马丛荟。谈起这些学生,丁晓莲很激动:“只要他们能成材,我苦点累点又算啥!”
如今丁晓莲的家里又住进了求学的贫困乡下孩子,丁姐对他们的关怀一如既往。
(刊发于1996年8月23日《宁夏日报》,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编辑赵英)
丁家小院有朵莲
赵英
丁晓莲的故事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被人们遗忘,而是历久弥新,越陈越香。她的事迹曾被改编成话剧《梅家小院》在全国巡演近300场,观众逾50万人次。2016年,她的事迹再度被编排成话剧《回族干娘》,在全国巡演。
丁晓莲是原固原县(现固原市原州区)税务局一名普通干部。1996年8月23日《宁夏日报·周末版》的一篇通讯《特殊的寄宿》,使她的事迹广为人知。
1996年8月,《中国税务报》驻宁记者站记者盛长旺、马国柱在彭阳县完成了一个采访任务,回银川途经固原县,在固原一中附近吃饭时,听有人谈起丁晓莲从1993年起用自家住房无偿帮助贫困生上学的故事,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俩来到丁晓莲家,看到小院里贫困学生一个个正在埋头苦读,很受感动。他们在固原县住下来,在丁晓莲家采访了一个星期。采访中,一群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贫困生前来看望丁晓莲,孩子们的肺腑之言、滚烫之情让盛长旺、马国柱夜不成寐,一气呵成写出了2000多字的通讯,一回到银川就送到宁夏日报周末编辑室。很快,此稿便在《宁夏日报·周末版》一版头条的位置刊发。
这是宁夏省级媒体首次刊发丁晓莲的事迹,事迹打动和感染了许多读者。中卫县一位署名“良心”的人给丁晓莲寄去1000元钱,银川市4位署名“党员”的人也寄去460元,支持她的助学之举。银川新华百货公司得知丁晓莲为资助贫困学生读书而借了很多外债,给她捐款1万元。
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也纷纷采访丁晓莲,她的动人故事走向全国。甘肃省定西县地税局干部袁军,上世纪70年代因为家里贫困,曾经每天背着二两红薯面馍馍上学苦读,他从电波里听到丁家小院的故事时,不禁泪流满面,特意把一首《姐姐,我不再孤独》的小诗赠给了丁晓莲。诗中写道:“我曾寻觅搏击人生的支点/有谁知道/在不远的固原/在和我一样贫瘠的旱塬/有朵莲/高过我仰望的视线/滋润我每个清晨每个傍晚”。
丁晓莲无私奉献、扶困助学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国家税务总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分别做出了向丁晓莲学习的决定。
“任何东西都是越分越少,但唯有爱心是越分越多。”丁晓莲从1993年开始,直到2009年城市改造房屋拆迁,她家的小院一直是贫困学生无偿居住的家。在她的无私关怀和帮助下,先后有500多名学生在这里圆了升学梦。
有人可能会问:盛长旺、马国柱在丁晓莲家采访了一周之久,但似乎只报道了最后一天也就是8月12日6位大中专学生暑假看望丁晓莲的情况。这正是两位作者的高明之处。新闻采访一定要非常扎实,但新闻素材一定不能面面俱到地全用上,否则就可能成为“流水账”。
选择8月12日这一天来写,是因为6位大中专学生来得很集中,故事当然也很集中,可以从不同学生的不同感受中展现丁晓莲不同的感人侧面。还因为这6人都已考上了大中专院校,他们的苦读和丁晓莲的苦心都有了圆满的回报,可以更好地激励其他学生苦读。还因为这样写起来容易,在起承转合上不用费尽周章,只需听到什么写什么就行,此时在孩子们的真情表白面前,作者的描写、议论、抒情等技巧都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