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刘备遇孔明:天亮了

尽管手下人才济济,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名将撑着,但刘备依然过得不爽,东奔西跑、东躲西藏,三国里就数他投奔的人最多、寄人篱下的次数最多(曾经跟公孙瓒、曹操、吕布、袁绍、刘表、刘焉、刘璋、陶谦等人混过)。长期奔波,没有自己的地盘,刘备带着众弟兄像没头苍蝇一样瞎撞。

长夜漫漫,不见亮光。这就是刘备创业前期的写照。而照亮刘备梦想天空的,正是本节所讲的人物:诸葛亮。

我曾经这样总结过四大名著:《西游记》是奴才的世界,不听话的人混不成;《红楼梦》是姿才的世界,不文艺的人混不成;《水浒传》是杀才的世界,心不狠的人混不成;《三国演义》是人才的世界,没智慧的人混不成。

三国最有智慧的人当数诸葛亮。也许有很多人都比他更有智慧,比如庞统、郭嘉等,只是这些人死得早,脑洞还没开就被迫关闭了。

刘备和诸葛亮这对三国创客天团的组成,并非“三顾茅庐”这样的表层原因。深层次的是:一个人很饥饿,一个人很寂寞;一个人是手中有兵将、脑里没方向,一个人是胸中有锦绣、手里没刀枪。

刘备第三次到南阳卧龙岗,诸葛亮不再端着架子,他已经被刘备的诚意和仁义感动,跟着这样的领导走,不说有多少富贵,最少不用担心成为暴君的牺牲品。当然,诸葛亮得亮出自己的招牌和王牌,于是著名的《隆中对》就出现了。诸葛亮对刘备说,曹操人多地盘广,手里还捏了个小皇帝,咱惹不起;孙权势众钱粮足,咱碰不得;荆州和四川这两个地方,一把手都是你们老刘家的,能力不怎么样,这就是老天爷留给咱的地盘啊。没有地盘咱受苦,我的地盘我做主!

孔明的话让刘备顿时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这事我过去怎么没想到呢?于是就向孔明说:兄弟,跟我走!孔明立马道:领导,您先走,我跟着!

如果蜀汉不亡的话,说不定《隆中对》的地位就会大大提高,直接成为蜀汉卫国复国伟大战争的“遵义会议”,参会的虽然只有两个人,但直接确定了蜀汉政权建设发展的根本方向、根本路线、根本战略和根本纲领。过去的刘备是脚踩西瓜皮———溜哪儿算哪儿,手下的人整天问:老大,老大,我们去哪里呀?而有了诸葛亮这个方向盘,刘备的心里不仅亮堂了,而且踏实了,可以放心大胆地对手下人喊:Come with me(跟我走)!

当然,很多人感到诸葛亮说的这些也不过如此嘛,刘备不走这条路就无路可走,谁都能想出来这条路线。但在当时资讯条件那么落后的情况之下,诸葛亮能够为刘备制定出这么一个蓝图,的确是非常了不起。我们现在对《隆中对》有所不屑,只能说我们是事后诸葛亮。

诸葛亮加入刘备团队后,刘备就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危机。危机的起源其实还是在于刘备自身。刘备凭什么能够从一个贩鞋子的进城务工者成为与曹操、孙权等齐名的人物?主要还是靠仁义这面大旗,聚拢了一帮生死兄弟,并且成为打不死的小强,可以把他打垮,但就是打不死。诸葛亮制定的蓝图第一步,就是要把荆州从刘表手里接过来。但刘备几次都是因为考虑到仁义而没有对荆州下手,甚至连想法都没有向刘表透露。诸葛亮惦记荆州之时,曹操也在操心。荆州在刘表手里,曹操不用担心,就害怕刘备接手,对自己地盘的威胁就太大了。刘表一死,刘备还在顾及面子不出手,曹操等不及了,亲率大军杀过来。

刘备率队在荆州只是客,只能帮忙,不能做主,荆州的建设与防务都是人家刘表父子负责,曹操一来,刘备知道防不住,于是就使出了撒手锏———跑!

在跑路的过程中,刘备被曹操击败,手下的重要谋士、诸葛孔明的同学徐庶因母亲被俘而投了曹军。众人没有办法之际,诸葛亮主动要求去找孙权,请求孙家帮忙。这种事在当时看来,几乎没有成功的希望,因为刘备当时最惨,曹操实力最强,孙权没有必要得罪曹操。刘备的仁义在群众中间很有市场,但在志在天下的孙权等枭雄那里就反过来了,你恢复你的汉室,我们到时候能干什么?刘备如果死了,少一个分蛋糕的人,不行了到时候跟曹操一人一半。此时的孙权感到北方人不习水战,自己还有长江天险,不认为曹操对自己有多大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之下,诸葛亮见到孙权,凭三寸不烂之舌,硬生生地把孙权说服。孙权派周瑜、程普、鲁肃带兵与刘备合作共抗曹军,双方在赤壁大破曹操。刘备乘胜夺取江南各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至此,刘备总算是有了一块立足之地。

除了外交,诸葛亮在军事指挥、社会管理、民族事务、文学创作、科技发明上更是亮点频出。特别是他在处理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上,让人感到他就是现代人穿越回去的。在发明木牛流马方面,诸葛亮又像是外星人附了体,因为用木牛流马实现自动运输,现代人还做不到。

不管史书记载还是影视形象,诸葛亮都帅得掉渣。诸葛亮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但他偏偏靠才干。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是三国。三国的吕布帅吧,结果成了最衰的人。三国里面,只有两点能靠得住,一个是靠爹吃饭的,另一个是靠才吃饭的。诸葛亮和刘备一样,爹都是早死,靠不住。刘备是靠叔叔资助才上了卢家贵族学校,诸葛亮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也是靠叔叔诸葛玄。

后来,诸葛玄死了,诸葛亮没了依靠,就到南阳当了农民。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世界那么乱,没才怎么办?”诸葛亮就拜了水镜先生司马徽为师,同学当中就有徐庶这个后来的名人。司马徽和卢植不一样,同样是教授,卢植当过官,算是官学一体,司马徽不想当官,一心教书育人。从这一点看,司马徽推荐学生的力度要大于卢植,史书中没有记载卢植如何夸赞和宣传自己的学生,倒是司马徽见人就说自己的学生如何如何好,把庞统叫凤雏,把诸葛亮叫卧龙。

诸葛亮在当学生的时候就已经小有名气了。这也是刘备迅速接受诸葛亮的原因。同样的道理,在不同人嘴里说出来效果大不一样。“攻取荆益、三分天下”的道理如果让张飞说出来,刘备的反应就可能是:刚才你说什么?张飞:那我再说一遍。刘备:好话不说二遍。张飞:~~@#¥&?。

诸葛亮在司马徽那里不仅学到了才能,还学到了品格。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在古今中外都备受推崇。

诸葛亮为什么赢得世人点赞?那是因为他先把自己点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