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误会

一八一二年,英美之间为了争夺制海权开战,史称英美战争。维纳将军的军团驻扎在哥伦比亚,其在当地招募的民兵团里有个小伙子叫塞穆尔,个子高高的,很有点骑士风度。他虽然精通剑术,却总想用剑以外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为此,他竟然不自量力地拿起笔杆子,写了一部名为《威廉·退尔》的话剧和一部名为《华盛顿》的史诗。前者虽然与德国人席勒所写的那部话剧同名而且所表现的也是同一个历史人物,但却绝没有任何模仿的痕迹,原因是他在这之前并没有看过那部话剧也没有读过那个剧本。至于那篇史诗,因为从没有发表过,我们也就只能当它是一个传说了。

有道无知者无畏。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既没上过几天学,又没有过什么经历,甚至连国门也没走出去过,对于瑞士那个欧洲国家和它的解放者威廉·退尔又能有多少认识呢?于是除了手法的夸张、用词的激烈、对专制制度的谩骂和对共和制度的吹捧之外还能有什么呢?更不要说那些在语言修辞和逻辑上的错误百出了。所以一开始时,虽然他自己很是自负,常常以美国的提儿特和圣女贞德自比,但当地的剧院还是拒绝了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后来之所以又接受了他,那是因为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使他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那是一场非常惨烈的战斗。塞缪尔的上司是个惜命如金的人,在最需要往前冲的时候总会想出一些办法来使自己的部下先冲上去。这一次是他坐骑的肚带松了要重新系一下,这个过程竟然用了十五分钟,等他再冲上去的时候,自己部队的旗帜已经插在敌人的炮台上了。当时和塞穆尔一起冲上去的有好几个人,可那几个都在和敌人的肉搏中死掉了,只有塞穆尔活了下来,而且虽然胳膊负了伤,但还是坚持着把握在旗手手中的旗子接过来拿在了自己手里并插在了敌人的炮台上。于是他便理所当然成了英雄,成了那些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当地那个剧院的老板是个聪明人。他想到不论塞穆尔的剧本写得如何,只要是在这个时候推出来一定火。于是便把塞穆尔留在他那里的剧本翻出来,也没有再去征得塞穆尔的同意就排练上了。而据说这个时候,塞穆尔正躺在医院里养伤,手里拿着的正式刚刚得到的席勒的《威廉·退尔》,正在惭愧得想把自己的剧本扔到火炉里去呢!等到塞穆尔想着要去把自己的剧本从剧院老板那里取回来的时候,剧院的广告都已经贴得到处都是了。

首场演出的那一天,几乎整个城市的人都涌向了剧院。当胳膊上还挎着绷带的塞穆尔出现在剧场里的时候,所有的观众都站起来为他鼓掌。演出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巨大成功,演出结束时塞穆尔更是被请到了主席台上和演员们一起一次次向观众谢幕。那掌声足足延续了有十分钟。第二天,他的名字就出现在了各大报纸的头条。有一份叫做《国民报》的报纸说的最邪乎:“以前哥伦比亚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一个诗人,现在有了,他的名字叫塞穆尔,那个让英国人骄傲不已的莎士比亚可以见鬼去了。”

但好在塞穆尔还是有一些自知之明的,当它看到这些报道的时候总是撇一下嘴,然后自己对自己说:“哪里?人家是日月,我不过只是一颗小星星而已。”

一天,他被邀请到某沙龙里去参加聚会,许多名媛贵妇围着他问这问那,并把许多溢美之词往他的身上堆,弄得他心里并不是很舒服。终于,他发现在大厅的一角坐着个姑娘,竟然连看也不看他一眼。他先是有一些恼火,但被这些名媛贵妇们弄得烦了,反而对那个姑娘产生了兴趣,尤其当它发现那姑娘手里拿着的是一本席勒的《威廉·退尔》之后。

他走了过去,没想到那个姑娘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还很大方,谈起他的《威廉·退尔》来虽然没说什么不好,但谈起席勒的《威廉·退尔》却说了许多的好,但也正是因此而一下子征服了他。几天以后,他已经成了那个姑娘的追求者,把其他的事情都扔到九霄云外去了。

一天晚上,他和那个姑娘一起在特拉华河边散步,他竟然向人家求婚了,但他得到的回答却是“我怎么可以嫁给一个以杀人为职业的人呢?”

这时塞穆尔的伤刚好,第二天就要返回部队了,但听了心上人说出了这样的话之后,他二话没说,先是把佩戴在身上的那把剑连同剑鞘一起扔进了河里,然后又转过身来对自己的心上人说:

“我发誓,从今以后,我为祖国的效劳只限于祝福,绝不会再去做打打杀杀的事了。”

第二天,塞穆尔把一纸辞呈递了上去。因为只是个民兵,所以也不用什么批复,他就又变成了一个平民。但最后,据说那个姑娘也还是没有嫁给他,他也没有再写出什么剧本来,至少人们再也没有在报纸上和剧院贴出的海报上见到他的名字,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先前发生的一切就仿佛都只是个误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