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研究:晋唐佛教的文化整合在线阅读
会员

《法苑珠林》研究:晋唐佛教的文化整合

李华伟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化文化研究17.6万字

更新时间:2019-01-04 13:28:35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佛教诞生自遥远的西域异邦,这种带有深刻异文化印记的信仰来到中土之后,在诸多方面与中土文化进行整合,最终在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本书选取现存最为完整、体例亦颇精湛的佛教类书《法苑珠林》为切入点,透过静态知识所展现的文化切面,探讨佛教文化与中土文化冲突、转化、立足过程中几个核心的问题,包括:佛教与祭祀,佛教与中土巫术传统,佛教与儒治社会伦理,佛教因果论对中土善恶报应观的转化等,从而展现一个动态的文化发展历程。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5-12-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李华伟
主页
  • 会员
    作者从市场经济的大视野考察小乡村的基督教,从社会现代转型的高度研究最基层民间基督教的演变,以及基督教对农村民众生活中的儒家伦理的影响。作者按照己/自我—五伦—五伦之外的顺序,通过李村教会的典型事例,深刻揭示了由于社会结构性的变动和失衡,基督教在落后农村发展的社会根源,如由社会转型和城乡二元格局引起的打工经济、精英外流、生存艰难、医疗缺失、社保无着、家庭破碎、传统断裂等。随着农村社会中宗族的弱化,形
    李华伟理论19.5万字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人人都读得懂的〈易经〉》是一部通俗、系统诠释中国易经文化的著作,继承传播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易经》通俗化、大众化普及的优秀作品。刘祺庸认为,易经主要强调两个字:“道”和“德”。学习《易经》,要尊道崇德。“道”是规律,“德”就是按规律办事,并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基本要求是,思考问题动机纯正,行事态度端正,品性行为符合规律或原则,不主观妄断,随顺自然,戒慎恐惧。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就是加强道德
    刘祺庸文化12.1万字
  • 会员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制度具有鲜明的蒙汉二元特征。蒙古草原礼俗与传承千年的中原礼制剧烈碰撞,在元代国家祭祀中得以呈现。本书以蒙汉二元文化互动为主线,兼顾多元文化,注重多语言文献的发掘利用和文本批判,重建元朝祭祀礼制体系,全书十九章,厘为祭天、祭祖、国俗旧礼、岳镇海渎、天下通祀五篇,立体展现元代国家祭祀的形成与发展,重估元朝的礼制史地位,探索大一统背景下元代政治文化的传承
    马晓林文化39.2万字
  • 会员
    本书共分为四辑十二章,在超越古今中西藩篱的“大钱学”及家族学术史背景下,介绍、评述钱锺书父子对新文学的态度,钱锺书小说的海外影响,杨绛的小说观、小说艺术,钱锺书对苏东坡赋、陆游诗的英译本的评论,以及钱锺书对章学诚、袁枚等治学精神的传承及其对《史记》笔法、《周易》名理的诠释等。
    龚刚文化13.7万字
  • 会员
    本书集黄老30多年的辛勤研究成果,将普洱茶千百年来的发展及演变系统地记述出来,是一本记述了普洱茶“前世今生”各方面历史源流脉络之书。本书还记录了考古、地理学家出身的黄老为“世界茶源”综合研究,发表的论文、资料等珍贵手稿、第一手材料,解决了“世界茶树原产地在何处之争”,成为首例追溯世界茶源的书籍,资料详尽,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本书将成为普洱茶文化走向世界的推动力之一。
    黄桂枢文化46.7万字
  • 本书探讨的主题是地质学对人类思想的重大贡献——“深时”的发现及其理论渊源。地球历史是一段古老、浩瀚而我们只能通过隐喻来理解的历史。本书围绕“时间之箭”(叙事历史,方向性和独特性)和“时间之环”(内在规律,周期和重复)的二分法,结合图像学的阐释,重新审视和解读了“深时”思想在西方地质学领域三位先驱及其经典著作——托马斯·伯内特的《地球的神圣理论》、詹姆斯·赫顿的《地球理论》和查尔斯·莱尔的《地质学原
    (美)斯蒂芬·杰·古尔德文化11.8万字
  • 会员
    本书以钱锺书先生1939年冬至1941年夏在蓝田的生活经历与交往为经线,以他写于蓝田的诗文为纬线,经纬交织,充分挖掘和揭示出他的思想感情,表现其性格的变化,力求较全面地展示出在抗战时期、在国立师范学院这一环境中的“这个”钱锺书来,以及他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和学术成就。
    吴勇前文化15.5万字
  • 会员
    《灞桥折柳:中国古代行旅生活》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行旅生活的历史与文化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大量古代文献、诗歌、史书的细致分析,全面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在行旅中的各个方面,包括行前的心理准备、行装与旅费的筹备、送别时的礼俗、行旅的方式、旅途中的食宿问题、行程与速度的安排、行李与行具的准备、行旅安全以及行旅者的精神世界等。书中不仅关注了行旅的物理层面,如交通方式、住宿和饮食,还深入挖掘了行旅的文化和心理层面,
    王子今文化8.5万字
  • 《于胥斯原: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本书继承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傅衣凌学派”的理论和方法,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以民间文献证史,并结合生活史、宗教史、家族史与思想史,尝试进行科际整合之史学范式的写作。作者立足于“大历史”和“区域史”的双重视野,将风水知识—实践视为南方乡土社会的文化系统和民众的生活方式,借此“再现”一般性的风水知识、观念和信仰在长时段的社会结构变迁中所塑造的文化图像和生活场
    陈进国文化68.1万字
  • 会员
    “古灵宝经”是指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一批早期道教灵宝经典,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道教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本书对古灵宝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更加专门也富有创见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古灵宝经的分类法和研究方法问题,并对如何进行该领域的学术创新和学术批评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王承文文化36.6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本书全面梳理了《群书治要》从成书到流布、亡佚,传至东瀛并在日本流传,又于清朝回传中土并流布海内,最后从中国再次走向世界的过程,整理了此过程中《群书治要》诸个版本及递嬗关系,重点对金泽文库本《群书治要》这一“最古的全本”进行了研究。
    聂菲璘文化研究13.8万字
  • 会员
    本书以东道国媒体对G20峰会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议题选择、消息来源、报道视角、报道立场、叙事特点、报道节奏等方面分析了各国峰会报道的框架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美联社、合众国际社、塔斯社、新华社等世界性通讯社对历次峰会的报道。基于对12次峰会11个东道国报道和4家通讯社报道的研究,揭示国际高端会议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与规律。
    孙有中 刘滢 章晓英文化研究18.6万字
  • 会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物,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任平多年研究心得,上百碑帖故事,领略汉字文化,结合百余幅插图,附对照释文。书法与文学、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其他文艺样式相比较,有一个明显的与众不同之处,即它是中国特有的。如果将中国传到日本、韩国等地的书法也包括在内,更确切地说,是汉字文化圈中所特有的。它是一种造型艺术,但是它从来不以自然界的具体事物作为造型基础,而是以汉民族的伟大创造——汉字
    任平文化研究13.6万字
  • 会员
    本书以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体制改革等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关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如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构建、文化产业转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立法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以期系统构建国家文化政策和文化管理智库。本书可作为学术界研究文化问题的参考资料,也可供广大读者了解当前我国文化方面的政策、现状和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同时可为
    祁述裕文化研究25.9万字
  • 会员
    本书旨在从历代纪念屈原的地面建筑及史料记载入手,厘清屈原文化的生成与传播脉络。作者从史籍、方志和后人的记载以及亲自调查中找出了五十县市历时二千三百多年各类纪念屈原的建筑或遗址,绘制了“全国屈原庙(祠)、纪念遗址一览表”、“全国屈原纪念建筑分布图”、“咏屈诗人籍贯分布图·唐代”,思路宏阔,资料翔实,客观地呈现了两千年屈原文化传承的主要区域、脉络和走向,详细地展示了屈原文化时空分布的演变及其现状。
    龚红林 何轩文化研究14.5万字
  • 会员
    清末女学堂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女性的生活方式,也参与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话语的建构。清末民初目迷五色的女子教育图景,亦受到报章和小说家的关注。小说作品中众多的女学生,不仅见证了女性生活的新变,改写了文学的版图,也保存了一代作者、读者的趣味和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
    黄湘金文化研究27.9万字