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陈妤(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一、无心插柳柳成荫——结缘班主任

记得,在华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典礼的大会上,我作为党员代表发言,许下了这样一个誓言:“今日我以华师为荣,明日华师以我为荣。”虽然现在我还没有做到最好,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努力。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的我,当年应聘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负责校园网络建设的,也就是说作为后勤职工,非教师编制。但是,在我入职的第一年,由于校园网络硬件还没有完全建设好,我便被安排在初中任教,并担任班主任。由于我的努力和业绩,我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两年后,校园网络终于建好了,学校领导曾考虑让我到网络中心工作。但是,当时主管德育的校长说:“网络的维护和建设可以让一个技术工人去做,但一个优秀的老师、优秀的班主任不是所有人都能当的。”就是因为这一句话,我留在了教师岗位上,并真正地体会到了那些名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机遇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于是,除了教学工作,我也由此开始了长达15年的德育生涯。可以这么说,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工作,在和我的学生们打交道中,和他们一起成长。

学校给予所有老师的平台都是公平、公正的,只要你勤劳肯干,只要你愿意付出,不管你是什么学科背景,你都一样拥有展示你优秀之处的平台。我非常珍惜这个平台,也非常努力地维护这个平台,甚至力争能为这个平台添砖加瓦。入职学校十多年来,我不断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反思和提高,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德育工作者”“广东省名班主任”“广东省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让我找到了除教学之外更加广阔的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珍惜一切学习的机会,多交流,促进步,这是我成长的阶梯。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家长学习,我所学到的远远不止知识本身,更多的是一种奉献的精神、一个个教育的新视觉新理念、一个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技巧,还有的就是充满正能量的鼓舞之力。

一直以来,“累并快乐着”一直都是班主任的真实写照,但这句话却多少令人感到辛酸。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承担学科教学的任务,一方面又要做班级和学生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责任重大的他们,还经常会面临学生、家长甚至是同事领导的不理解而感到心力交瘁。所以,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甚至有些教师为了逃避当班主任而不惜以牺牲某一批学生的成长为代价。面对这样一种怪现象,我有一段时间也深感迷茫,觉得当班主任的压力特别大。可是,通过看书、参观学习,还有与同行交流,我又重新认识了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们是否能真正快乐,是否能因为当班主任而更有幸福感,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师自身。

多年前,当我从以上所述的种种班主任困境中走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与其说那是因为之前年轻没有经验,还不如说那是缺乏智慧、缺乏耐心之故。近年来,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思路,终于为我一直在倡导和努力的“和睦互助、和谐共进的兄弟姐妹式”的班级文化建设打开了新思路,学到了新方法。

(一)班主任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万般教育总关情。”用浓浓的师爱感召学生:用诚心、信心、耐心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辛勤的付出、良好的心愿和深沉的爱;用深厚渊博的学识滋润学生:师生的关系因教学而起,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知识底蕴作为根基;用扎实过硬的作风影响学生:教师言传身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榜样,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能给学生带来启发;用“永不言败、勇争第一”的精神塑造学生:以班主任的不断进取、建设优秀班集体的目标和决心来影响孩子们,带领孩子们共同成长;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感染学生:人生虽苦,学习虽苦,但要苦中作乐、苦中求乐,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要自己坚定信念并付诸实践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二)班主任要有文化引领的理念

一个集体,需要有愿景和目标。班级的建设目标是一个蓝本,是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培养群体的凝聚力的参考标准。这个目标的统一,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内心形成对集体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依赖感。班主任是这个集体的领导核心,而其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班级文化。班级文化的塑造,实质上是对所有学生内心的一个积极暗示。如果大家能共同遵守,势必会造就积极的舆论。有了统一的大家认可的班级文化,就等于有了所有行为的参照标准。

(三)班主任要带领学生制定好班规

众所周知,个人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遭受到群体的压力,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一样的从众现象。同样,在班级中,青少年学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思想和行为上与周围同学保持一致,从众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如果班级有一定的制度规范,有一定的学习和生活模式,就会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和控制约束作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行为习惯,从而形成良好风气。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一员,也要遵守班规,和学生承担相应的义务、享受相应的权利。

(四)班主任要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发动每一个孩子,开启每一个孩子的智慧,发挥每一个孩子的力量,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集体的建设中来,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集体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集体荣誉自然也要靠他们自己去维护。而班主任,则在不远处看着,永远做孩子们的坚强后盾,永远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然而,理念是可以被复制的,好方法、好技术却不一定具有普遍适用性。每个班主任所面对的群体不同,学生特点不同,时空也不同,自然就有不一样的操作方法。但不管是什么方法与技术,都需要班主任的智慧,需要班主任及早做足工作,做好准备。面对犯错的孩子,我们需要冷静,不要让冲动蒙蔽了眼睛,避免对孩子造成无意的伤害;当孩子们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和成绩的时候,我们需要冷静,不要被表面的失利左右了判断,避免让孩子们失去真正的发展后劲。

班主任要懂得“牵手”之爱,同样也要懂得“放手”之爱。当我们立志于打造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集体、打造一个“自主管理”的班级时,请我们冷静下来,陪着孩子慢慢成长,要适时走出来“牵手”,也要适时“放手”。

三、俯下身来聆听花开的声音

我常常思考以下这些问题:何谓教学生“做人”?何谓“成人”?何谓“成功”?我想,只有拥有生存的技能,拥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并能对生活、生命持有积极态度,具有良好心态的人才能算是“成人”,才能算是“成功”。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爱孩子”,可是,我们对孩子的爱有没有条件?如果是为了班主任个人的体面、个人的所谓“业绩”,那就大错特错了。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又有多少老师能真正抛开这一点,心平气和地去接受不同层次的学生状态呢?事实上,我们有时在无意之中打着“爱”的旗号伤害了学生。也许,今天的我们更加完美的愿望是,希冀从文化的视角去建设班集体,以求在充满正能量的美好集体中激发所有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

四、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教育本身是一种“慢”的艺术,很多时候不能期待它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教育更多的是具备隐性功能。以班会活动的设计为例,如果我们重视教育本身的隐性功能,并能挖掘其背后的隐性价值,那每一个教育活动都可以造就精彩。

(一)设计班会活动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班主任进行班会活动设计时,需要同时考虑如下几个问题:①学生是否有意愿、是否乐于参与、是否有兴趣参与到班会活动中;②所设计的活动能否让学生有时间去体验、有体验的空间,并能有所触动;③所设计的活动目标是不是易于实现的,是不是能聚焦于某一个小问题,能否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并能渐进地推进;④所设计的活动是否有整合的功能、是否有系列的跟进和深化。

(二)做一名有心人,积累各种有用的新鲜的教育素材

有了丰富的素材,就能让体验活动有所依托,通过素材的组合,再辅以画龙点睛的文字,就能尽量淡化教育的固定模式,使学生在意识上不至于反感,进而能对体验活动充满期待,这就为教育的实效起到根本的保障。

(三)班会设计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对于每一个班会活动,都需要认清教育背景,认真进行学情分析,进而制定合适的教育目标,探讨有效的教育策略。要认真做好班会的各种前期准备工作,并重视活动过程中的学生主体作用,让所有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之中,这样才能使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意义。

充分体会到“隐性教育”的意义,班主任就不再是急功近利,不再是盯着常规评比的分数,每天生活在焦虑之中的班主任,而是做真正具有匠心而又充满浓浓温情的班主任,用足够的敏感、足够的智慧去引领孩子们成长。

五、科研引领,内涵升华

在我作为广东省第三批名班主任培养对象的学习和培养过程中,我得到了非常专业的科研方面的指导,这使我能够用科研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优化了自己的工作,从而让自己得到了提升。

由于有“作业”的要求,我在自己的德育工作中,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搭建各种家校信息互动平台,并在实践的环节中进行分析、选择、加工、实验、总结、反思,探讨实验进程的有效性,并记录、整理各种实验数据和成果,形成如何利用信息互动平台提高德育成效的阶段性小结经验类文本资料。在我的课题“基于信息互动平台的中学家校合作行动研究”的实施阶段,主要运用了三种研究方法,并实现相应目标,具体如下:①行动研究法:通过三轮行动研究,经过多次分析、判断、反思,反复实践论证,通过螺旋向上的实践论证找到一种可操作的互动方式,并总结出具体的操作方法;②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家庭不同特点学生的个案研究,从特殊经验里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③教育叙事法:以教育日记或反思日记为载体,对家校互动的实践操作过程加以叙述、体会、反思,得出经验。

为此,我认真撰写了班级博客《经营明天》,并在记录班级成长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整整一年下来,百来篇的博文,写实、叙事,记录着班级的点点滴滴。如今,课题顺利结题了,可每每看到博客里的文字,我和学生们都无比感动。我突然觉得,一个人要从“工事”向“工程”迈进,科研的引领非常重要,只有用研究的态度,我们才可以在做完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之后,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经验,并将之迁移运用到其他工作细节中,从而提高工作成效。

六、守住底线,追求境界

教师职业的“师德师风”被认为是从根本上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三个领域的职业道德水准和风貌之一,这无疑佐证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要性。对于身为老师的我而言,既感到一种莫名的自豪感,更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压力。

只有懂得“伦理”的老师才能对学生进行“人伦教化”;只有懂得“为教之理”才是“为师之道”,并将两者转化为“为师之德”,才能成就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前的我,思想停留在浅薄的层面,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师德之核心。无所知,就无所谓“改进”与“提高”。而今,有了清晰的认识,问题的解决就不再遥远了。“内在德性,外在德行”,知行统一,势必要先有良好的“德性”,才能坚守良好的“德行”。

诚然,随着自己工作平台的不断提升,我不仅仅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还清晰地认识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同样也认识到不可逾越的“底线”。我经历过为“小事烦不完”的窘迫和尴尬,在家长面前“为和而和”的委屈和低微……那种无法释怀的不甘当时曾经困扰自己多时,可此时此刻都被化解了。我相信“伟大的转变在内心悄然发生”。但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守住底线,追求境界,在自己的教师、班主任职业生涯里有所作为、有所追求、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