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质时期闽台相连
一 华夏古陆
1924年,在北京大学授课的德裔美籍地质学教授葛利普提出华夏古陆的假说,按照这个假说,先寒武纪以来,台湾和华南以及台湾海峡均为华夏古陆的一部分。[6]1953年,从在台湾发现的最古老的先第三纪大南澳片岩中的变质杂岩中,发现二叠纪的虫筳科和珊瑚化石,正是250万年前的遗迹。现代研究认为,古陆的界限西界为武夷山脉西麓,东界是台湾花东纵谷,古陆向东和向西没入海中。[7]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东亚大陆外缘都有断离沉溺的古陆,自堪察加半岛至日本、琉球、台湾、南海在中生代都在古陆的疆域内,也就是古陆的东界。[8]陈培源先生认为,台湾居欧亚大陆板块的东缘,也是华夏古陆离断的一部分。华夏古陆成形于太古代,在中—晚元古代已有矽质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的沉积。在台湾邻接海域的各陆缘海的基盘中,已经在多处发现有先寒武纪地层的存在,由日本、台湾、南海以至菲律宾西南部岛群的东亚陆缘地带,可以认为是华夏古陆的东界。在台湾海域地下的白垩纪至古近纪的地层多属湖相沉积或浅水相沉积,所以在那个时代,海域和大陆应该是相连的。[9]
二 台湾岛的地质成因
台湾地质构造属西太平洋新生代造山带。大约300万年前,向西推移的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直接碰撞,在碰撞的缝合带两侧分别挤出陡峭的海岸山脉和高耸的中央山系;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剧烈冲撞,造成了台湾岛区域上新世—更新世的剧烈地壳运动(台湾学界称蓬莱运动),使台湾沉于海底的前新生代基盘岩石连同沉积在基盘岩石上的新生界岩层被挤压、拱出海面并不断上升成台湾山系,岩层广泛变质,形成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复杂褶皱和逆冲断层。全岛由四条主要断层线分成六个构造区:西北麓山带与台地及临海平原构造区,西南麓山带与嘉南海岸平原构造区,雪山山脉构造区,脊梁山脉西坡板岩构造区,脊梁山脉东斜面片岩与变质杂岩构造区,海岸山脉构造区。由于属地球上最年轻的构造带,因而地壳很不稳定,地震十分频繁。
约200万年前又发生一系列火山活动,形成北部的火山群和从基隆屿至钓鱼岛列岛的火山岛链。随着强烈的流水侵蚀、砂砾堆积和地壳的持续上升,形成了山地周边,特别是西部的丘陵、台地和平原。连同早先形成的东南部岛屿及澎湖熔岩岛群,构成现在台湾岛群的基本面貌。所以,台湾岛主体是300万年来才逐步形成的地球上最年轻的岛群之一,因而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岛上有42条活动断层,百年来发生破坏性地震近百次,其中7级以上大地震22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2次,造成严重破坏,对地理环境也有很大影响。
三 更新世几度分合
第四纪更新世时期,闽台由于海进海退的过程,曾经几度分合,这从地质考古的岩层、化石、花粉、土壤等证据可以看出。
第四纪的早更新世早期大约相当于200万至100万年前。这时期的地质岩层代表是通霄层,它包括由砂岩和泥岩构成的浅海相和濒海相,台湾的丰原、宝山、大溪、新化、关庙等地的通霄层中含有中国犀牛、东方剑齿象、野牛、象、古鹿等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同时期的花粉化石说明这是一些适应寒冷气候的植物群体,同样证明这是一个大海退时期。当时的大海退使西北台湾以及台湾西南的海湾与大陆相连,就是第四纪时期台湾最古老的大陆时代。第四纪早更新世后期约相当100万至55万年前,以火山淡水性砾石层为代表,淡水性砾石层是大海退时期大雨期的堆积物。那时候,造山循环达到最剧烈阶段,阿里山脉和台东山脉的褶皱、冲上和逆掩即在这个造山时期形成。
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约距今45万至38万年前。那时期气候寒冷干燥,林口台地、店子湖台地、湖口台地、大肚台地、八封山台地这些台地的最高位红土台地面就是这时形成的,从这些台地面可以看出经过了长期的风化剥蚀,其中的红土和砾石层大量出露地表,这表明这一时期,海水完全退出了台湾海峡,台湾与大陆连成一体。
接下来的中更新世前期距今38万至24万年前,台湾垦丁国家公园的龟子角、小琉球等地的珊瑚礁就是由这一时期的大规模海进形成的,这些珊瑚礁海拔高达160到250米,这说明海平面至少上升到现在海拔的160~250米之上,海进规模相当巨大。这次海进之后,发生了间歇性的隆起运动,台湾海峡就浸入海底,台湾在此时期与大陆分离。
到了中更新世后期,距今24万至15万年前,这时期的地质样本以丰原的上分阶地、公墓坪台地为代表,地质考古表明,这个时期台地已没入今台湾海峡海面下,当这时期以后海退时,台湾又进入一个与大陆相连的时期。
晚更新世前期距今15万至5万年前,以鹅蛮鼻隆起珊瑚礁、高雄鼓山的珊瑚石灰岩为代表。这些珊瑚礁面海拔高达50~100米,说明这一时期,在温暖的气候背景下,发生又一次的大规模海进过程,台湾此时又同大陆分离了。
到晚更新世后期,距今5万至1万年,以丰原新社阶地群的台地红土层为代表。这是一次全球性的冰期,日月潭底花粉显示这时的植物种群是以台湾铁杉、台湾云杉、台湾冷杉为主的种群,这些是属于生长在极寒冷气候的北极的植物种群,说明当时气温比现在低了8.3℃~10.8℃,在极冷的气候中,海平面降低100米以上,台湾又进入一个与大陆相连时期。
所以,从地质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在第四纪更新世时期,台湾经过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在距今200万年到距今1万年的时间里,由于地质运动,海平面的升降,与大陆几度分合。在台湾的几个大陆时期中,大陆的植物、动物等种群不断迁台,使得台湾有着与大陆,特别是与福建相近的生态环境基础,这也为大陆,特别是福建移民在台湾的生存发展,创造了一个与大陆相近的自然地理和生物环境,这也就是闽台文化渊源的地理背景。
四 海峡陆桥
(一)闽—台洼地
当华夏古陆沉积到海底,在现在台湾海峡的位置,在漫长的地质时期沉积了大量的海相沉积物,逐步形成台湾海峡原始的地质形态。随着喜马拉雅山运动,台湾岛以及台湾海峡都向上隆起抬高。
现在的台湾东部断层海岸直接濒临浩瀚的太平洋,岸外30公里已经是4000米以上深渊;而西岸台湾海峡平均水深仅60米左右,最浅处仅20米上下。前文已经论述,在第四纪时期,台湾海峡几度出露海面,和台湾岛一起,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据地质测算,最近一次与台湾海峡区域有关的冰期低海面时期,大约开始于距今2.5万年前,结束于距今6000年到7000年,整个时期有15000~16000年,这段时间内的台湾海峡,成为一个巨大的洼地,被称为闽—台洼地。这时,东海大陆架和华北平原连成一体。
这时期,台湾海峡的区域里,气候干燥寒冷,雨量稀少,河川径流量很小,沙漠化严重。
海平面下降,海峡出露为陆桥,冬季的时候雨水稀少、河床干涸,这为早期大陆,特别是福建的古人类向台湾、澎湖列岛迁移创造了地理上的条件。这时期,台湾海峡由于深厚海相沉积物,土壤肥沃,十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这里是一片丰美的草地和茂盛的森林。大陆上的鹿、山羊、牛都有机会来到这里生息繁衍。这时期的森林一般分布在洼地河流的两侧,外围是宽阔而平缓的草地。
闽—台洼地上,海峡两岸的河流汇聚于中央最低的洼处。当时的闽江就汇入洼地中央,然后向南流动,在海峡南部出口入海。海峡东岸多条河川的冲积扇连成一片冲积平原,最后形成一个冲积三角洲,由台湾山区带来的泥沙就沉积在这片三角洲中,而沉积了泥沙后的河水,同样汇入了在洼地中央的闽江古河道,形成了海峡中央一条从闽江口向海峡南出口的完整水系,从澎湖以南流入东南海域。所以,这时候的闽—台洼地,实际上是一片河谷冲积平原,其东为台西冲积平原,其西为现在的福建沿海丘陵和向前延伸的冲积扇,同时,这时期的九龙江也向东南方向流动,流入台湾海峡东南部大陆架外缘的深海区。[10]
(二)远古化石透露的消息
此时的台湾海峡是一个土壤肥沃、景观多样化的生境。而且持续上万年的时间,形成一个长期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群多样化。目前,大量的台湾海峡区域的古动物和古人类化石标本是由两岸渔民打捞上来的。澎湖、鹿港、泉州和东山的沿海渔民在渔业生产活动中从台湾海峡海域打捞出大量的化石标本。这中间有许多现在已经灭绝的古动物的化石,比如古齿象、猛犸象、水鹿、杨氏水牛、大连马、野生四不像等。甚至有从北方寒冷区域长途跋涉而来的野马,由于气候变冷,逐步南迁来到这个区域。在打捞上来的动物残骸中,最多的是象、熊、水牛、狼、鹿等,这些都是陆生的动物,并且有些还有被砍伤的痕迹,表明跟随着这些陆生动物向海峡区域的迁徙,古人类也曾经在这里活动。[11]
1998年,从泉州祥芝镇以东的海峡中,打捞上来一件比较完整的人类右肱骨化石,据研究,应当属于晚期智人的化石。还有一件带有40多处人类砍刮痕迹的动物骨骼化石,据研究这些砍刮痕迹是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造成的。另外还有一件骨器,据研究是一种用来砍劈的工具。这些考古发现,为台湾海峡在闽—台洼地时期的原始人类生活研究以及早期人类从大陆迁台的研究提供了佐证。[12]
(三)闽中—台中通道
台湾海峡的闽—台洼地时期,洼地中存在着一条甚至多条古通道。
传统的意见认为,从福建东山经过澎湖到达台湾,存在着一条连接闽台的东山陆桥。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蔡爱智先生提出新的观点,他认为,闽中的晋江经过台湾海峡中部的昌元沙脊、鹿港到达台中平原才是一条海峡成陆时期的传统交通大道。
首先,东山陆桥直指澎湖岛礁,而在海峡成陆时期,澎湖岛礁之间仍然存在深达几十米的水槽,这种水槽是原始人类无法逾越的。其次,澎湖岛礁区域,在当时是多变的沙滩,这些沙滩和海水沟槽使得动植物无法生长,成为一片不毛之地,这对于需要跋涉200多公里越过洼地到达台湾的原始人类来说就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
蔡爱智先生认为,往返闽台间的古人,首先会选择距离短而安全的路径。便利的渡口、路途上的水和食物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蔡先生认为,从平潭—新竹一线到晋江—台中一线的范围内,海底地貌呈现出地势平坦的特征,有长期出露水面的昌元沙洲作为中间的节点,其间植被丰富,动物繁多,有充足的水源和食物的保障,应当是一条古人往来闽台之间的传统通道,甚至到了海进以后,古人来往的水上通道,仍然可能是这一条。[13]
[1] 赵昭昞:《福建山地的自然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的初步设想》,《地理学报》1984年第4期,第409页。
[2] 赵昭昞:《福建山地的自然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的初步设想》,《地理学报》1984年第4期,第410页。
[3] 引自曾昭璇《台湾自然地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3。
[4] 邓惠瑜等:《台湾北部与闽北地区淡水鱼类亲缘地理关系》,《中国海洋湖沼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朱元鼎教授诞辰110周年庆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摘要集》,2006,第29页。
[5] 刘如笋等:《中国大陆与台湾画眉鸟亚科鸟类渊源初探》,《动物分类学报》2000年第1期,第106~113页。
[6] 陈培源:《台湾地质》,台湾应用地质技师公会,2008,第27章第2页。
[7] 陈培源:《台湾地质》,台湾应用地质技师公会,2008,第27章第5页。
[8] 陈培源:《台湾地质》,台湾应用地质技师公会,2008,第27章第8页。
[9] 陈培源:《台湾地质》,台湾应用地质技师公会,2008,第27章第14页。
[10] 参阅蔡爱智《台湾海峡成因初探》,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11] 陈立群等:《福建东山旧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
[12] 蔡保全:《台湾海峡晚更新世人类肱骨化石》,《人类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155~178页。
[13] 参阅蔡爱智《台湾海峡成因初探》,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