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收录的是2013年以来《中国就业季报》(内部报告)刊印的有关中国就业市场景气程度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内容。

就业市场的景气程度源于整体经济的变化。2003年至今,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大背景。按照权威的表述,经济新常态有三大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这一阶段中国就业市场景气程度的变化,充分反映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这几个特征和影响。

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变化对就业的影响逐步显现。自2013年提出经济新常态后,经济增速不仅维持在个位数,且增幅一直下降(2013年7.8%,2014年7.3%,2015年6.9%,2016年6.7%)。[2]就业市场景气程度是整体经济冷暖程度的反映,2013年以来,按照中国就业市场景气(CIER)指数衡量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程度,伴随着GDP增长变化,处于不断变动过程中。尽管受到劳动力供给下降的影响,CIER指数始终在高位运行,但其短期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的关系仍很密切。2015年一季度GDP增长率与CIER指数同时表现出持续下降的状况,显示了CIER指数对经济增长变动的敏感程度,也展示了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就业的显著影响(见图1)。

图1 CIER指数与GDP增长变化

经济新常态最突出的特征是经济结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业就业结构的显著变动。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3]观察近年来的就业市场,可以看到行业结构的显著变化趋势。2015年第二季度之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市场造成明显影响,整体就业景气指数下降,就业市场趋紧。尽管如此,从行业就业结构来看,显示出冷暖程度完全不同。通过观察46个行业2015年第三季度CIER指数,可以看出差异较大,最大的行业为最小的行业的12倍。在就业形势较好的行业中,CIER指数均高于2.5,这些行业对于招聘的需求远大于当前的人才供给;在就业形势较差的行业中,CIER指数均小于1,这些行业求职人数要远高于招聘需求人数。造成这种行业差异的原因在于,CIER指数较高的行业,如:互联网/电子商务、基金/证券、保险、教育/培训等,均属于金融业和互联网相关的新兴服务性行业,在大数据和“互联网+”兴起的背景下,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量较高,由于人才培养需要较长时间,符合此条件的人才数量有限,该行业就业景气程度明显趋强。而能源/矿产、航空/航天和租赁服务等行业,大多涉及传统加工制造行业和服务业,劳动力供给较多,就业市场招聘需求有限,求职竞争压力较大,就业景气程度明显趋弱。尽管随着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宏观经济景气程度上升,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总体而言,结构分化、冰火两重天的状况持续至今[4](见图2和图3)。

图2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较好行业

图3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较差行业

新常态下的结构转型还表现在不同区域就业市场方面。东部相对发达地区较早启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就业市场景气程度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前些年受投资增大影响,就业景气程度上升,随着经济新常态影响的扩大,经济转型,就业市场景气程度先升后降。2014年二季度以来,东北地区就业市场景气程度受整体经济下降的影响较大。在全国就业形势较差的前5个城市中,沈阳、大连、长春位列其中。2015年第二季度至2016年第一季度,各地结构转型力度加大,全国整体就业市场趋冷,东北三省和山西等地的就业景气程度下降幅度更为显著。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整体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全国(包括东北地区)的就业市场景气程度有所回升。

毫无疑问,在“双创”的大背景下,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很明显,突出表现为,近年来职位空缺增长最快的是新企业,即小微企业的快速增长。就此而言,新增就业需求,以及创业投资所派生出的新型服务业职位需求,表现尤为抢眼。

从2009年第一季度至今,中国就业研究所举办的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已走过32个季度,8个年头。8年来,我们秉承一个理念——实事求是,发扬一种精神——脚踏实地,坚守一个追求——为就业市场冷暖测量提供技术支持。应当说,8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预期目标。如今,中国就业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即CIER指数,作为灵敏反映中国就业市场短期波动的温度计和晴雨表,已被国内外权威机构和人士广泛认可。2006年《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刊登了中国就业季度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全球最大最权威的财经咨询传媒集团——彭博新闻社对此给予持续报道;2006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经济半小时),《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杂志、《第一财经日报》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报道;我本人在中国就业季度分析基础上撰写的研究报告,获得习近平等中央领导的多次批示;我本人入选国家发改委“十三五”规划专家组成员,针对就业及相关问题发表专业咨询意见;2017年1月13日,我应邀出席了李克强总理主持的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尽管我们运用大数据对就业市场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客观地讲,这些年来,毕竟我们的精力集中和聚焦在短期就业市场测量和预测方面,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就业市场运行的复杂机制及原理,未给予充分的关注。实际上,一个国家就业市场运行有其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因素,正因如此,从理论上全面探讨和解释就业市场变动背后的原因,研究与就业市场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变得迫切和重要。比如,在现有的登记失业人群中,存在着大量隐性就业,这显然低估了就业市场的景气程度;再比如,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导致的投资饥渴症,以及派生出的企业冗员和隐性失业等,又有可能高估就业市场的景气程度。这些都表明,长远来看,对中国就业市场的冷暖程度的分析和判断,需要基于多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现代就业测量应大胆突破国际劳工组织“参考期1小时”定义的局限性,积极引入工时和工资等就业质量测量指标,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市场分析和预测而言尤为重要。这也喻示着今后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曾湘泉

于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


[1]经济新常态的表述,源于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经济新常态的三个主要特点。

[2]详见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02-24)http://www.gov.cn/gzdt/2014-02/24/content_2619733.htm.

[4]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2016年第4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