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教练:焦点解决教练企业实践
- 高德明
- 4869字
- 2025-02-22 15:36:36
两种假设问句的差异与应用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和焦点解决高效教练是焦点解决理论影响下的心理治疗与教练技术。越来越多的焦点解决专业人士认为,焦点解决短程咨询/治疗(SFBC/SFBT)是一个专业的对话过程,通过语言对客户产生影响。因此,随着焦点解决研究的发展,语义学、语用学等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微观语言学的理论,逐渐开始影响SFBC/SFBT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实践。在这个背景下,焦点解决实践者不仅开始研究使用者的语言和词汇中的意义,以及问句背后的预设,更重视其是否有用、是否高效,每个问句本身的作用是什么,同义词之间的微小差异可能给客户带来怎样的不同。
◎ 两种假设问句的概念化过程
假设问句在焦点解决实践中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核心技能。在英文的焦点解决会谈文本研究中,“if”和“suppose”两种假设问句具有不同意义,在SFBC/SFBT的应用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根据各自的语用功能,我们将其概念化为两种不同的假设问句:“如果条件假设”和“假如结果假设”。
1.“如果条件假设”
“If”对应的中文词是:“如果”。在汉语中,“如果”作连词,表示假设。例如《前汉书平话》卷上:“如果不利,截旗营前,以定胜败验之。”《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如果文章会做,我提拔他。”“如果”是一种条件假设,假设条件A成立,那么B就可能会出现。如果A成立,那么B会在A出现之后出现,这里强调其时间的先后顺序。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句是:“如果条件……具备了,那么会发生什么?”
2.“假如结果假设”
“Suppose”对应的中文词是:“假如”。“假如”作为连词或副词时,被假设的内容是未来的结果,后面的句子是对未来结果的可能性的描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句是:“假如……已成为事实,可能是怎样一个现象?”
在英语中,If 和 Suppose 的区别较为明显,而在汉语中,“如果”和“假如”是近义词,这也造成在焦点解决(SF)教学和应用过程中很容易将二者混淆。实际上,在SFBC/SFBT语境意义中,两者差别很大。为了能够更好地在教学和应用中展示两者的差异,下面从SFBC的假设问句出发,从语用角度讨论这两种假设问句在SFBC/SFBT中,应用于不同的对话阶段,所带来的不同的可能性和功用。
◎ 两种假设的语用差异
把“条件”作为假设和把“结果”作为假设,在对话中产生的效果是有很大差异的。为了更好地区分,建立如下模型。
“如果条件假设”问句的含义是:如果有A,那么有B;如果有B,那么有C;如果有C,那么有D……形成的是条件关系或类似因果关系的线性链条(图2-1)。
A→B→C→D→E→F→G
图2-1 如果条件假设问句线性链条图
“假如结果假设”问句背后的含义是:假如G是真实的,那么很多情况会同时或不确定地出现。结果是更多的可能性出现,也暗示可以有多条线路到达目的地G(图2-2)。

图2-2 假如结果假设问句发散性思维导图
1.“如果条件假设”在会谈中的使用
“如果条件假设”语句,多应用在SFBC/ SFBT会谈“达成合约”阶段,当客户还没有明确自己对本次教练会谈结束后的期待时,我们可以连续重复使用“如果条件假设” 语句,假设他刚刚说出来的期待已经发生了,之后会带来的不同,连续地伴随他一直向未来探寻,一同找到那些对客户来说很重要的期待。实践中,使用“如果条件假设”问句,可以高效地打开更多的可能性,并快速探寻什么是客户认为重要的事物。
以下三种情况适合用“如果条件假设”。
(1)将客户语言中描述问题的内容,转变为结果导向,即客户想要什么:
“如果问题不存在了,你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问题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什么?”
(2)客户的目标不清楚,或只有对过程、方法的陈述。例如:
C1:我想一天看两本书。
C: 如果你一天看两本书会给你带来什么?
C1:嗯,我的知识量会增加。
C: 如果知识量增加了,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
C1:嗯,我和朋友交流时就自如和自信了。
这样连续应用“如果条件假设”问句可以让客户的目标和期待不断呈现,在上面这个对话中,客户最后知道自己真正的目是更好地和朋友交流。
(3)客户谈论了很多目标,但不知道哪一个目标才是重要的,这时我们可以用“如果条件假设”问句为他打开更大的思维空间和选择空间。
“如果你的这个目标实现了,可能出现的结果对你有什么影响?”“……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不同?”
总结以上三种情况,可以理解为,“如果条件假设”的应用可以将问题转换为目标,找到客户真正的重要的目标和期待。
2.“假如结果假设”在会谈中的使用
上述“如果条件假设”是从现状不断走向未来,现状对客户多是困扰的或模糊不清的。不同的是,“假如结果假设”是站在未来的视角,对期待进行描述,这可以打开更多的可能性和无限的共创性。
在焦点解决会谈过程中,通常在合约达成之后,使用“假如结果假设”对期望的结果进行描述,引发对结果的迹象陈述和思考。
“假如G已经出现了,会有什么迹象?”
“有什么迹象说明,这个结果真的发生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迹象是对结果的描述,不一定是这个结果的直接条件。因此,假如问句会不止应用一次,可以结合“what else?”问句或一系列关系问句一起来完成。例如:“假如你有了自信,谁会注意到?他会看到什么?”
◎ 假设问句的焦点解决理论
“以终为始”是焦点解决的一个核心理念,这个“终”就是客户的目标。客户认为这个目标,对他是有用的,是重要的。这一点始于会谈开始,贯彻始终。
客户一开始并不一定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是需要和教练一起在对话中将其逐渐清晰呈现的。客户和教练完全达成一致目标之前的阶段称为达成合约阶段,这个阶段要把客户的众多期待变为一个他真正想要的目标。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① 由多选一;
② 由负面到正面;
③ 由他人到自身;
④ 由大到小;
⑤ 由内在到人际;
⑥ 由抽象到具体。
当一个目标清楚了之后,要对目标进行描述,这时对目标的要求更加具体化,这时的目标可以定义为愿景目标,而这一个阶段称为愿景目标描述阶段。
De Jong 和 Berg提出了从合约阶段到愿景目标描述阶段不断呈现的目标的8种特点:
① 对客户是重要的;
② 客户自己可做的,而不是其他的人;
③ 可以测量的具体行动;
④ 描述所欲出现的行为,描绘出想要什么;
⑤ 可以开始进行一小步;
⑥ 含有关系互动的观点;
⑦ 具体情境化;
⑧ 现实的、符合客户生活脉络的。
合约目标是灯塔、旗帜,关键在于重要性,即什么是客户认为重要的;愿景目标是灯塔照耀到的周围景象,关键在于细节性。因此,“如果条件假设”和“假如结果假设”两者使用的不同,反映出合约阶段的目标和愿景阶段的目标的差异性和渐进性。下面详细讨论这两个阶段与两个假设问句的关系。
1. “如果条件假设”在达成合约阶段的重要性
在达成合约阶段,初期的焦点解决实践者往往可以区分什么是问题导向,什么是解决导向的期待,然而在进一步的学习中,还需要知道,达成合约阶段不仅要求教练不要陷入问题中,而且不要落入客户期待目标的过程中和方法中。
“如果条件假设”问句可以把客户的过程目标和方法目标向结果目标靠近,比如 “我想学好英语”就是方法目标,“如果你的英语已经学得很好之后,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经过这样不断深入的对话,客户的期待就会从中出现了。
客户期待的是什么,什么是他真正想要的,有时无法用一个问句就得出结果。合约的达成、期待目标的建立也是一个对话探寻合作的过程,而这个对话的空间和思考的空间,可以用“如果条件假设”来打开。在“如果条件假设”的连续询问中,可以把咨询阶段的目标、对咨询后的短期阶段影响和长期影响线性地充分展现出来,并让客户开放地、俯视地审视自己的期待,很自然地让自己的目标与价值观匹配,才能完成合约中“重要的”和“想要的”承诺。用简单的提问“如果这一目标实现了,将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就可以使客户的思考更加全面与深入,从而掌握目标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并与咨询师或教练一起接纳这一个目标的重要性。再结合其他的焦点解决技术如关系问句,使蓝图慢慢展开,不断变得清晰。
一个客户可能有很多的期待或目标,或者一个模糊的期待被我们激发出很多期待,之后,咨询师和客户要一起来商讨“客户想要的”并且在这次会谈中可以“实现和检验”的一个目标,并且这个目标可以在工作中达到,是在会谈可帮助的范围内。
那么如何选择呢?我们可以直接问:“这么多期待,你认为哪个更重要?”,或许客户知道,或许客户不知道。还可问:“你一定有什么目的?”“如果……实现了,对你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出客户的价值观,当价值观出现时,他的目标选择就会变得清晰。什么是重要的,其实就是目标与价值观的统一性。
在实践会谈中,随着对客户资源的发掘和通过对话对客户能力的共同建构,客户的目标也可以有所变化。然而目标的方向总是朝向客户的核心价值观,对客户是有用的,这一点是不变的。因此,使用具有线性关系的“如果条件假设”就可以把客户的期待引导至一个长期的目标,客户的价值观往往就体现在长期目标当中。当长期目标清楚之后,哪些是客户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期待就自然显现了。因此,“如果条件假设”在达成合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假如结果假设”在愿景目标描述阶段的重要性
“如果条件假设”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条件关系和因果关系,我们称之为线性关系,而“假如结果假设”在SFBC/SFBT中是比较特殊的探寻技术,它引导的不是条件关系。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意图和期待理论,对这个假设期待的阐释,是在寻找一个人所存在的背景,那些支持这个期待和愿望的生活实践是什么,这不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而是一个镶嵌的过程,这个镶嵌物四周都是什么,这是 “假如结果假设”在SFBC中要实现的理论背景。例如:“假如你的老板忽然以你希望的方式待人处事了,那么会有什么不同?”“假如过一段时间,你能够成功地实现你的目标,那时候你会做些什么不同的事?”
使用“假如结果假设”者的目的,是将客户目标背后的一切联系起来,如图2-3所示,如果“S”出现了,那么作为“S”背景的白色和黑色是如何展现的?“S”是一种组合或镶嵌。就像维特根斯坦所定义的,“刹车”是安装在汽车上的连杆结构,用于把力传到刹车片阻止轮胎的运转。所以有“刹车”的同时,一定要同时有汽车和轮胎,不然它甚至不被称作连杆。这些周围的“环绕”,就是一个人与期待有关系的日常生活实践,在焦点解决的对话中正是通过“假如你期待的事情发生了,会有什么不同”这类问题,来试图细节化、关系化、社群化一个人的生活实践,这样会自然引发客户的行动意图,驱动一个人完成一小步的行动计划。

图2-3 图-S
◎ SFBC/SFBT训练中“如果条件假设”和“假如结果假设”问句的练习方法
根据以上对“如果条件假设”和“假如结果假设”问句之间差异的探讨,可以认为,“如果条件假设”多用于探寻期待,“假如结果假设”多用来描述期待。因此,在焦点解决训练或督导过程中,可以进行如下练习。
AB两个人一组:
步骤1 A想出一个正在做或正在考虑的事情,陈述给第二个人B,B倾听之后用下面的问句来询问:“如果X实现了,会给你带来什么?”
步骤2 12句对话之后,A和B共同确认哪一个是A最想要的目标,B再完成下面的10个探询,让A来回答:
“假如Y实现了,会有什么迹象出现?”
或“假如Y实现了,你会看到什么迹象?”
步骤3 A选出在其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十个人,然后由B询问:
“假如Y实现了,谁最先能看到你有什么迹象发生?”
“假如Y实现了,C1会看到什么迹象?”
“假如Y实现了,C2能看到你什么?”
……
“假如Y实现了,C10能看到你什么?”
步骤4 A来分享一下这个练习的收获。
反思:“如果条件假设”让目标是不是发生了变化,一些真正重要的目标出现了?
反思:“假如结果假设”让目标是不是更加清晰了,好像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了?
然后,A与B角色互换,两轮后相互交流练习和体验对“如果条件假设”和“假如结果假设”的新认识。
由此可见,“如果条件假设”问句应用在达成合约阶段,可以打开客户的视野,看到什么对客户是真正重要的,并引发长期目标或价值观的出现,有利于实现达成合约阶段期待的重要性、客户导向性。“假如结果假设”问句,可以很好地把目标和客户的社会性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有利于愿景目标描述的细节化、可实现性。
正确的练习与应用,并看到两种问句背景理论之不同,对提高焦点解决取向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