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地理与闽台地缘

第一节 现代自然地理视角下的闽台地缘

一 相近的地理位置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海域,与福建隔海相望,四面被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南海和巴士海峡环绕,总面积35981平方公里,包括台湾本岛和周围87个离岛,台湾本岛面积35759平方公里。本岛和离岛总体介于东经119°18′23″至124°34′30″、北纬21°45′25″至25°56′30″间。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低、中山区,与台湾一衣带水,陆域介于东经115°50′至120°40′、北纬23°30′至28°22′之间。东南面临台湾海峡,西南毗邻广东,西北与江西相邻,东北则与浙江交界。

闽台两地仅以海峡相隔,海峡最窄处,福建平潭岛与台湾新竹之间,距离仅130公里;海峡最宽的南界,即福建东山的滨角到台湾笨港的猫鼻头之间,宽仅420公里;北界西起福建连江黄岐半岛东角,东到台湾北部的富贵角,距离为220公里,在古代仅靠帆船顺风顺水,大约一昼夜可从福建到达台湾,现代轮船仅需约一个半小时。闽台相近的地理位置,使得两地无论地形地貌特征,还是气候环境都有相当相似性,并为两地的密切交流提供了先天条件。

二 相似的自然环境

(一)山地丘陵为主,高耸陡峭,平原面积小且破碎

台湾岛平均海拔660米,以山地为主,山地占全岛总面积2/3,平原面积则不到全岛的1/5,剩下的是丘陵和台地。台湾岛上山地高耸陡峭,五大山脉成四列平行纵贯台湾南北,分布在台湾岛的中、东部,分别是中部的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东部沿海的海岸山脉。在近2万平方公里山区中有258座3000米以上高峰,密度堪称世界第一。最高玉山海拔3952米,是中国东部最高峰。山地25°以上的陡坡占全岛面积的40%,大于45°的崖坡也占2%的面积。各大山脉间分布着众多狭长的低洼谷地。高山深谷和陡坡使台湾中部和东西间交通困难,但也为古代台湾族群地域分异及原生态文化保存提供了条件。岛上台地和平原主要分布在中央山地与西海岸之间,台地大多散布在丘陵山地的西侧,台地和山地表层大多覆盖着红土层,有利于植物生长,是台湾植被繁盛的基础。平原低地分布在近海以及发源于山地丘陵的河流下游两侧,大多数为冲积平原,西海岸地区面积广大,东部则为中央山脉与海岸山脉间的狭长地带,面积相对狭小。台湾的丘陵和平原面积比重相对于福建较大,且地形上也相对连续完整,为渡海而来的广大福建移民提供了开发、生存和发展的良好自然基础,并且,广大平原在地理位置上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峡一侧,也为渡海上岸的移民提供了便利。

福建全省80%以上为山地,平原面积小,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省域内横贯两列平行的北北东或北东向的山脉。武夷山脉绵延在闽赣交界处,向东北延伸到仙霞岭与浙江相邻;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一线,横贯福建中部,比武夷山脉相对较低。两列山脉之间和中部山脉东面直到沿海地带,呈现由中山到低山、高丘陵、低丘陵而浅丘陵的面貌;沿海盆地、平原分割在被河流侵蚀形成的众多孤山残丘中。[1]两列山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点是武夷山脉北段闽赣交界处的黄岗山,海拔2157米,还拥有众多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福建山地高差大、陡坡多,全省陆域加权平均海拔高度493米,在大陆东南部各省份中是最高的,黄岗山与其山麓高差近2000米。全省陆域中海拔20米以下地区仅占3.17%,100米以下地区占11.75%,海拔大于1000米的区域占5.7%。同台湾岛类似,福建山地在海拔800~900米以下,都发育了红色风化层,特别是闽东南沿海地区,许多低山丘陵都是由红色风化层组成[2],这给福建多样而茂盛的植被提供了地理基础,但同时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山地中小型盆谷地由河谷串联而成宽谷和狭谷相间的串珠状,分布于两列山脉之间,是山区农耕带和居民点的主要分布区,是福建族群和文化地域分异的地理基础。

(二)相近的气候条件

闽台相近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造就了两地在气候条件和特征上的相近。而这种相近的气候条件和气温特征,提供了两地农业、生活上相近的背景条件和相似的物种特征,两地的人们也要应对相似的自然灾害。

1.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季节变化显著

北回归线横贯台湾中部,加上黑潮暖流影响,使台湾南北低海拔基面年均气温达22~25℃,1月均温达15~21℃,极端低温也仅0~5℃,成为典型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而福建也处于较暖热的区域,主要为湿润和潮湿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湿润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省区域中约15%年均温在20℃以上,55%在17℃~20℃,21%在15℃~17℃,8%在12℃~15℃,还有1%左右在12℃以下。1月平均气温,除少数海拔较高的山地大约在1℃~5℃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在5℃~13℃,无霜期年平均301.5天。

多种大气环流交替交互作用,使台湾天气四时各异。夏季炎热,多西南风,台风和暴雨频繁;冬季凉冷,多东北风;春季多雾,梅雨连绵;秋季晴暖。而福建春季(3~5月)温暖、潮湿,3~4月多春雨,5~6月为梅雨季,夏季(6~8月)炎热湿润,秋季(9~11月)暖和干燥,冬季(12~2月)冷凉湿润,两地都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

2.雨量丰沛

台湾全岛年降水量平均2510毫米,其中中央山地在3000毫米以上,局部在5000毫米以上,台湾岛是我国最多雨潮湿的地方。

福建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000~2200毫米,属我国的多雨区域。降水地域分布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并呈马鞍型态势,闽西和闽中山地降雨量最多,从闽东沿海岛屿直至东山岛的半岛,岛屿区域年降水量最少,在1200毫米以下,个别甚至仅900毫米左右,是一条最受干旱影响的半湿润带。降水季节变化明显,多集中在3~9月,6月最多。

3.垂直和水平差异显著,海拔高度引起的气候地域分异较纬度引起的地域分异更为明显。

台湾虽然主要属于典型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但山区山高地寒,海拔3858米处玉山气象站全年、7月和1月均温分别仅3.9℃、7.6℃和-1.7℃,一些指标已达亚高山寒带标准。故台湾具有从热带至山地寒带的完整气候带谱以及澎湖半湿润南亚热带和东北部全国唯一冬雨型潮湿南亚热带等多样气候类型。而福建气候垂直变化也很大,如武夷山从山麓中的亚热带气候,直到山顶基本属于暖温带气候,跨越多个气候带,降水量、干燥度也依次明显变化。

(三)河川密布,流程短促,水量大但丰枯悬殊;溪流湍急,水利资源丰富。

台湾多山且陡峭的地形以及多雨的气候造成其河流水文特征:流程短,流域小且落差大,水量暴涨暴落。台湾河流众多,入海河流达150余条,但流程都很短促,流程150公里以上的只有6条,最长的浊水溪干流仅186公里,但河网密度达1.17公里/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密水网区之一,因而各条河流流域面积狭小,超过2000平方公里的只有4条。台湾地处热带和南亚热带,雨量丰富,因而河流水量大,地表径流总量多达664亿立方米,为黄河流域总径流量的1.16倍。但河水暴涨暴落,许多河流丰水流量为枯水流量的几百倍;全台水利资源529万千瓦,是中国水能密度最高地区之一。

福建河流众多,水系单元相对独立完整,除闽西汀江等少数溪河流入广东以及西部和北部几条小溪外,其余河流水系均源于本省且从本省海域入海。全省常流溪河总长度11.63万公里,平均水系密度0.96公里/平方公里。福建雨量丰沛,河流径流总量1194.6亿立方米,由于山地坡度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河流流域面积较小,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97条,而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只有14条。主要河流自北往南为交溪、霍童溪、鳌江、闽江、木兰溪、晋江、九龙江、诏安东溪和汀江。其中最大河流是闽江,干流上源为沙溪,发源于建宁县均口乡台田村严峰山西南坡,在南平接纳建溪和富屯溪后称为闽江,闽江流经省内36个县(市),干流全长562公里,省内流域面积59922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8.4%。主要受梅雨和台风雨的影响,福建河流地表径流年内和年际变化都很大。4~9月汛期间,河流水量占全年的75%~80%。比如闽江的年径流总量达623.70亿立方米,但年内分配不均,1月最小,平均流量为619立方米/秒,6月最大,达4706立方米/秒。

(四)闽台相近的生物地理特征和物种

1.同属一个植物区系

与多样化的生境相应,台湾具有从热带到寒带的多种生态系统类型,成为北半球湿润区的缩影;在小小的3.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至少有46658种生物,其密度远大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植物种密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倍;有蕨类650种,蝴蝶400种,鸟类500种,在世界相应物种中占有重要地位。台湾有大量特有种,其中特有植物1067种,占台湾植物种数的1/4,使台湾生物具有很高价值。

据研究,台湾和大陆分离自第四纪,为期很新,不可能自成一个植物区系,关于台湾的植物区系分划,研究者认为应当属于大陆同一区。比如,1884年,H.Grisebach在他的《地球植被》一书中指出,台湾入中国区。1878年,A.Engler的《植物发育史研究》一书,已经具体把台湾划入东亚区,明确地和菲律宾分开。1920年,E.H.Wilson曾考察台湾,认为台湾的植被分划应当与华中、华南同属一区。

由于海拔高度相当,气候相近,台湾高山针叶林基本和大陆西南山地、高原区相同。在台湾广泛分布的马尾松,在华中和华南地区也有着广泛的分布。台湾五叶松也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山区,台湾杉产自云南和福建。台湾肖楠、台湾紫杉、台湾的两种刺柏,都分别见于云南、华中和华西。还有一些原本认为是台湾的特有种,却发现与华西山地的相似或相同,比如台湾云杉,与华西山地的Picea Watsoniana 很相似,而台湾木母(Pseudotsuga Wilsoniana)和分布于华西、云贵高原的中国木母(Pseudotsuga sinensis)相同。

赵昭昞先生把台湾和大陆羊齿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比较,并与日本诸岛对照,得出台湾岛在羊齿植物、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方面与大陆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而与日本诸岛关系不大。赵昭昞统计高等植物科属时,发现在全台湾190科、1180属、4000多种植物中,台湾本地固有种为1605种,与大陆相关的达1786种,与日本群岛相同的只有870种,因而认为,台湾岛的植物是和华南地区同属一个区系。[3]

2.来自大陆的淡水鱼

以往的研究数据显示,台湾岛上的许多淡水鱼类,有两类不同的来源。一类是来自于紧邻的福建的物种,亦即台湾与福建均有相似或是相同分布的物种。这主要以一些台湾平原和中下游地区的物种为主,譬如台鳅属(Formosania,原称之为缨口鳅属Crossostoma)的鱼类。另一类来源是中国西南地区,主要是分布在云南和四川地区的物种,却没有分布在福建沿海地区的种类。这些物种大都是相当确定的特有种类,譬如中华爬岩鳅属(Sinogastromyzon)和间吸鳅属(Hemimyzon)的种类。[4]

福建的闽江和周边独立出海的河川,与台湾北部地区的河川生物相极为接近。根据过去的一些有限标本的研究,发现分布在闽北地区少数溪流中的物种,包括淡水鱼类或是淡水虾类,其与台湾北部地区的一些溪流中相近物种的遗传距离,比台湾岛内两个相邻水系的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还要近。

3.源于喜马拉雅山的画眉鸟

台湾有画眉亚科鸟类18种(包括亚种),其中有10属13种为两岸共有(见表1-1),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刘如笋和徐延恭将台湾分布的画眉亚科鸟类的属、种、亚种名称列出,发现这些东洋界鸟类的分布大致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广泛分布,从大陆长江以南诸省直至台湾均有分布,在国外大多能延伸到越南、缅甸、泰国、尼泊尔、不丹及印度等国;其二是间断分布,主要指东喜马拉雅、滇、川与相隔2000多公里以上的台湾共有的属或种,如白喉噪鹛、灰头斑翅鹛、薮鹛属、奇鹛属等,以及关系密切的黑顶噪鹛和玉山噪鹛(金翼白眉)。

表1-1 大陆与台湾画眉亚科有关属之种数比较(The comparison of the species number of relative genera of timaliid birds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表1-2 两岸画眉亚科鸟类的分布特点(The characteristic pattern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imaliid birds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这种既连续又间断的分布特点体现了台湾与东喜马拉雅地区之间画眉类鸟类的亲缘关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